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进展情况

时间:2024-05-22

■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王际祥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进展情况

■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王际祥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一年,在海淀区委、区政府“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战略思想指导下,核心区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大力实施创新带动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科技金融改革、人才引进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工作目标,为核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1.核心区建设的总目标

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核心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批复同时明确指出:要努力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实现这“四个一批”是建成“一个中心”的具体体现,丰富了核心区建设的总目标的内涵。

2.核心区建设的工作思路

要实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目标,我们面对着十分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核心区建设应遵循如下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四个一批”的目标,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在成果转化、人才聚集、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产业集聚、国际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使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充分融合,形成不断涌现“四个一批”的创新发展环境。

3.核心区建设的具体规划目标

(1)根据《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时期核心区发展的目标是:全面推进核心区建设进程,在全市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活力、和谐、智慧、生态、宜居的新海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根据《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长期规划》,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将核心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在人才激励、科技体制、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行政审批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一整套支持和促进创新的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经验,加强向全国的推广。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活动高度活跃,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首选地,每年诞生一大批科技型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技术转移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层次大幅提升,到2020年核心区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 8%;发明专利授权量保持年均增长20%左右,在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产生一批关键技术、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际标准;核心区自主创新对全国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技术交易额跨越 4000亿元,成为全国的技术交易中心。

——核心区规模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到2020年园区总收入超过3万亿,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领先地位;集约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海淀山后产业聚集区土地单位面积产出达到20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者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65%、30%和30%。上市企业数突破300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规模企业、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元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元规模企业。核心区创新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万元G D P能耗相对2010年下降40%以上。

——国际化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度活跃,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等全球性高端要素集聚,培养和聚集一大批以“千人计划”和“海聚工程”为代表的全球性高端领军人才;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全球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境外上市企业数突破100家,在重点行业和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力争培育3-5家世界500强本土高技术企业。

二、当前核心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核心区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体制机制创新还需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区域内巨大的科技创新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并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二是核心区的发展空间相对不足,现有产业空间布局有待持续调整优化。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不够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大产业调整和升级。四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国际化等方面还需深入探索和推进。五是核心区的整体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急需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和城乡结合部违法建设突出等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希望社会各界就上述问题积极献言献策,共同建设核心区。

三、核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及工作进展

1.园区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7052亿元,增长20.5%。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907亿元,增长11.2%,占北京市的60%;专利授权量1.3万件,增长21.5%,占北京市的42%。2808个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占北京市的61.5%。

2.着力做好空间规划工作

为提高有限空间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效率,核心区将按照“南优北拓”的思路,统筹推进全区土地资源利用,优化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四大产业功能区,其中,中关村科学城和北部新区是两大战略重点。

一是规划建设中部研发、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全力推动中关村科学城规划建设,沿中关村大街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辐射中心”,沿知春路打造“中关村空间技术国际港”,沿学院路打造“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形成科技金融、信息服务机构、市场交易平台等高端创新要素和企业总部、研发机构聚集区。目前,中关村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已与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22家单位签署了26项合作协议。

二是规划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构建“一心一带多组团”,即以翠湖湿地公园为科技绿心,以北清路-七北路为轴线组团,建设40平方公里产业集群带,形成“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信息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五大产业板块,力争实现约80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已获得市政府批准,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三是规划建设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重点规划建设以香山、圆明园、颐和园为主体的皇家园林旅游区和以大觉寺、凤凰岭等为主体,包括温泉沿山一线在内的大西山旅游区,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等产业相融合,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高端文化休闲功能区,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

四是规划建设南部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提升规模和档次,形成以“文化、绿色、现代、时尚”为主要元素,以商务、会展、会议、艺术、体育、演出为特色的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良好的商务文化环境。

3.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核心区产业发展要抓住能源结构升级、信息技术升级等重大机遇,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持续占据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形态,引领未来发展。不断跟踪最新创新成果,把握最前沿的技术;不断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项目落地;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信息产业三大竞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四大潜在优势产业。

