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甘肃省核技术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4-05-22

■ 夏佳文 胡正国 王坤 陈金达 李国宏 蔡晓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 730000

0 引言

核技术是彰显大国实力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农业、环保、资源勘探、材料和公共安全等领域,自上个世纪中叶起,各国竞相发展核技术应用研究,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并形成庞大的规模。我国核技术应用的发展始于80年代,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态势。2015年1月15日,***总书记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1]2023年5月24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在2023核技术应用国际产业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可达万亿市场规模。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的甘肃省,是全国核工业建设早、规模大的省份之一,在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方向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在国家核产业二次战略布局中作用突出。从现状来看,甘肃省核技术应用基础坚实,在核医疗应用领域崭露头角,但也存在缺乏整体统筹、市场冲击、人才缺失等发展瓶颈,如何扬长补短、抓住机遇,实现甘肃核技术应用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在“双碳”、“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背景下,甘肃省明确了核产业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方向及重点任务,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因此设立了“甘肃省核产业链发展研究项目”项目,本研究主要探讨甘肃省核技术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找突破发展瓶颈、助力核产业健康发展的办法,为制定甘肃省核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甘肃省从核大省到核强省的转变提供参考依据。

1 发展甘肃核产业的优势和意义

1.1 雄厚的技术基础

与其他特色产业相比,甘肃核产业历史悠久、基础良好,可望发展成为独具特色、有效带动经济低碳化和高速化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从“一五”开始,国家先后在甘肃布局了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〇四”)、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兰铀”)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兰州大学等一系列涉核企事业单位,为中国核科学与核技术研究和应用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四〇四于20世纪50年代扎根于甘肃西部嘉峪关地区,是我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核工业科研和生产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四〇四完成“军转民”重组,成为一家专门处理核废料及相关业务的企业。该企业先后承建金塔国家级核产业园、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等项目,以绿色环保理念聚集核燃料循环后端产业,将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核能产业末端综合生产基地。

自酒泉往东推进,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正在武威地区建设“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堆实验堆”,是我国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应用实验示范平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商业化运营的钍基熔盐堆。[2]不仅如此,国际上最大型核医疗设施——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已在武威建成,并于2020年3月投入临床治疗运营。

继续向东,有一大批涉核单位及企业汇聚兰州,支撑甘肃核产业发展。近代物理所于1957年扎根兰州,是依托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国家实验室,在国内唯一建制化开展重离子科学技术、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的基地型研究所,成功孵化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产业链,催生武威重离子治疗临床应用示范基地;协同相关单位承担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任务;原创性提出同位素高产额反应靶、高纯度化学分离新方法,牵头建设甘肃同位素实验室,正在建设国际上首台可大幅度提高α-放射性同位素产额的研发装置,在核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中核兰铀是我国历史最早的铀浓缩厂,在铀浓缩、低温供热堆、稳定同位素分离方面独具优势,为中国的核技术研发及核电站提供合格的核燃料,是我国仅有的两家铀浓缩企业之一。2015年,我国第一条千吨级铀浓缩工程在中核兰铀建成投产,4条生产线全部稳定、高效、安全运行,保障了我国核电站的核燃料供应,形成了“以核为主,多种经营”的产业格局。

兰州大学核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核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拥有先进的核技术科学实验条件,并不断培养核科学技术领域高水平研究人才;该学院设立“兰州大学国家核产业研究院”,为产学研一体化构建了新的平台;2021年5月17日,兰州大学与中核兰浓铀启动“核燃料循环与核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的建设[4],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先进技术孵化基地和验证基地[3];兰州大学已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流中子发生器、同位素电池等技术,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正在筹建中,良好的科研平台和一系列核科学研究前沿课题将吸引汇聚更多的核技术研发人才。

甘肃的核产业曾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经过60多年的发展,依托甘肃特殊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核产业区位优势,建成了集铀纯化转化、铀浓缩、反应堆、乏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的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孕育出重离子应用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涉核装备制造等核技术应用产业,集聚了一批核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已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产学研体系,在国家核产业二次战略布局中特色鲜明、优势凸显。

1.2 特殊的区域优势

甘肃地形狭长,是内陆通往西部几乎所有重要省区和周边国家的门户,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文化交流要道。甘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第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外交通交流交往的重要区域。

甘肃是连接我国内陆与西部边疆的战略要地,区位优势突出,是国家核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60年来,国家先后在甘肃布局了一批涉核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助力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里程碑式跨越发展。[4]在我国建设核大国,并从核大国走向核强国的过程中,在甘涉核企事业单位将持续发挥大后方的基础作用。

