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设低碳高端园区 助力产业新城发展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项目评价

时间:2024-05-22

◎ 本刊记者 赵 鹰

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经开)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大型股份制园区开发企业,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总资产100亿元,是一家在产业地产行业内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股份制公司。北京经开始终强调“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的协同发展,秉承低碳、生态、绿色的园区开发及运营理念,陆续投资开发了100多万平米的产业园区,打造了包括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天津滨海国际企业大道、北京经开工大软件园等在内的一系列低碳高端产业园项目,吸引了包括诺基亚、施耐德、沃尔玛等世界500强在内的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在长期的园区开发运营过程中,北京经开已经成为政府招商手臂的延展,担负着打造高端产业平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腾飞的功能。目前,公司项目已拓展至北京亦庄、通州、天津、内蒙古等地。

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是由公司投资开发建设的高端总部类产业园区,项目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位于在亦庄有“长安街”之称的荣华路南端,是亦庄开发区由西部商务公建区过渡到东部工业区的中心转折点,在亦庄的整体规划中处于相当关键的位置。项目总占地面积17.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共建楼宇62个。

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以“高端化、复合化、商务化、中心化、低碳化”为特色,项目建成后不仅成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标性建筑群落,也成为整个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高端总部类园区。目前,国际企业大道项目已经吸引159家企业入园,实现就业人数5000多人,园区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达131亿元,每年为开发区贡献税收达15亿元,成为生态环境好、能源消耗少、碳排放指数低、高端产业集中的代表性低碳高端园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科学规划 缜密论证成功打造个性化高端总部园区

2010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听取规划汇报。

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是在充分论证和规划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端产业园区,通过分区规划,实现了企业对于私密性、展示性、生态化办公的强烈需求。国际企业大道项目运营7年来,形成了成熟的园区氛围和环境。

从运行效果看,基本实现了园区规划设计初期设定的目标——通过集聚位于产业链上游的高端产业和总部类企业,打造具有高端性、知识性、关联性等特征的园区空间,并通过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的优美环境和相对独立的办公空间,激发工作人员的灵感,彰显企业的个性和价值。

从地理区位来看,国际企业大道坐落在亦庄的非核心区,园区相对中心城市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较好的可达性。园区交通十分便捷,随着城铁亦庄线的全线开通,这一优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2011年2月,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一行视察北京经开工大软件园云基地。

从产业类型看,国际企业大道所集中的企业多数属于智力密集型企业,这类入园企业往往对中心城区的商业氛围依赖度相对较低,对交通的便捷性要求较高,比较看重自身形象,对生态环境具备一定要求,如金融、服装设计、研发、总部、展示、生物医药、信息服务业等。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以建行为首的金融类企业群;3M为代表的500强企业研发中心群;北斗信息、网连天下、阿本戈太阳能技术、象形科技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以及以白领、卡帕等高端知名品牌为龙头的服装创意产业集群。

图1 国际企业大道内部产业生态网

从产业结构看,国际企业大道主要集中了不同产业链或同一产业链的上游和高端产业,尤其是总部类办公企业,这些产业或为技术上高端,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是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集成;或为价值链高端,即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或者是位于产业链的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从园区功能来看,作为高端园区,国际企业大道已经剥离了传统的生产功能,而主要集中于研发、设计和商务功能,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生活与休闲功能。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入园企业低成本、高效益地融入到开发区的产业生态链中,并占据专业化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同时,国际企业大道园区通过园区产业的分工、协调达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的结果,最终形成经济学上所称的“内聚效应”,目前园区已具备良好的产业生态,形成了覆盖金融、研发、服务、创意的产业链和产业网(见图1),并产生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有望逐步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

从园区规划看,可以概括为四低一高,即低楼层、低密度、低容积率、低成本,高绿化率。园区B区以中低层独栋别墅式楼宇为主,A区包括一部分小高层/高层写字楼产品,主要集中在沿街侧,以“组团”的形式存在,从而满足了企业对不同空间的需求。

从园区环境看,园区注重绿化和景观的构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性强。

北京经开旗下资产:亦庄创意生活广场

塑造精品品牌打造“动力园区”、“魅力园区”、“潜力园区”

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是北京市场上首个产业与自然“双生态企业独栋”的建筑产品。该项目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项目本身及区域市场的发展历程均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发展新区的发展潜力及投资价值,项目的成长伴随着区域板块的成熟和经济的腾飞,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带来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

