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省域经济高质量目标下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福建为例

时间:2024-05-22

■ 罗兰芳 叶宁 颜金鹏 张桂梅

1.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三明 365004

2.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 永泰 350700

0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推高增速,导致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发挥创新潜能,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规避贸易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福建省地处海峡西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承担着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试点省份和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改革与试验的先行省份,创新是支撑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各省市把提升创新质量作为主要的政策方向,推动高质量的创新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焦点问题。福建省科技厅因此设立“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研究”项目,本文是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可为创新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思路和参考。

1 文献综述

学者们在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取得较多成果。很多学者认为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傅家骥(1996)指出创新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应摒弃牺牲质量的高速增长模式,鼓励企业率先创新,将创新植入经济增长[1]。梁红敏(2002)认为任何创新的模仿扩张一旦接近饱和规模,则其对于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增值效应及优化效应就会衰减甚至消失,只有持续的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2]。一些学者从产学研角度阐释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联系。王竹君(2014)对2000~2010年中国专利受理数、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与经济增长质量指标进行测算发现,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有正向影响,认为应健全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使院校和科研机构能发挥研究的经济效应[3]。佟丹丹(2017)指出我国产学研一体化与协作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成本较高且周期长,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要因素[4]。

十九大确定明确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供给侧改革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驱动效用。廖直东(2019)强调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调整阶段的必然要求,其本质是要素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转变,这一过程直接受到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能力的影响[5]。王一鸣(2018)认为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原始创新不足,源头技术储备缺乏和技术引进依赖等问题,建议通过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和配置,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增长[6]。张治河(2019)基于高质量发展创新战略,认为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比例是当前的第一要务[7]。韩岚岚(2018)以2007-2016年沪深两市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创新投入对成本粘性的影响,认为企业越加大创新投入,形成的成本粘性就越高,应更加重视和正确地处理创新投入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支持高质量创新发展[8]。厉以宁等(2019)认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来源,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撑[9]。

在聚焦省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方面,李为(2018)分析了在福建省的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调整力度不足、投入产出效率低和新增长动力未充分激活的现象,指出应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补齐短板,提升创新能力[10]。陈德金(2018)认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聚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使用机制不畅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建议加强机制建设与项目带动、打造科技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11]。

基于文献的梳理可见,学者们普遍认为创新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并为创新发展提供了诸多研究思路和努力方向,但现有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全国和产业层面,以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视角,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仍有较大的空间。因此,本文基于创新代表性和省域发展的参考价值,选取福建省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动态数列、对比研究和层级分析等方法,剖析福建省创新发展的问题与根源,深入探索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以期为政策制定与研究拓展贡献力量。

2 福建省创新发展现状

在高质量发展战略引导下,福建省确定以创新驱动为中心进行战略部署,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创新能力提升。2013~2017年,福建省培育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逐年递增,分别由2013年的302 和1538家,增加到2017年的680 和3054 家,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2.5%和18.71%。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已提前完成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 家的目标。从创新发展成果看,2008年福建省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13181件,到2017年增加到了128079 件,增长了8.72 倍;国内专利授权量由2008年的7937 件增加到了2017年的68304 件,增长了8.61 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08年的0.3987件激增到2017年的8.004件。

高效的创新能力将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进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福建省的整体创新质量和能力仍存在较多不足。从3大专利申请授权比重看,2008~2017年,福建省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比重徘徊在90%左右,而发明专利占比仅在6.68%至12.76%之间(图1)。从省域间创新的横向比较来看,2017年福建省有效发明专利占有效专利数的比重为13.7%,仅略低于浙江省,却远低于广东省和上海市(表1)。而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9》显示,2017年福建省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为63.49,全国排名第13位,远低于浙江、广东和上海这类沿海发达省市,也明显低于全国70.71 的平均水平(表2)。2017年福建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12],同样也低于全国57.5%的平均水平[13]。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隐含了技术与创新结构,面向经济增长需求和产业变化条件,是通过实现经济综合体的特定发展目标而形成的产业部门与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互动的比例关系和结构特征,这种结构特征能客观反映省域经济发展质量。经验数据表明,依赖资本运作和技术创新的领军省份,其产业结构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即第三产业发达程度高。例如在浙江、广东省和上海等省市,其省域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格局,而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则主要表现为“二三一”的不均衡形态。在2017年,福建省第二、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47.7%和45.4%,而浙江、广东省和上海市的第二产占GDP 的比重低于44%,第三产业的比例则超过了53%,这种比例结构表明了福建省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如图2所示)。从产业结构内容看,福建省的