总之,甘肃是经济战略的通道区、国防战略的纵深区、生态战略的屏障区,发展甘肃核产业对保障国家国防安全与经济利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3 有力的扶持政策

在“双碳”、“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在《“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战略指引下,甘肃省明确了核产业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方向及重点任务。甘肃省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上提出“四大重点产业方向”,其中“国家有需要、我省有优势的产业”就包括了核产业,强调“加强对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推动形成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开发建设格局”。《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抢占五个制高点规划》中明确提出,核产业发展在技术和生态制高点方面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如何做强甘肃八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的核燃料产业集群提出了发展目标,对核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及路径予以了明确:即构建核物理基础科学、核技术应用和工业生产的产学研体系,打造核能利用、核能装备、核材料国产化为主体的核燃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铀浓缩四期二模块工程、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等7个项目,到2025年,实现核燃料产业产值达到50亿。[5]酒泉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也提出了要做大做强核能与核技术产业,酒泉市金塔核产业小镇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核乏燃料后处理产业、核电产业及核技术应用产业等举措。甘肃的一系列重大核能核技术项目正在推进和规划建设中,已经初步规划酒泉-嘉峪关和兰州两大核产业园区,这些政策和举措将为甘肃核产业战略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1.4 崛起的高新产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瞄准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6]甘肃不仅有优良的核工业基础,也形成了依托重离子加速器的核产业集群,孕育出医疗、农业、国防、环保等领域的创新技术,衍生出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检验检测及临床应用全流程核医疗产业链。甘肃省新兴的特色核医疗产品——“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已经成为具有甘肃特色的科技创新“名片”。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在武威投入运营后,截至2023年6月底,已完成750余例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该加速器已经实现“三年安全、无差错、高质量运行”的目标,运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6月2日,安装于兰州重离子医院的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也获批注册,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肿瘤治疗水平,降低治疗成本,更好满足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7]除此外,甘肃还有先进核能系统关键材料、材料辐照变性、重离子辐照诱变育种、重离核孔膜等特色的军民两用技术。

2 发展甘肃核产业面临的问题和瓶颈

甘肃具有政策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等发展机遇,也存在体制僵硬、市场冲击、人才流失等多种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甘肃省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1 各行其是,缺乏统筹

甘肃重要涉核企事业单位隶属不同,如四〇四、中核兰铀隶属中核集团,近代物理所隶属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归属教育部直接管理,3个不同中央机构对核产业的规划立足点各有不同,未统筹甘肃省核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中核集团在甘产业规模大,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国家、国防生产任务;近代物理所和兰州大学在民用核技术开发中有亮点,受体制制约无法大力进行产业化推广,核技术应用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因此,甘肃核产业虽然涉及面广、技术实力雄厚,但未能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产业链集群,无法承接关联性业务,在参与大型涉核项目建设时,形成甘肃“出地、不出力;出人,没收益”的状态。在甘涉核企事业单位隶属不同系统,也导致这些单位长期以来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度不高,贡献度不足。另外,受制于发展理念和自身财政困扰,甘肃省支持相关涉核企事业单位的动力不足,缺少对核人才、科研及产业的前瞻性的投入,缺少整体战略布局,错失多个核产业重大项目。

2.2 国产替代,道阻且长

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是甘肃省核技术应用的亮点项目。对比进口设备,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设备在技术先进性、设备性能、运行维护保障、价格等方面优势突出,具备打破多年来高端医疗器械垄断国内市场的先天优势。

截至2023年6月底,国内在运营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共两台,医用重离子国产设备占有率50%。但是如果参照2023年3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及2023年4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准入标准意见的函》,将重离子、质子医用设备合并为“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来统计,截止2023年6月底,国内已取得质子配置、重离子配置许可的18家医院,仅有甘肃武威肿瘤医院独家采用国产医用重离子设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国产医用质子设备,其他已获配置许可并在网络公开设备采购信息的12家在建或拟建医院全部采用进口设备或技术(表1),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堪忧。2023年6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其中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新增41台,其他十四五新增配置设备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中国广阔的重离子、质子需求空间吸引着资本市场,国外同类产品供应商正在运用各种营销手段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虽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重离子治疗设备已完全具备了替代进口产品的条件,但目前多数取得配置证或未取得配置证的拟建和在建的重离子、质子治疗项目仍采用国外产品。同时,也出现一些“伪国产”设备(代理国外技术,在国内组装后销售)成功抢占国内市场的乱象出现。《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行业数据调查显示,2021年中国医疗设备行业仍以进口品牌为主,涉核设备的主要市场份额依旧被国外供应商占据。甘肃孕育并崛起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新兴特色优势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表1 18家取得重离子、质子设备配置许可的医院设备采购情况统计表

