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陈建安 李燕萍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正确处理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发展中的若干平衡关系
陈建安 李燕萍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为了从战略高度推动产学研用深入合作,党中央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明确提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带动体制机制全面改革,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在实践中形式不断演变,内涵得以极大丰富,先后经历了1985-1992年“产学研联合”阶段、1995-2005年“产学研结合”阶段、2006-2010年“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阶段、2011年至今“协同创新”阶段。在演变过程中,产学研合作肩负的重要使命从最初的提升产品竞争力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再转变到提升中观层面的行业竞争力,试图培育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后来,又由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竞争力向更高水平转变。最后,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竞争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之后,产学研合作的使命必将升华到实现国家竞争力的综合提升。
随着国家战略意图的贯彻落实及企业技术实力的增强,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由浅入深存在一个“光谱”,从单个创新主体的松散临时性团队,到紧密结合的共建实体组织(如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共建研究开发中心),再到整个创新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最后到覆盖创新网的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尽管我国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仅从数量上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产学研合作对国家科技创新的推进:初创新型平台看似“高大尚”,实际自我造血能力弱;平台组建主体重复化,以平台为工具争取政府资源色彩浓;平台投入遭遇政府热和企业冷的尴尬;平台运营企业化与服务公益性难以平衡。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的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处理几种关系。
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均是近10年逐渐涌现的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能够缩短知识提供者和使用者的空间接近,正逐渐成为科技竞赛规则制定者的决定性平台。虽然这些新型平台牵头组建或主导的微观主体可能存在差异,功能定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各有侧重,但是参与主体均涉及政、产、学、研、用等,并且大部分平台是高校、科研院所主导,企业参与,依托大型企业建立的平台占全国各类平台的比例偏小,从而初创的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在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和功能定位存在交叉重叠。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或同质化趋向,综合全球竞争和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重任务的需要,重新布局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遵循“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把握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之间的统分关系,促进这些新型平台协调发展和错位发展。
坚持“以产业看待平台”和“以平台看待产业”的平衡理念,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把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纳入现代服务业范畴进行培育和推进,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格局,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服务需求。因此,制定“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双重政策,加速新型平台服务产业的培育与壮大。一方面,制定促进平台发展的切实可行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入平台建设。例如,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办法;另一方面,建立政府购买科技创新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按照“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思路,将政府提供的科技创新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和财政预算,通过招标方式交给有资质的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完成,企业免费享用科技创新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并且政府根据评估后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兑现相关费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产学研用等微观主体,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的搭建,出台政策和拿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很多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在搭建初期就与中央、省、市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部分投资主体或运作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资金资助。目前,各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采取“扶一把、送一程”的宽容做法,治理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监督。然而,依靠自上而下的体制内监督来提升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实施绩效的作用相当有限。因此,委托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机构来实施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绩效评价,以平台开放度、服务数量、质量、效率等作为确定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的考评指标,根据评价结果来决定这个机构是否撤并、续存和资金支持力度以及是否纳入政府采购服务提供商。基于第三方机构的平台整体绩效评价,可以给平台组建方以一定压力,不断驱动创新,最终引导平台之间围绕资源争夺转变到围绕绩效评价竞争的层面,将“争取更多的资金”转移到“提升更大的绩效”,推动平台从“重建设”向“建设与经营并重”发展,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格局。
国内大部分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正由创建阶段进入成长阶段,亟待提升服务能力和拓宽国际化视野,并且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促进平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并主导国际话语权。一方面,出于长期共赢考虑,围绕国内产业需求,促进平台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平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高层互动,为集聚高层次科技资源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这为我国大力引进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与本地科技要素、产业资源嫁接的融合平台,能够增强对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因此,拿出一批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负责人岗位,面向全球招聘精英人才,以夯实和扩大平台负责人队伍的根基。引进的精英人才势必将国外平台运营模式带到国内,这不仅使得国内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得以迅速崛起,而且也能够扩展与其它地区平台的人脉渊源。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加互联网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平台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即公正、参与、开源、开放、共享)创新自身的服务模式,培育线上虚拟平台和线下实体平台共生的“生态圈”系统。相应地,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为“创新”提供“服务”,又在“服务”中实现自己的“创新”。因此,所有以科技资金、国有资金等财政投入建设的平台均应对社会开放共享,并通过建设平台协作共享网,整合各个平台的资源,将国内科技资源集约化利用。其中,平台负责人对于平台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立足于平台需要,开设全国平台负责人培训班。这不但能够强化平台负责人的胜任力,提供一个相互认识借鉴、交流学习的平台,而且打造一批“平台精英”。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平台负责人到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高校进修深造,开阔国际化视野。产学研合作新型平台属于具有高技术、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创新服务业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深入推进股权激励激发平台精英人才,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试点,激励平台负责人和技术精英人才,发挥帮助平台做大做强的重要杠杆作用。通过平台服务模式创新和平台负责人开发,培育平台的制度领导力(例如标准的制定)、技术领导力(例如共性技术的研发),最终提升平台领导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