图1 2008~2017年福建省专利创新能力

表2 2017年福建、浙江、广东和上海4省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及排名

3 经济高质量目标下的福建省创新发展瓶颈分析

3.1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

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根本创新能力重要的载体,是高新技术的源泉,即创新的上游环节。中国当代创新成果的90%左右源于基础研究[14],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第二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3大产业为主,产业集聚向高端化发展;纺织、食品、制鞋、冶金和建材等传统产业处于智能化改造和创新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仍有待强化,关键技术创新和突破的需求较迫切。批发零售、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是该省三产的主要力量,而代表创新的信息、软件服务、教育和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较为缓慢,制约了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从福建省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现状看,响应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政策目标,确定并改善限制创新的条件和具体举措,激活创新潜力,聚集强大的创新动能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15]。然而,在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构成中,基础研究占比极低。2008~2017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 经费的比重仅在1.79%至3.48%之间徘徊,应用研究经费占R&D 经费的比重在4.52%至8.77%的区间波动,试验发展经费占R&D 经费的比重则高达89%以上(表3)。从省域横向比较来看,2017年福建省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为3.48%,仅略高于浙江省的2.45%,但都低于广东省的4.67%和上海市的7.68%,也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15%至20%的占比[16]。

图2 2017年福建、浙江、广东省和上海市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表3 2008~2017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构成

R&D支出比例失衡,过度重视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容易导致创新成果附加值低、新产品研发能力低、企业效益低的“三低”现象,从而阻碍可持续发展能力。2008~2017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远低于同期的广东、浙江省和上海市且出现反向下降趋势(图3)。总体而言,福建省现阶段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能力弱,难以保证基础科研取得较好的进展与突破,严重掣肘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容易减弱高质量增长动能。

3.2 研发成本粘性高

成本粘性是指随着营业收入的增加,营业成本增加的额度或比例要大于营业收入下降时成本减少的额度或比例[8]。相关研究表明:在研发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的企业中成本粘性更为突出[17]。创新研发投入具有持续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易导致研发资金投入超预期,研发周期延长,短期内难以形成显性成果,或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等难以预测与规避的风险。研发成本作为创新投入的重要方式,包含了资金、人才、技术和平台等资源的大量投资,这必然直接推高相关成本,引发营收结构的重大变动。因此,如果研发中断或失败,则将产生巨额的沉没成本;即使研发成功,新产品的市场反映也存在风险;如遇成果转化不良,则将承担高额摊销费用,造成巨大的成本负担。由于研发成本的这种粘性特征,企业投入的产能难以在短期内变现,并引起收入和成本费用不对等的变化[18]。当销售不足时,创新投入已全面或部分完成,不能被明显削减,直接增加企业的调整成本,制约盈利能力实现。总而言之,研发投入与成本粘性的相关性越显著,则盈利能力就越会受制于研发成本粘性而出现下降,进而影响创新质量。

图3 2008~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2008~2017 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和利润总额虽总体呈上升态势,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率却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创新投入增加,导致企业研发成本粘性上升,影响企业利润的增长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由2008年的0.18%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58.89%后,出现急剧下降,2012年仅为-4.32%,此后几年出现震荡,但都未超过23%(图4)。这种现象表明,福建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虽然不断增加创新投入,但却受制于研发成本粘性的制约,无法快速提升盈利能力。如果不能有效改善此状况,会进一步降低企业从事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进而削弱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3 创新效率持续下降

