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安全仪式感对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4-05-22

■ 杨如诗 吴超 高宇旭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长沙 410083

0 引言

我国为提高企业安全水平,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已经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以提高安全设备、作业技术、检查系统等“硬件”方面的水平[1],但生产事故仍旧层出不穷。慢慢人们意识到,人才是导致事故频发的关键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必须从人入手进行研究,研究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对预防事故具有重要价值。影响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因素除了外在的直接教育外,还有对内心的感性教化,安全仪式感就是先影响人的安全心理,进而外化为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因此,建立安全仪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加强人的安全观念、提升人的安全意识以及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关于仪式感对人员安全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黄雅静[2]以消费情境中的仪式感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解释学方法揭示了仪式感的行为效果与其内在机制,认为营销者可以操控部分因素来影响消费者感知,通过让消费者感受到仪式感,进而提升消费体验和消费意愿;蒋红斌[3]指出仪式感具有道德教化功能,指出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必须有理性、有限度;王晓丹[4]站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对旅游本身以及旅游过程中存在的旅游仪式感进行了探寻,对仪式感的构成要素、分类、特征等进行分析,最终指出旅游仪式感不仅为旅游学科的理论构建做出贡献,也将对旅游实践中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所指导;胡翠芳[5]指出通过仪式,企业员工基于本能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群体中得到安全感,最终这种安全感将演变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吴超[6]结合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相关知识,构建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该模型,指出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主体部分是组织系统之中安全行为主体相关安全行为的产生及作用过程,可阐明行为安全管理研究实践的基本程式与框架,促进行为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章雅蕾[7]基于情感思维的定义、内涵和功能,具体分析了情感思维在安全管理中的功能,认为在安全管理中,引入情感思维,可以将情感与理性进行平衡,实现安全管理的优化。归纳而言,关于仪式感的研究仍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安全仪式感的纲领性研究仍未形成。

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安全仪式感的概念,分析其内涵、价值、产生条件及作用机理,并探究安全仪式感对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期为安全仪式感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加强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提高企业安全性。

1 基本概念

1.1 仪式与仪式感

在界定“仪式感”的内涵之前,应先认识“仪式”的含义。仪式研究对仪式的界说见仁见智,其中涂尔干的定义颇具影响力,“仪式是在集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激发、维持或重塑全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8]。也就是说,仪式是一种秩序形式,事情会因为仪式而变得更为深刻,仪式会使我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心理。伴随仪式产生的使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产生的内心感受,就是仪式感。仪式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在仪式中有“形式”、“结构”、“装饰”、“灯光”等外在物质对人的感官造成刺激,进而形成感官体验,并让参与者真正参与进仪式,才能在受众心中产生仪式感。反过来,仪式感又赋予了该仪式神圣意义或传承性价值,使该仪式以更高的水平、更深的层次完成此次仪式所传达的旨意。

1.2 安全仪式与安全仪式感

安全仪式是指为减少或避免遭受威胁、产生危险、危害及损失而制定的一种秩序形式。这种安全仪式可以是专项安全活动,如安全教育,安全月建设,安全知识竞赛等,也可以是日常安全活动[5],如安全交接班仪式,齐喊安全口号等。安全仪式感来源于安全仪式,因此,从仪式感及安全仪式的视角,可将安全仪式感的概念定义为:对安全仪式进行特殊设计,赋予安全仪式神圣感和使命感,使参与者在该特殊的安全仪式中产生的一种内心与安全相结合的感受,并通过影响、感染和激发等功能强化参与者安全意识的感性过程。

2 安全仪式感的内涵与功能分析

2.1 安全仪式感的内涵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安全仪式感”而不是“安全仪式”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现场生产中,“安全仪式感”最直接作用于工作人员对现场安全的认识及心理状况。安全仪式感源自“安全仪式”,但安全仪式仅是安全仪式感的必要条件,要使安全仪式这一简单的程式化行为真正产生其预想效果,根本在于借此激发相应的“安全仪式感”。安全仪式感是安全仪式活动中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它依托外在仪式活动的场景、布置、音乐、言语等形式,与主体心灵产生某种呼应,使人类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形成结构性契合,从而形成沟通,最终将安全仪式活动中所试图传达的安全精神通过这一沟通进入到人的情感体验当中。

