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
北京市委常委、海淀区委书记赵凤桐出席中共海淀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并作工作报告
中共海淀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海淀区将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力争在“十二五”末把海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这是北京海淀在新时期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核心区三个主体目标实现有机结合的自觉行动,也是中关村核心区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率先驶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主航道的一种标志。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区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年4月,北京市批复同意海淀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这是海淀继1988年承担新技术产业开发先行先试重任以来,第二次迎来了为国家自主创新而先行先试的重大机遇。中关村核心区不仅承担着国家对核心区区域功能的重任,同时又肩负着开启全球创新资源整合的重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神圣的历史使命,北京海淀在北京市委常委、海淀区委书记赵凤桐的带领下,进一步深化了“海淀区就是核心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的理念,举全区之力,整合区域资源,全面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软件园实景(湖畔办公楼)
中关村核心区正在从“科技园区”向“创新城区”深刻转型。这一深刻转型的重点任务,首先是整合中央和地方创新资源。2011年年初,成立了由科技部牵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1个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参与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该小组相继研究出台了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改革、税收政策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一系列政策试点文件和实施细则。中关村核心区积极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落实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1+6”先行先试政策,在人才聚集、成果转化、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创新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中关村核心区的建设始终在国家顶层设计指导下有序进行。
在创新优势再聚集方面,海淀的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2011年,海淀核心区总收入达到8770亿元,增长24.3%。截至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为4142家,约占全市60%;创新型企业存量为10300家,占中关村示范区存量企业总量的65%;1/3中关村百家创新型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超过50%,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更加突出;971家企业的2902个项目列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领域中,70%以上的龙头企业坐落于海淀。
中共海淀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出未来发展蓝图: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把海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人才特区再聚首方面,海淀的人才创新环境建设更上一层楼。2011年4月,随着中组部等15个中央和国家部委与北京市共同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中关村核心区也开始了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实践,将中关村核心区逐步建成高端人才施展才华的集聚地。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领军专家学者,也将海淀核心区作为其创新的首选之地。2011年9月,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海淀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进行了授牌。目前,海淀入选中央“千人计划”50人,北京“海聚工程”93人,占全市50%左右,中关村“高聚工程”78人,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70%。
在中关村科学城再聚焦方面,科技创新“老根据地”焕发青春。在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的中关村科学城云集了百家重点高校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十二五”期间,这里天然的科技资源优势,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成为沟通中国与全球科技发展的超级平台。科学城也由此成为中关村的新地标。按照规划,科学城经济增速将保持在20%;发明专利授权量保持年均30%的增长;到“十二五”期末总收入超过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0%、上市企业突破100家、聚集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高层次人才2万名以上。
在产业集群北部聚集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开启了海淀北部的转型之路。2010年,海淀对北部地区控制性规划进行了战略性调整,226平方公里全部纳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继中关村科学城之后,北部地区又成为了一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沃土。按照海淀区北部产业规划,以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为主体,到2015年,北部地区将基本完成规划开发任务;2020年,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元规模科技产业新基地。
在促进企业国际化政策赢先机方面,促进企业提升国际化竞争力重实效。中关村海淀园2006年出台的“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点办法”,试点期为3年,金额为每年500万元。2009年政策延续一年,并扩大支持额度。海淀园国际化资金四年共支持项目192项,支持金额共计3217.8万元。企业合作范围涉及38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覆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062008年的资助项目,获得专利授权数为175项,其中发明专利数为100项。中关村海淀园在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上迈出负责任的一小步,迎来了2011年年底国家商务部等十部委共同制定并发布的《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一大步,中关村海淀园率先探索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政策体系做为一个先行先试的成功案例,不仅使中关村海淀园的企业感受到了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还诠释了促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目前,中关村核心区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近8年以来,仅中关村海淀园为园区其中418家企业办理的《邀请外国人入境》业务3278人次,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年帮助园区企业邀请外商来华437人次。2010年至今,中关村海淀园共接待外宾团组99批次,1283人次,涵盖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访人员主要包括:政府政要、高级律师、高级学者、著名大学、商学院、国际机构组织等。如:2011年3月16日,继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2011年度访问学者、Lux研究公司高级副总裁Robert S.Burns先生首次到中关村海淀园进行考察访问后,接下来的6个月,分别有3个Lux研究公司的高访团组来访,实现了与园区5家企业的交流与对接,这种当年接触当年见效的国际交流活动,以前还尚不多见。由此可见,中关村核心区发展正在融入世界,打造全球化交流平台、出台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政策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企业和人才队伍,中关村核心区全球化环境越发凸显。
从中关村核心区的发展来看,已经凸显出科技计划集聚创新能量的势头。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颁布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等国家大奖中,海淀区域内单位(个人)参与的项目中共有91项,占北京市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68.9%;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5%。除最高科学技术奖外,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单位在海淀区的共有46项,占北京市78项获奖项目的59%,占全国的15.6%,这是增强中关村核心区跻身全球化自信心的基石。
北京海淀在国家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周年之际,将未来区域发展目标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合一,表明中关村核心区驶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主航道正式开始,中关村核心区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开放、公平、文明、向上的原则,本着学习、合作、交流、共赢的心态,努力克服在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险阻,在整合高校院所和央企创新资源、创建新型创新组织模式、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加快实施智慧海淀工程、加快科技金融服务资源聚集和在促进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