2.3 技术在甘,人才外流

甘肃核产业虽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但缺少“人和”的助力,各层次“核—医—药—理—工”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阻碍甘肃特色核应用产业快速发展。兰州大学和近代物理所是甘肃省本土化核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以本科培养为主的兰州大学核学院近几年毕业生人数稳定增长,近3年留甘就业人数逐年下降,2022年留甘就业率仅有6.04%(表2)。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近代物理所近3年留甘就业率达18.6%,其中约87%以的为留所就业,除了受疫情影响外,留甘就业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近代物理所近几年开展的平台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人才政策。但遗憾的是,经过研究所多年培养,初级人才成长为中高级人才后,流失量显著增长。近代物理所近两年流失中高级人才约占离职人数的80%,截至2023年6月底,中高级人才流失量比例还在逐步攀升。核技术人才专业局限性强,壁垒高、其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因此中高级核技术人才的流失对研究所的工作开展及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四〇四、中核兰铀、兰州大学等其他在甘涉核企业情况大同小异,形成“技术在甘,受益在外;人才培养在甘,人才使用在外。”的人才外流现状。

表2 兰州大学核学院近3年毕业生年留甘情况统计表(人)

表3 近代物理所近3年毕业生年留甘情况统计表(人)

2.4 谈核色变,科普欠缺

核技术应用项目涉及核与辐射安全,公众对项目认识有误区,存在“谈核色变”和“邻避效应”,导致部分项目落地难,甘肃核医学应用产业市场推广受阻。

总之,如何整合地方、中核集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四方的优势,理顺现有研究所、高校、企业及医疗单位的资源,统筹甘肃省核产业发展战略,建立系统创新、利益共享的机制,形成有效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链,破解体制制约、市场冲击、人才缺失等发展等瓶颈问题,于变局之中开辟甘肃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举措建议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核产业战略布局调整的关键阶段,也是抓住机遇发展核技术及产业应用的黄金阶段。甘肃省在承担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更应抓住国家核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扬长补短,打造核产业链条,做强核产业走廊,推动甘肃省从核大省到核强省的转变,打造我国核科技战略的新高地。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3.1 布局做强“西部核走廊”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甘肃基本形成了以集铀浓缩、反应堆、乏燃料处理和高、中、低放核废料处置为主的核能利用产业链、以加速器为基础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以及核人才培养基地三大体系,西起嘉峪关,顺河西走廊,沿丝绸之路已经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核走廊”的雏形。当前,甘肃核技术应用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建立跨行业、部门的协调机制,打造有效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链,积极建设“西部核走廊”,争取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可彻底解决体制制约瓶颈,实现借“核”发展前景可观,有望成为全国最大规模核产业研究及人才高地。

走廊西部嘉峪关、酒泉市处于甘、新、青、蒙4省区交会地,区位优势明显,甘肃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在此聚集,是“西部核走廊”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在西部酒嘉地区,围绕核燃料循环和后处理、处置技术,整合四〇四公司、中核金塔核产业园、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专项等资源,打造嘉峪关国家核产业实验、研发基地,形成“核技术试验、研发国家级高地”。

走廊中部武威地区,钍基熔盐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成为辐射西部核走廊上的核技术亮点,依托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钍基熔盐堆建设省级核产业研发平台,依托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建设重离子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武威、张掖等地区“核农业技术”建设推广应用基地,这些将成为“核走廊中部”坚实产业链。

走廊东部兰州地区,整合中核兰铀、近代物理所、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泰基公司等一批涉核研究院所、高校及企业共同打造兰州国家级核科学技术应用平台,形成“核走廊东部产业集群”,为“西部核走廊”辐射服务西北乃至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沿“西部核走廊”,自西向东,依次打造核技术研究基地、建设核医疗产业基地、发展核农业示范基地、聚集核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形成了“酒嘉”和“兰州”两大核产业园区,借“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契机,布局建设国家级“西部核走廊”,将汇集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创新、利益共享的机制,从而破解体制、资金及协同发展等瓶颈问题,最终实现涵盖科研、应用、产业化为一体的“中国核走廊”蓝图。