安全仪式感包含以下3方面内容:第一,安全仪式感源自安全仪式中的一整套程序规范,依据该规范形成某种特定的安全行为方式,该方式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内心对安全的认识;第二,安全仪式感包含安全价值理念,时刻以强调安全重要性为准绳;第三,安全仪式感包含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但促进了人对安全的认识,同时提高了整个社会对加强安全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个人、社会的安全行为,使社会安全得以提高。

2.2 安全仪式感的功能分析

任何一种感性意识都有其存在的作用。根据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9]。如今生理需求已获得满足,所以安全需求就成为人们最迫切的需求。由此可知,与安全有关的事物极为重要,安全仪式感同样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本研究从安全仪式感对个人和对组织两个角度对其功能进行分析。

(1)对个人而言,安全仪式感能激发人员能动性,激发其对于安全行为的参与欲。安全仪式感作为仪式产物,具备公众统摄力。安全仪式感依托安全仪式为载体,以安全文化塑造和呈现为目的,传播安全理念与意识形态,推动安全动员与安全参与。以一场安全教育为例,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员工传授安全规章制度,员工只扮演了“聆听者”的角色,员工将很快从兴奋状态进入平淡期、无聊期,甚至最后到厌烦期,兴奋度的下降对外界信息的接受产生阻碍效应,安全活动难以收获预期效果。通过赋予安全教育仪式感,将员工转换为仪式的“参与者”,切深的心理体验使安全意识得到升华,切实的身体实践使安全行为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员工内心的责任感和存在感更加突出,使员工以更佳的状态对待安全工作。充满仪式感的安全仪式对旁观者也具有很强的价值意义。仪式所产生的仪式感就好比电荷产生的电场,能够影响到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对旁观者而言,安全仪式感能强化他们对安全规章制度的理解与实施,对于安全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其安全价值观的建立与固化[10],

(2)对组织而言,仪式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同度[11],从而使员工自觉加强自身的安全能力。组织内成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提升,意味着组织整体安全性的提高。在安全仪式中形成的安全仪式感,能使组织的安全氛围更加浓厚,成员间的凝聚力更加稳固。长期处于该状态下的组织,才有能力朝着“零事故”的目标发展。

仪式感看似只是一种感性的心理感受,但实际上它是感性和理性之间架起的桥梁,它对内在的激情欲望和外在的理性约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12]。安全仪式感先从感性出发,感化受教育者,从而改变受教育者内心对强制的约束的厌烦,渐渐进入乐于接受的状态。接着进入理性状态,将感性上的心理变化反映到理性行为上,即表现为自愿进行安全行为的学习与提升,并反过来用安全行为加强安全心理,从而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影响受教育者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3 安全仪式感的产生条件及形成机理

3.1 产生条件

仪式感不是仪式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而是参与者主观体验的结果[4]。这种体验是通过主体-参与者与客体-特定的仪式三者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所以,仪式感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特定的仪式;(2)参与者。

3.1.1 特定的仪式

仪式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要素和构成条件,使之具备应有的仪式性及特征,才能使参与者产生仪式感[13]。所以,对于一场有关安全的仪式,要使之具备安全仪式感,首先,仪式要具备系统的、完备的、特别的流程设计。仪式的主要特征即是严肃、庄重、神圣[14],举办方必须首先自己重视此次安全教育,认真对待该安全仪式,设计并完善整个仪式流程,并有特定的行为规范的限制和约束,具备以上要求后仪式才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受重视的程度。其次,仪式要具备对参与者的感官冲击性,即需要特定的场景,如“音乐”、“色彩”、“设备”等的布置。音乐可以带动人的情绪的起伏,使受教育者更好地融入已发生事故的悲伤中或者坚决抵制事故再次发生的高亢中。色彩、设备等给人带来的视觉刺激能对参与者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能使参与者感受到此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视觉与感性情绪之间存在关联性,例如“破窗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其实就是基于视觉对人心理的暗示性引导功能[9],所以在安全仪式中加入视觉效果,能很好地使参与者进行自我心理暗示,使自身对安全的态度、意识、认知得到升华。