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化

国际企业大道的建设,依托开发区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引进和创造了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企业大道以新型的办公物业为载体,以“筑巢引凤”为手段,间接实现了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目标。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年底,国际企业大道园区共吸引159家企业入园,涉及各种性质的企业。

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Ⅲ鸟瞰图

在入园的企业中,以境内的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占总企业数的60%;其次是境外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地企业驻京分公司,分别占17%和11%(见图2)。

图2 国际企业大道入驻企业性质分类

国际企业大道行业分布方面,开发区在经历了以传统的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结构的初始阶段后,逐步走向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新型产业格局的发展阶段,国际企业大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从行业分布上看,国际企业大道入驻企业近三成属于科研与技术服务,租赁与商业服务、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建筑业企业各占一成左右,分别为17%、15%、11%和8%;金融、房地产、文体娱乐企业共计占一成,其他行业企业约占一成。

同开发区原有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础相比,国际企业大道以其特殊的高端园区形态所引入的产业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和前端,有效延伸了开发区的高端产业链;通过引进新型的企业,创造新的产业发展链条,同时促进已有产业局部功能的转型和已入园企业的扩张发展,国际企业大道以实践证明优质的园区能够实现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企业和产业间互补性的“生态平衡”和资源创新(见图3)。

图3 国际企业大道入园企业分类

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指数

国际企业大道依托开发区新的经济结构,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升了区域经济指数,实现税收增幅。

国际企业大道在近十年的运营中,已经被实践证实,成为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北京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延展手臂,国际企业大道园区的159家企业中,注册在园区内的企业117家,注册在开发区的企业4家,注册在开发区外的企业30家,总注册资本131亿元(见表 1)。

表1 国际企业大道A、B两区入园企业统计

统计表明,2010年,园区内工业总产值总量达2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对园区工业总产值贡献的比例为65%。作为研发、总部企业集聚的高端园区,每公顷用地工业产值达11.53亿元,园区企业每年缴纳的税收逾20亿元。

在开发区和园区的优惠产业政策以及园区平台的扶持下,企业在园区内经过数年的发展,有的已经成功实现市场扩张,有的已经业务多元发展,有的已经产品更新换代,在新经济形态下派生出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业链组合,由此创造出开发区良性滚动发展的新模式。

同时,国际企业大道园区内入驻了近20%的外资企业,如3M中国有限公司、佛瑞蒙特新技术有限公司、泰尔文特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森特国际建筑系统有限公司等等。这对于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调整资本结构,加大外资利用率,增加外币存款余额,加大外资创汇能力等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促进区域劳动就业

国际企业大道园区直接促进了开发区的劳动就业,改善了开发区的人才结构,提升了开发区的人才质量。159家总部研发类高端企业的入驻,使国际企业大道园区显示出充分的“劳动就业效应”,这体现在园区就业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方面。

从就业人数上看,目前国际企业大道总就业人数已达5000多人,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劳动价值。

从就业人才的结构上看,国际企业大道园区人才群体尽管专业结构相对复杂,但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均偏向高端,学历程度普遍较高,根据对园区58家企业进行的不完全调查,企业本科以上程度的就业者达到68%以上,且就业者以32~45岁的青壮年为主,表现出知识经济下人才高端化、年轻化的倾向。

从人才质量上看,国际企业大道的建设与运营带来了大量的高智力就业岗位,其高端园区的性质吸引了城市中心的高素质人才向开发区汇集,目前园区聚集的就业人群90%以上属于高收入白领阶层,为开发区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区域市场升级

国际企业大道园区通过提升开发区的产业层次,集聚高端人才,直接促进了开发区金融、餐饮、商业及其他配套服务业的繁荣,为开发区的市场升级提供了准备。

园区总部研发类企业与高收入人才的集聚为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消费带动效应”,一方面是园区企业,尤其是总部类企业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以及保障商务活动和研发活动所必需的各种配套消费,如金融、商业、餐饮、劳务服务等;一方面是由入园企业白领们的个人生活消费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购物等(这种趋势将随着园区的成熟日趋明显)。

目前在企业大道园区内及附近区域已经形成了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小型投资及投资咨询公司(如白领众盈、泰润泽国际、益众邦、世纪东源、汇通融鑫等)、保险及典当行(阳光财产保险、金德典当)等为一体的金融服务集群,餐饮及商务酒店(悦豪、锦江,铂尔曼),劳务服务中心(必达)等园区生活服务配套体系等等,这些依托园区实体自然形成的产业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园区内的需求,而且还对整个开发区城市环境的成熟、市场的升级和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支持作用,直接推动了开发区的全面发展。

