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机遇 新作为 海西州农牧业奔向创新发展新时代

时间:2024-05-22

◎ 文/段雨默

新机遇 新作为 海西州农牧业奔向创新发展新时代

◎ 文/段雨默

载着枸杞走世界,赶着福牛奔小康。近年来,海西州在循环农业建设进程中,着力打造柴达木枸杞和柴达木福牛两个百亿元产业体系,形势喜人。

海西州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隶属于青海省,因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州域主体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2012年,青海省刊发《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将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着力打造“海西循环农业示范区”,在海西重点建设全国最大的有机物枸杞生产基地和三元牛(即福牛)规模养殖基地。一场波澜壮阔的农业结构调整大戏,就此在海西拉开序幕并加速发展。

柴达木枸杞:高寒区枸杞海西新名片

2008年,青海省大力推进“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生态立省”战略,枸杞作为海西州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如今,海西州的枸杞种植面积约42万亩,年产量近6万吨,为全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

柴达木是中国枸杞原产地之一,位于都兰县的诺木洪农场则是海西枸杞产业的源头,曾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海拔最高的连片枸杞种植基地”称号。据场长党永忠介绍,诺木洪现有枸杞种植面积为8.3万亩,年产值约8亿元,每年可为贫困区解决7000余农民劳动就业问题,此外,枸杞林还与乔木防护林结合形成了防风固沙天然屏障,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

据格尔木源鑫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相较宁夏、内蒙古、新疆等其他产区,由于柴达木地处高寒区,这里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植株光合效率高,夜间消耗少,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柴达木枸杞有效内含物含量和营养价值普遍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总体来看,柴达木枸杞有“一少五高”,即病虫害少和有机成分高、活性成分高、多糖含量高、黄酮含量高和药用价值高。

在枸杞种植方面,海西有着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地处偏远、枸杞品质极高等客观条件,使得海西枸杞产业定位于高端市场变得顺理成章。据悉,在特色农牧业以精补小,以精创牌,以精致胜的精品生产思路和生产标准化、质量有机化、产品精细化、市场高端化和发展园区化的产业发展路径指引下,柴达木枸杞目前已获得欧盟、美国、日本的有机认证,产品也已走出国门,有机枸杞出品量占全国的90%。

为了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和产业附加值,海西州正大力延伸产业链。“我们即将于今年8月份投入运行的生产线价值近4亿元,年产能在6万吨左右,可带动约1000多人就业。”青海藏地集团副总经理李奇勇说。海西枸杞的大规模产业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青海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代表了海西枸杞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该公司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领衔的院士工作站于2013年11月15日揭牌,通过院士站这个平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能力,院校企业强强联合,提高青藏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加速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增强和巩固青海特色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创新开发的领导力。

大漠红枸杞有限公司于2013年率先采用源于航空食品领域的冻干技术,首创推出国内第一款冻干枸杞——雪山红,于2014年推出国内首款零添加、非浓缩还原的大漠红100%枸杞汁,成为国内冻干枸杞、非浓缩还原枸杞汁行业的领导者和开创者。

高原染遍枸杞红。经过几年发展,枸杞产业已成为支撑海西州地方农牧经济、支撑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海西州一张名副其实的靓丽新名片。

柴达木福牛:高原上有了自己的肉牛

柴达木福牛是这几年海西州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牦牛是高寒区特有牛种,可以说是青藏高原之宝,有人说牦牛养育了我国的藏民族。但是,对于规模化养殖而言,其经济性并不突出。据海西州莫河骆驼场场长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里的人们就一直试图将其改良。其中,近年“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柴达木肉牛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和“柴达木肉牛产业重点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催生了福牛的到来。

福牛,即以牦牛、柴达木黄牛为祖代,犏牛为母本,安格斯牛等肉用品种牛为父本,通过三系杂交培育的柴达木商品肉牛,以生长发育快、肉质细嫩等优点,成为海西畜牧业的又一“明星”。

据德令哈市洋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兴有介绍,牦牛6年只能长到300公斤左右,而福牛2年即可长到550公斤,饲养成本也更低,福牛还具有营养丰富、低脂肪、高热量的特点,经济性比较优势突出。此外,柴达木福牛的肥育环境地处青藏高原、无污染,在育肥过程中只以天然的饲草、秸秆和安全的添加剂作为牛的生长所需营养的补充,因此生产出来的福牛具有绿色、安全、健康的特点,是市场上不可多得的中高档肉牛。

2008年,洋嘉公司开始福牛的培育、繁育和小规模推广,2012年9月,福牛培育成功并通过了国家有关科研院校和专家的鉴定。据了解,这里目前的福牛存栏数为2000头左右,牛肉以每公斤高出普通牛肉数十倍的价格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国内高端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带动了养殖农户1500户。莫河骆驼场福牛存栏数约为1000头,在不久前的青洽会上,他们刚与上海光明集团、南京金陵酒店等企业就福牛肉营销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为推动福牛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海西州探索实施了“农牧民小群体大规模繁殖、专业化育肥、标准化屠宰、高端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据青海斯瑞雅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子亮介绍,目前他们新上的屠宰线每日约可屠宰300头牛,除了牛肉,骨血毛皮都会被加以利用,而且有些附加值比牛肉更高。

海西州委州政府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科技创新,破解投融资难等具体关键问题,如今,福牛的产业集聚力正日益凸显。难怪有人说,牦牛养育了藏民族,而福牛将振兴藏民族。

农业新常态:必须让广大老百姓受益

海西州农牧局局长刘国顺表示,枸杞和福牛两个产业的发展速度超出了预期,倒逼着政府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无论如何改革,老百姓的利益永远是被放在首位的。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中,农户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枸杞产业中,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枸杞,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帮其解决销售问题……农牧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格尔木市大格勒乡龙羊村,原来种植青稞村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现在改种枸杞人均收入能达到3万元。

发展枸杞和福牛产业,海西州没有急功近利,一直把食品安全、产品品质和品牌意识放在突出位置,他们严格控制柴达木枸杞种植面积,坚守枸杞、福牛的有机种养殖之路,坚持产品自检和专业机构他检结合。

“我们一直把它当成一个事业,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在做。”海西州枸杞产业协会会长李建新说。海西州农牧局牛办主任马玉林的话同样饱含深情,“有了福牛这一致富新路子,我们的牧民就有了自留地,就保住了家,保住了农牧文化这条根。”

诺木洪农场枸杞育苗大棚

10万公里,这曾是农牧局的领导一年时间内跑工作一线的车程。海西枸杞、福牛产业有今日的良好形势,离不开这样一群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人。正是他们在戈壁、草原上留下的两道长长的车辙,连起了一条海西州循环农业的发展之路,枸杞、福牛产业的希望之路,百姓的致富之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