3.2 做强特色核技术产业链

2021年5月19日,***总书记在见证中俄两国核能合作项目开工仪式上指出,“要以核环保、核医疗、核燃料、先进核电技术为重要抓手,深化核能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合作,推进核能产业和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全球核能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8]甘肃不仅形成核工业产业链体系,也孕育出依托重离子加速器的核技术领域创新应用产业,衍生出的核医疗、核环保、核农业等产业具有有效带动经济低碳化和较快发展的支柱性行业的潜力(图1)。理清甘肃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核技术产业,以强链、延链、补链为牵引,大力支持已具备规模及有潜力的核技术产业,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先进核能系统关键材料、材料辐照变性、重离子辐照诱变育种、重离核孔膜等技术的军转民、民融军、军民两用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化,将成为推动甘肃省从核大省到核强省的转变,助力国家核产业战略发展的有力保障。

图1 甘肃核走廊特色核技术产业链

3.2.1 夯实甘肃在核燃料循环产业链

核能是安全、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战略能源。[9]为切实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国内核燃料需求稳定供应,必须坚持核燃料自主供应为主。甘肃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与核能发展相匹配的后处理相关产业链(图2),加快形成与核能发展相适应的后处理能力,大力推动乏燃料后处理核素提取和三废治理产业协同快速发展,缓解核设施乏燃料安全贮存压力。建议地方与中核集团大力协同,着力推进核燃料闭式循环战略在甘深入实施:保障现有HCL设施,保障MOX设施顺利形成能力,建强HCL、MOX产业子链;打通堆后铀利用环节,推动高放废液玻璃固化设施,高放废物处置地址库和有机热解焚烧设施的建设,补齐核燃料循环后端发展短板;突破HCL厂关键核素回收技术,布局高通量堆等核心能力建设,开发系列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并推广应用,不断延伸核燃料循环后端产业链;鼓励省内企业围绕产业发展,主动对接,加快技术和制造能力转型升级,提升设备,化工等材料供应能力,在充分发挥后端产业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的同时,打造走廊西部“酒嘉”国家级核燃料循环后端产业集群。

图2 核燃料循环产业链示意图

3.2.2 做强核医疗产业链

核医学的发展是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0]核技术可提供肿瘤患者用同位素、质子、重离子等多种治疗病症的方法。甘肃新兴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治疗技术对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良好,研发中的针对弥散性的肿瘤的同位素靶向药物内照射治疗技术,在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上与现有的重离子治疗技术形成完美互补,可实现内外兼治,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就如何发展精准离子放疗技术,做强核医疗产业链建议如下:

(1)强化初具规模的医用重离子产业链。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新确诊癌症约457万例,癌症死亡人数约300万,两项指标均列世界第一。美国癌症协会(ACS)发布的《2020年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09年至2015年,美国所有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为67%。相较我国的40.5%,差距明显。癌症高发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癌症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核医疗事业提供了新机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健康服务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发展核医疗技术,夯实甘肃核医疗产业链(图3),提升癌症治疗方法,对助力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图3 甘肃核医疗产业示意图

2016年,我国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明确把发展健康产业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点任务之一。[11]2017年10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开展疑难高发癌症治疗专项重点攻关,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更大力度支持先进医疗设备和医药产业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甘肃省应积极布局集医用重离子治疗技术升级研发、装备制造、检验检测、运行维护、人才培养培训及特色医疗服务为一体的重离子治癌产业,充分发挥甘肃特有的“重离子精准治疗+中医整体辨证施治”的颐养模式,在国内抢先打造集重离子肿瘤治疗、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康复治疗、中医理疗、健康体检、旅疗休养、田园治疗为一体的中国首个专业化的重离子肿瘤康养小镇,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甘肃特色核医疗品牌,从而吸引核医疗上下游产业入驻甘肃,全方位、持续性拉动经济增长,抢占中国核医疗产业科技高地。

(2)重点支持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项目。积极发挥近代物理所在同位素分离、萃取技术、加速器研制等优势,突破治疗用高纯度、高产额α同位素的产生、化学分离等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自主可控,建成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赢得同位素产业发展先机,力争解决“同位素”原材料供给严重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保障我国医用同位素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同时,推进α同位素靶向药物研发和应用推广布局,探索研究用于诊断、治疗及诊疗一体化的同位素靶向药物,实现在肿瘤治疗药物研发方面的突破,打造甘肃第二张核医疗产业名片。

(3)扶持辐照诱变产业链。辐射诱变育种是核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有利价值的突变体,诱发自身基因发生突变,在作物遗传改良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建议甘肃省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为平台,立足粮食安全、种业安全,聚焦重离子科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创新融合,在重离子辐射生物学效应、重离子精准靶向生物应用等方向,利用中能重离子束,培育安全、高品质的特色新品种,重点支持玉米、大豆、甘肃特色中药材等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优质新品种、新品系的辐照诱变育种。建议甘肃省设立专项支持创制多物种、大容量种质突变体库,获得一批目的性状突出的优异种质;大力扶持推广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示范性种植;形成重离子辐照育种应用农业产业链,助力甘肃省现代种业发展,为我国农业安全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全面引领重离子生物育种技术前沿。