通过“企业社区化”发展形成综合性社区

国际企业大道“企业社区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更具综合性的商务办公社区,直接促进了开发区更加合理化的功能分区。

国际企业大道是开发区从单一化低端工业园区和商务公建区向具有“企业社区化”特性的综合园区过渡的新一代代表性产品。园区通过A、B区的设置,实现了高端产业办公楼与综合商务配套的搭配互补,解决了单纯的产业区由于配套不足难以解决园区内企业的就餐、休闲、居住等基本生活需要的通病。

通过“企业社区”的建设,有助于企业和员工获得归属感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也从根本上杜绝了交通拥堵和“睡城”的弊端,是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员工、园区、城市共同成长壮大的根本解决方案。

形成了充分的品牌效应

国际企业大道园区以其高端独栋办公形象在国内形成了品牌,并以其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形象定位提升了开发区的整体形象,带来了充分的品牌效应。

北京经开工大软件园实景图

BDA国际企业大道项目是北京市乃至全国最早的双生态独栋类办公项目,运营后形成了高端研发总部类企业的集聚区,各方信息表明,“国际企业大道”已经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的一个园区品牌,在业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具备了相当的品牌价值,并由此带来了充分的品牌效应。

在开发区范围内,BDA国际企业大道以其商务版独立性生态化建筑群落,成为开发区中心形象的重要组成和地标建筑群。园区代表了国际发达国家办公物业的低密度生态化办公的发展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领国内同类产品的潮流;并充分表现了开发区整体发展战略。目前,国际企业大道已经成为开发区国际化、现代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商务办公的物业符号,是开发区未来商务办公物业与国际接轨的一种直接表现,大大提升了开发区的整体形象。

除此之外,国际企业大道对于环境美化、市政设置配套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在理论价值上,该园区项目作为政策指导下市场化运作项目的一个成功典范,对于探索开发区新的发展模式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以双生态理念为基石塑造低碳节能园区空间

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以“双生态”(产业生态、自然生态)为园区的突出特色,且在园区的持续开发运营过程中,不断将绿色生态的理念与实践推向深入。国际企业大道园区不仅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贯彻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路,通过构建雨洪利用系统、空中回廊、园区湿地、果岭等多项手段实现可交流、可亲近、可持续的绿色办公空间,还在后期管理中深化“双生态”理念,开展园区低碳节能调查,逐步构建园区企业的低碳化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经开汇”等多种形式与入园企业建立起持久紧密的合作共生关系,使入园企业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

国际企业大道环境效益评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环境良好,通过了ISO14000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2003年度外商对北京市投资环境测评中满意度为各区县之首。在环境质量相对较高的开发区内,国际企业大道园区在生态环境的规划和治理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了开发区的平均水平。

在园林设计上,国际企业大道园区营造了人工湖良性生态循环的生物环境,在生态庭院中,开辟了共约5859平米的水系和水体面积。其中,B区以水塘类型湿地水体存在的水体总投影面积即达5073平米(见表2)。

图4 国际企业大道园区生态环境实景图

表2 国际企业大道水系水体面积(单位:平方米)

在创造水域乡野景观时,国际企业大道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把宝贵的雨水径流资源汇集到湿地水体内,在水体适当栽培具有水体净化功能和吸收有害化学物质及重金属功能的水生植物,不仅形成了优美的园区景观,也具有十分明显的系统生态效益(见图4)。

国际企业大道园区是在北京市非常罕见的高绿化率产业园区,绿化率高达46%。园区在绿化上以湿地水体为核心建立了滨水林地景观,由乔、灌、草结合成结构紧密的林地,从而使园区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林地为建筑构成较强的遮蔽,建筑立面通过不同高度的树冠递减,视觉高度得到调整,使建筑之间的距离感加强,这种设计不仅营造了极具私密性和生态性的绿地空间,而且还促使园区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小生态环境。

监测数据表明,园区运营以来,夏季园区内平均环境温度比周边温度低2~3度,说明国际企业大道果岭式的绿化设计,能够很好的调节区域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地表局部空间的温度和湿度,可直接降低园区企业的运营能耗。

国际企业大道节能与低碳评估

由于国际企业大道属于高端研发总部类园区,园区内除了与办公息息相关的水、电、气、热消耗外,基本没有其它能耗,能耗程度很低。国际企业大道A、B两区在物业管理模式上有一定差异,B区主要采用包干制,A区则由公司委托博大物业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公司在调查园区能耗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为基本探明B区的能耗数据,公司专门针对国际企业大道入园企业设计了《产业园低碳节能调查问卷》,通过物业对B区入园企业进行发放,然后对相关的能耗数据进行计算,A区则根据物业直接统计的结果进行核算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国际企业大道采用低密度设计,楼宇体量相对不大,且完全没有生产性企业,通过与北京市其他公共建筑进行对比发现,国际企业大道园区能耗水平非常低。