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北部产业规划,实施节能减排十大工程,加快“三高”企业退出,建立企业入驻标准。

4.着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和首都人才发展规划,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获得中央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批准。核心区要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建立各类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的事业发展平台。二是要打通体制内外人才流动渠道,创新科研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三是要探索青年英才培养开发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备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目前,已经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高层次人才聚集服务实施办法,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引入了国家留学服务中心、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服务大厅等人才服务机构,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正常运营,10万平米的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大厦即将投入使用,将陆续提供10万平米的高端人才公寓。累计36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66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5.着力加强科技金融创新

金融和科技是推动企业做强做大的双引擎,必须高度重视。围绕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探索设立场外交易市场,打造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落实《海淀区促进企业上市支持办法》,完善上市服务联动机制,促进我区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

目前,已参股组建了中科金集团、成立3家小额贷款公司及海科金集团,出台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办法,设立P E大厦、入驻股权投资机构超过40家。全力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2010年,核心区获批成为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新增各类金融机构和网点150个,与农业银行等8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1900亿元授信额度。新增股权投资机构74家,总数达到230家。上市(含挂牌)企业总数174家,约占全市的60%,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初步形成。

6.大力吸引高端要素聚集

创新要素是衡量创新发展环境的首要指标,核心区建设必须大力推进高端创新要素的聚集,全力推进和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由企业模式向产业模式转变;由面向企业创建到面向企业成长转变;由随机聚集向制度化聚集转变;由本土导向向全球导向转变;由初级要素向高级要素转变。

目前,核心区已经启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建设,项目总面积4万平米。中国技术交易所、首都科技中介大厦、中关村台资企业资本中心、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等落户西区,引入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等10家知名中介机构。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筹建工作基本完成。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已正式挂牌成立。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中关村设计大厦正在筹备挂牌运营。

7.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前核心区建设的关键点和难点,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技生产力,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为企业服务”为核心,从管理模式和手段上深入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

目前,核心区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40多个区属单位为成员的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7个专项工作组,举全区之力推动核心区建设。简化审批服务流程,初步实现了12个部门19项市级审批权限下放,部分审批业务办理时限缩减50%以上。启动19个部门审批“一科制”改革。重新梳理完善核心区企业服务中心,33个单位和部门集中入驻。设立了中关村西区协调管理委员会,完成海淀园管委会的机构改革。成立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驻中关村办事处、北京市工商局中关村分局。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已挂牌运营。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项目落地。要在区域层面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的发现、转化、落地机制。跟踪北大、清华、中科院等机构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动态,优选一批适合海淀特点的项目,提供产业空间,吸引其在核心区转化。充分利用首都创新资源平台,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新模式,努力形成运转顺畅、高效集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目前,共接洽投资项目200余个,确定重点推进90项,其中,三峡集团、长江电力、研祥公司北方总部等51个项目已实现落户,已落户项目投资规模约155亿元,预计一年内实现产值165亿元。在全市率先出台重大科技研发项目转化支持政策,推动激光显示、太阳能电池、数字音视频等一批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8.持续开展政策创新

政策创新是政府配置要素的有效手段,核心区建设高度重视政策创新工作,制定和出台了支持自主创新核心区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包括做强做大、创新创业、科技金融、高端要素聚集和产业服务环境四个支持板块。2010年统筹使用各部门资金,形成12亿元专项资金,实现了预算安排、支持方向、申报平台、审批权限、管理流程等五个统一。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兼顾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培育创业环境。今后支持企业的专项资金将逐步扩大。

下一步,核心区建设将积极做好与国家和北京市各项先行政策的对接,率先组织实施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开展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开展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等六项新政策,推动政策集成和落实到位,尽快取得工作实效。

9.着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建设。全力抓好轨道交通等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工程,加快重点村腾退搬迁工作。继续抓好绿化美化、市容环卫工程建设。实施“城市增绿添彩”工程,加快推进六里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大河湖水源污染治理力度,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形成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资源,凝聚力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