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陈正府
本刊记者在深入基层进行《领导干部如何听到真话》和《惠农政策切莫打“折扣”》两个选题的采访调查中,一些群众和基层干部反映:
“很想对领导说点真话和真实情况,但一看到那么多干部在旁作陪,我们想说都不敢说了。”“每次领导下来考察、调研,都要警车开道,打大横幅标语,一看那个气场,我们哪还敢反映问题?”“现在领导考察调研的任务较多,每次下去,都要事先踩点,做好保密保卫工作,这不是将自己与群众隔绝起来吗?还能听到什么真话,了解多少实情?”
这样的反映和呼声表明,一些领导干部的调研方式已经变了味、走了形。所谓的“调研”要么是先设定好框框、论点,再按图索骥的“论证式”调研,要么是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名利式”调研,要么是“规定动作”,只调“好”不调“差”的“盆景式”调研,要么是“形下而神不下”的走马观花式调研,要么是光调查不解决问题的“两张皮式”调研。这样的“调研”实际上已演变成形式主义,偏离了调研的宗旨。
真正的调研方式是什么?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他告诫我们,“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然而现在,部分领导干部坐在办公室打电话、作指示、看材料,坐在会议室听汇报、抓亮点、树典型。某干部透露说:“有的领导干部周四下基层调研,周一就下发通知,周三要基层交材料,调研没开始结果就出来了。”这种调研方式从一开始就犯了大忌。
真正的调研方式除了深入一线调查、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之外,还应借鉴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将调查者置身于被调研对象的生活中去细致观察,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从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在调查过程中,要强调与调研对象的“自然对话”,即在没有调查者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下产生的对话。同时,要处理好“完全参与”与“单纯观察”之间的关系,即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为形成客观、全面、正确的判断打下基础。
时下,领导干部调研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便是“如何入场”。通常,我们的入场方式是获得官方或上级的许可与支持,自上而下地逐级深入。其缺陷是:入场环节太多,应酬耗时太长,且官员陪同入场本身极易“破坏”现场,从而使调查失实。另一种入场方式是非正式的,即“微服私访”或“启用亲友关系网络”,直观社会生活本身,感受来自基层的声音,然后根据大量信息进行判断、修正与补充,最终形成与基层情况非常贴合的调研结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