从用电量上看,B区单位面积年总耗电量仅为27.68kWh/m2·a,A区比B区略高,为35.85 kWh/m2·a。从图5可以看出,国际企业大道的电耗水平比调查所涉及的,包括商场、宾馆饭店、办公楼、综合性商务楼在内的北京市其他公共建筑都要低。

图5 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数据与国际企业大道数据对比图

从用电特点来看,国际企业大道的电量消耗基本符合一般公共建筑的电耗特征,采暖季的12月、1月、3月(2月公共假期较多,能耗水平大幅下降)以及夏季空调使用较多的7~9三个月会出现用电的高峰(见图6)。研究表明,一般类型的大型公建中,空调用电占40%~60%,照明用电占25%~35%,其余为电梯和电气设备用电,国际企业大道的用电特点基本与此相符合。

图6 国际企业大道电量消耗特点(2010年数据)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低碳问题成为举世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有数据表明,目前全国84%的商业能耗发生在城市,主要就集中在相关的产业园区。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年底,北京大学工学院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气候变化课题小组对国际企业大道项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碳排放测算,来考察以生态高端著称的国际企业大道园区是否能够符合低碳的标准。

北京大学所采用的评测体系是由气候变化课题小组自行开发的低碳系统测评体系(见图7)。该体系的核心在于从园区开发建设及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出发,通过系统性分析园区建筑物建造、装修、户外设施建造、运输、运行、废弃物处理、物业管理,乃至拆毁、废旧建材处理各个阶段的资源消耗清单,计算与资源消耗密切相关的碳排放量,建立碳排放清单。然后,利用实验室建立的体现温室气体排放密度数据库,评估园区系统的体现温室气体排放,最后综合经济成本、生态收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估,明确园区是否符合低碳的标准,如不符合,可以在哪些阶段和步骤予以提升和改进。

从碳排放测算和低碳评估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国际企业大道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直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包含CO2,CH4等各类温室气体)分别为17千克CO2/平方米和18千克CO2当量/平方米。

也就是说,已建产业园区建筑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每平米建筑建造过程中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换算为当量CO2)仅分别为17千克和18千克。即使考虑整个建造过程中各项建材投入间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建园区的总体二氧化碳排放密度和总体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也仅为1620千克CO2当量/平方米和1790千克CO2当量/平方米。上述数值可以说明,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园区的碳排放强度普遍低于工业地产行业的平均水平。

图7 北京大学低碳系统测评体系

根据低碳产业园的定义,“在满足必要的运行条件下,系统整体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最大经济产出的产业园区”,这也表明,尽管实现低碳化是打造产业园区的重要环节,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实现低碳的同时,必须保证园区总体产值的高水平。

通过对整个园区进行碳排放调研和系统碳测评发现,北京经开已建园区产生每万元产值总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7吨。将企业大道与我国第二产业总体平均水平(每万元工业产值排碳3.1吨)相比较,每实现一万元的工业总产值,客观上北京经开打造的产业园已经为全社会贡献减排二氧化碳2.4吨(见图8)。

图8 国际企业大道与第二产业部分行业碳排放水平比较

中国第三产业的平均碳排放水平为每万元产值平均排放二氧化碳1.5吨,与这一数值相比,国际企业大道园区也丝毫不逊色。如图9所示,国际企业大道园区碳排放水平不及第三产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基本达到同期中国高端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平均碳排放水平。

图9 国际企业大道与第三产业部分代表性行业比较

目前,北京大学国际企业大道碳测评的相关成果已经被作为典型案例收入2010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碳排放系统计量方法》一书。该书由北京大学气候变化课题组完成,属于国家“973”计划课题“城市生命体生态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见图 10)。

图10 建筑碳排放系统计量方法书籍

国际企业大道水资源利用状况评估

对于水耗数据分析,国际企业大道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可通过用水数据进行分析。由于B区独栋楼宇体量较小,且总部办公特性突出,在国际企业大道园区的总生活耗水中不占据主要比例。A区楼宇及园区绿地维护相对水耗较大,两者加起来年耗水量近20万吨。从2010年数据看,A区及绿地维护全年的耗水量为17.9万吨。从不同月度的水耗数量看,夏季为用水高峰期,结合生活用水与中水的用水比例可以看到,生活用水变化曲线比较平稳,而由于夏季绿化、生态用水消耗量巨大,中水消耗巨大。从这里可以看出,国际企业大道的节水潜力主要体现在中水使用的控制上,需要进一步提高中水的利用效率(见图11)。

