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4-05-22

本刊编辑部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与春意盎然的景象相辉映的是,实体经济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与此相呼应的是,今年1月份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也是如此高级别的金融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口号。

回眸今年的全国两会,实体经济一词频频出现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中。其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中,当代表谈到实体经济呼吁金融政策扶持时,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表示,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注重产品质量,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打井!让暗流涌动的民间资本这股地下水,浇灌实体经济这块田。”

可以预见,今后无论是金融政策还是产业政策,都会偏向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国家对外贸易将会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这三个支柱来开展,这意味着:坚持实体经济的企业会迎来稳定的政策期,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利好的时期。

接下来的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意味着,作为一直以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的温州,此次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将有利于规范和促进民间金融的良性发展,并且有助于促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

从实体经济来看,主要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 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有关实体经济的提法,与现在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发展的泡沫化有关,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实体经济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也能解决大量就业。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关系,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跟金融产品衍生品的过度杠杆化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尽,新兴经济体面临下行压力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该如何引领新的产业变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呢?其实,经济越是低迷,就越是要记住温家宝总理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说的一句话——“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由此可见,在发展实体经济中,科技需要有更多的担当,需要更多的创新进行引领。

两会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参加河北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把学习贯彻政府工作报告与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围绕主题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加强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力争取得更多重大创新成果,让科技更好地支撑发展、造福人民。

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第一点,就是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者,成为研发服务、研发组织活动和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这也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点。要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小微企业,要给予特殊照顾。这需要加紧产学研的结合,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机地融合起来。

经济社会的强大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将进一步加速科技创新的突破。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加速了产业创新和变革的步伐。新能源、移动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力量。而中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能力快速提升。2011年,全社会的研发经费达到861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占到70%以上,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正在形成。从科研产出方面来看,中国科学家的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7位,也就是说,中国科学家对知识创新的贡献已经逐步为世界所承认。此外,中国的有效发明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三,技术交易市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年更是达到4760亿元——这说明,知识产生的成果正在向技术转变。

因此,在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担当中,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面对如何使产学研真正紧密结合的挑战。现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围墙正在变矮。要鼓励产学研打破围墙,支持他们组建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同时,一些新型的研发组织日趋活跃,以广东为例,深圳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东莞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以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创新作为其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以跨行业产品创造作为主营业务范围,以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本结构,以多样化的创新服务作为主要商业模式,显示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此外,还要强化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结构布局,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加强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落实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