3.1.2 参与者

仪式的参加者指参与到安全仪式中并获得参与感的受教育者。这种参与感既可以是心理体验,也可以是实践,均可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及责任感,明确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保证企业和他人的安全,在此心理暗示下,不断加强自身安全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使认知、情感和行为达到高度的统一[15]。当安全教育给受教育者不同于以往的身心体验时,就可以说这次的安全教育被赋予了安全仪式感,反过来,安全仪式感也正式因为有参与者加入这次安全仪式,才能真正发挥其效果。

3.2 形成机理

图1为安全仪式感的形成机理示意图。首先,通过制定独特的行为流程将普通安全活动程序化、规范化,形成具有权威性、充斥庄严感和神圣感的安全仪式[16]。安全仪式通过独特的场景布置、声音、语言以及韵味十足的文化氛围给参与者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特殊感受,与此同时,受教育者投入精力、时间,使自身成为这场安全仪式的参与者,内心有切实的参与感。上述的特殊感受和切实的参与感将影响人的心理认知,使参与者无意识地进行自我暗示,强化对安全的态度、认识,最终形成安全仪式感。

图1 安全仪式感的形成机理

4 安全仪式感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机理

工作人员具备安全行为是安全生产的基石,增加安全仪式感的目的就是通过加强人的安全心理、提高人的安全行为最终实现安全目标,因此,了解安全仪式感对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极为必要。基于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特征,以及安全仪式感的形成机理,建立安全仪式感作用下的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的具体内涵解析如下:

(1)基于安全仪式感的内涵及作用机理,该模型认为安全仪式感从8个角度对安全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全仪式感通过信号传递、感官刺激、氛围感染使员工对自身认识以及对工作的态度发生转变,员工开始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教育,再加上安全仪式给员工带来的深刻体验,以及仪式结束后的深刻记忆,这一系列的影响使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安全制度等有了强烈的认同感,这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17];

(2)该模型对安全心理进行了维度分析,将安全心理分为安全心理过程、安全心理状态、安全心理特征3个维度[18]。在安全仪式感的作用下,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安全知识技能认知都不断加强,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都有所提高,自身情绪也由被迫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在安全心理状态上,能以更集中的注意力、更快的处理及反应能力、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在安全心理特征上,工作态度更加积极,思想觉悟得到升华,工作动机也由原先的完成工作转变为致力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心理变化是一切变化的前提,安全心理的提高为企业实现安全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3)安全仪式感作为一种感性的内心感受,首先直接影响安全心理,进而将对其的影响外显为安全行为。安全行为是安全心理的表现,也是安全心理引导的结果[19]。该模型从4个方面分析了安全仪式感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在安全仪式感的作用下,员工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热情主动地对待日常工作;对于安全人员,安全仪式感对事故发生前、事故发生时及事故发生后的安全行为都有积极的效应[20],使员工能够缜密、及时地发现隐患所在,准确、果断地消除隐患以及全面、及时地进行事后处理。安全行为的强化为企业实现安全目标搭建了稳固支柱。

(4)安全仪式感能营造安全氛围,企业的各阶级人员均受该安全氛围的正向影响。领导层人员的安全仪式感功能在于影响企业安全目标的制定、安全资金的投入等;监管层人员的安全仪式感在于增强其监督使命感,促使监督工作系统、全面地开展;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仪式感在于强化其工作技能、培养其安全意识和纠正其工作态度等。安全仪式感为整个企业带来的安全氛围,对企业所有人员均具有自上而下的教化规范效能,从局部到整体实现企业安全高效生产。

4 结论

通过对安全仪式感作用下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安全仪式感的功能在个人和企业组织上都有所体现,通过先影响个人对安全的思考与判断、理解与接收以及行为表现,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组织的安全管理水平,使企业朝着“零事故”的目标发展。

(2)安全仪式感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参与者两个要素得以形成,在特定的仪式中获得特殊感受和切实的参与感,使参与者进自我思考、自我暗示、自我升华,改变心理认知,最终形成安全仪式感。

(3)构建的安全仪式感作用下的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模型揭示了安全仪式感对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全过程,对分析安全仪式感的影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