图11 BDA国际企业大道水资源消耗特点(2010年数据)

在节水方式上,主要建立了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国际企业大道项目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采用了室内虹吸雨水排水系统,该系统是雨水排水方面的新兴技术。该系统选用5年雨水重现期进行计算并按照50年核校,主要运用于16栋高层建筑屋面的中、后期优质雨水。共分为4个集水区,每个区设置1组构筑物,包括1座集水池,1座过滤池,1座清水池和1座雨水处理设备间。

与楼梯普通雨水排水相比,该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直接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水资源十分宝贵的北京地区,该系统的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从结构上看,该系统立管数量少、管径小(与雨水斗连接管道仅De56)、布置灵活,不破坏建筑结构造型。相同楼面,普通雨水排水至少设De大于等于110管道3~4根固定在建筑墙体的立管,而虹吸雨水仅一根立管De小于等于110,放散出户处最大仅De125长度2M。

从使用效果上看,该系统效率高、噪音小,在暴雨时能有效缓解屋宇结构压力。虹吸雨水单斗排水能力大,能在极短时间内将屋面雨水迅速排净,极大缓解了因暴雨造成屋面雨水大量聚集而造成的屋面防水压力和屋顶结构承重压力。虹吸式雨水排放系统在设计流量下,系统中满管流雾空气漩涡,排水噪音极小,而普通排水噪音极大。

从经济效益上看,该系统不仅直接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能够节省大量水资源使用成本。按亦庄开发区年平均降雨量539.4MM,屋顶径流系数0.9,季节折减系数0.85,本项目年总集雨量6701m3,此部分雨水用于绿化浇灌年节约用水资金约6.7万元(考虑到北京市自来水上涨的必然趋势,按10元/立方米计算)。

此外,在其它节水措施方面,国际企业大道园区在提高雨水利用率,保证绿化率前提下,采取了包括下洼式绿地,透水砖铺设和人工引导等雨水增渗措施,全面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这些措施可将因开发建设造成的雨水径流降低为零,让雨水又天然下渗回补地下,使地面能够“自由呼吸”;雨水的下渗能够很好的调节区域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同时可以改善地表局部空间的温度和湿度,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尤以盛夏高温天气时更为明显(对于建筑物的节能保温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建筑物外部气温的适宜无疑将极大的降低室内空调暖气的能耗);雨水的下渗措施能更好的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涵养地下水资源,在城市中重新建构“大气-降水-蒸发”的正常水循环过程,具有恢复城市生态平衡的作用。

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Ⅲ项目规划图

北京经开工大软件园园区实景图

国际企业大道项目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水资源收集利用工程,让雨水就地资源化与环境化,对于缓解大市政排水管网压力、降低城市内涝,节省绿化用水量具有直接经济意义。另外,建筑物周围的雨水渗透措施对于回补地下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消除热岛效应,建筑物的节能保温具有间接作用;重建了大气-降水-蒸发的正常水循环过程、恢复了城市生态平衡,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五化合一,引领低碳园区未来之路

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项目规划起点高、设计理念先进,从2006年项目投入使用以来,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对项目进行的相关评估表明,国际企业大道园区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好、能源消耗少、碳排放指数低、高端产业集中的代表性低碳高端园区。

经过多年的经营,国际企业大道品牌已经成为北京经开旗下的一大核心品牌。公司不断总结和提升国际企业大道项目的设计、开发运营经验,并在新的园区项目中予以巧妙复制和充分完善。除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企业大道项目也在天津滨海新区、通州台湖镇光机电基地等处顺利落地。

作为国际企业大道项目的升级版本,这一系列国际企业大道项目均从前期设计开始,将低密度、低排放、生态化、节能环保等理念充分融入项目建设,帮助园区企业实现节能降耗,打造企业社区和低碳城市空间,引领低碳园区未来之路。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并引入高附加值企业,这些项目将最终建成集产业研发、企业总部、商业办公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类产业研发总部集群,以园区为载体,以“高端化、复合化、商务化、中心化、低碳化”为特色,以产业为支撑,有效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和产业发展振兴,极大带动区域成熟与发展,最终形成产业新区内的高端产业聚集地,推动产业新城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