(4)建成省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培育高价值产业专利链。通过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快速预审服务,支持重离子治疗装置、医用同位素生产,靶向同位素药物生产等核技术应用类成果保护,解决核技术应用成果专利申请周期长的问题,从而提升核技术应用成果区域产业竞争力,为推动甘肃省核技术产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建立重离子治疗装置、医用同位素生产,靶向同位素药物生产等核技术应用为导向的省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畅通专利许可转让途径,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造良好的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圈,以知识产权赋能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甘肃省核技术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3 凝聚核人才链,服务于核产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技术在甘,人才外流”等问题,建议甘肃省统筹资源,发挥重大创新平台集聚效应,双向吸引核技术高层次人才;强化科教、产教融合,完善学科建设,提高人才质量,创新人才体制,加强地方激励政策及服务保障,稳培引各级各类人才,凝聚核人才链,服务于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1 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科技平台,双向共赢

建强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甘肃核产业研究院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重离子技术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园区、钍基熔盐堆武威园区,以及嘉核科学城、金塔核产业小镇、重离子肿瘤康养小镇等高水平产业园区,建成国内一流的涉核涉放科研生产设施;围绕核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核科学科研平台建设、核技术重大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核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西部核走廊”特色核科学高地,吸纳各专业人才投身核产业发展,凝聚高端人才链,服务核产业可持续发展。

3.3.2 强化科教融合、完善学科建设,积累稀缺人才

支持兰州大学、近代物理所应依托大科学装置,开设核医疗、后处理等稀缺专业,制定“核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培养优质复合型研发人才;帮助省内有特色的高校、职业院校增设核相关学科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支持在兰州新区建设一所核技术职业学院,扩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成建制培养核产业所需多层次人才。

3.3.3 强化企科校融合、提升人才质量

强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贯通互动的核科技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配合重大工程项目,搭建人才共用共享的桥梁,以核医疗人才为突破口,建强放射治疗学科,以武威和兰州示范项目为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培养医用加速器研发、制造、检测、运维,以及重离子治疗医师、物理师和技师等核医疗专业一线专业人才;建议各类高校、学院与涉核企事业单位联合定向培养低、中、高级人才,建成乏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工艺实训基地、设计实训和创新研究的完整体系,快速提升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模,为甘肃省核技术产业输送本土化“人才血液”,解决本土化就业问题,服务于甘肃核产业可持续发展。

3.3.4 创新人才体制,加强地方激励政策及服务保障,稳培引各级各类人才

创新柔性引才政策。建设国家创新人才政策试点园区,出台针对核产业发展的柔性引才办法,探索“候鸟式”多元人才模式。建议以嘉峪关为示范点,开创“候鸟式”多地工作模式,以科技平台引才、校地平台引才、工作站点引才、项目合作引才等一揽子举措,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配套相应的人才政策,多元化模式解决人才的问题,吸引高层次人才短期来甘从事研发工作,形成高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以点带面打造国家核医疗人才高地。

加强地方政策激励及保障力度。对高层次引进人才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核技术人才在专项工作经费、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完善科研人员人才激励政策,提高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科研团队的比例,支持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适度提高西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人均拨款标准;加大国家级人才计划、甘肃省领军人才、省杰青等省级人才计划项目等对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倾斜支持力度。

3.4 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核技术

加强科普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核技术,不仅能增强公众对核技术地了解,正确对待核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也是增加民众防护和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相关部门获得公众支持,贯彻落实核产业政策的重要途径。

4 前景

“十四五”是大力发展核产业的战略机遇期。历史上在甘涉核企事业单位为我国“两弹一艇”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时期,甘肃省应统筹现有涉核企事业单位资源,做好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出台地方支持政策,承接国家核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地域和省内技术优势资源以凝聚核技术人才为切入点,以强链、延链、补链为牵引,建成“酒嘉国家级核燃料循环产业集群”;以核技术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培育为纽带,夯实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依托的“兰州核技术应用产业园”,以做强甘肃特色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凝聚核人才链为突破口,横贯东西,布局打造“西部核走廊”色核科学高地,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凝聚高端人才链,促进核技术产业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使甘肃成为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的核科技应用产业区域中心,推动甘肃省从核大省到核强省的转变,最终实现涵盖科研、应用、产业化为一体的“中国核走廊”蓝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