图4 2008~2017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和利润总额及增长率变化

图5 2008~2017年福建省创新效率变动趋势

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是提升创新效率,高效的创新将引导企业不断向“微笑曲线”上价值最丰厚的两端延伸,带动创新能力进步。创新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研发和商业化[19]。因此,把研发经费支出作为研发投入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商业化产出指标,将新产品销售收入除以研发经费支出,计算新产品创新效率比值。2008~2017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创新效率要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但两者的创新效率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创新效率由2008年17.1(10年间的最高值)一路下滑至2017年的8.24,下降幅度达51.81%;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创新效率则在2010年达到20.12(9年间的最高值)后也一路下滑至2017年的12,降幅达40.36%。然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人员全时当量却总体呈上升态势(图5)。这表明福建省在增加创新人力投入的情况下,创新效率并未随之同步上升,反而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有量却低质的创新模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已明显减弱,成为创新发展的羁绊。在此情形下,要提高整体创新效率,各类创新投入的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

3.4 未充分发挥共享平台的作用

创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和专业技术服务等资源进行共享,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效用,改进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创新的成本,推动协同创新,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至2017年末,福建省基本完成30个省级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22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31 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的建设[20],但是,现有创新共享平台的支撑效能还未充分发挥,不能较好地协调创新资源供需矛盾,出现诸如重复投资与研发的浪费,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成果未有效实现平台共享、对接、整合与利用,导致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不足10%,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21]。就平台的实际运行效果看,福建省近10年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技术市场成交额与R&D 经费内部支出的比值)与广东省和上海市同期相比明显落后,且近两年也被浙江省赶超(图6)。创新成果转化率的低层次徘徊,说明现有创新共享平台对于创新资源的分配和协调能力不足,造成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效果较差。

从近年的福建省创新纠纷情况看,由于共享平台上的有效资源供给不足,造成市场创新成果供需失衡,从而引发较多未授权成果的侵权问题,导致诸多知识产权纠纷,影响了创新发展的质量和能力。据有关统计显示,福建省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持续上升,在2017年达到518 件,比2016年 多349 件,是2008年 的13.28倍(图7)。

4 经济高质量目标下福建省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4.1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图6 2008~2017年福建、浙江、广东和上海4省市创新成果转化率比较

图7 2008~2017年福建省侵权纠纷专利执法受理量变化

基础研究是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创新的源动力和产业变革因素,对原始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中美贸易争端更突显了基础研发与核心技术的重要作用,由于原始创新不足,较多出口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贸易战中处于极被动的地位。因此,在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福建省应积极汲取先进国家和区域的创新经验,开展前瞻性布局,注重影响创新质量和发展能力的根本性研究,切实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在长期、持续和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下,促进区域原始创新和基础研发能力得到较快提升。进一步加大对产业企业,特别是行业领军企业从事基础科研活动的支持与重视,以成果导向为标准,优化基础研究激励机制,扩大奖励范围和增加税收激励额度。充分发挥产业的市场运营和信息优势,及时做出客观、准确和迅速的判断,推动科研成果精准产业化和市场化,带动自主创新能力进步。在省域范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科技服务业集群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基础研究相关主体多元化发展,形成政、产、研、学、资、介全面参与格局,提高创新协同和规模效应,释放创新活力,逐步缩小与沿海发达区域的差距。

4.2 强化研发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的效果直接影响创新的效率和可行性,相关部门应强化创新主体意识,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明确自身定位,以技术动态和市场为导向,有效规划和管理创新资源,提高成本控制与风险意识。基于研发成果转换为产品需要经历试验、纠错、开拓、消费者认同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着风险的特性[22]。在创新进程中,创新主体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构建科学的项目论证和绩效管理体系,预测并指导创新成果转化,降低研发风险。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辅助创新主体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创新资金管理能力。在进行成本管控时,将研发成本粘性因素纳入考核范围,实时监测成本变动,为有效控制创新研发成本提供决策依据,也可借助专业机构优化成本控制方案。同时,基于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高,对回报率高、前景好的项目的偏好,积极引入风险投资,为创新活动带来组织架构、投资管理、项目决策、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与方法,支持创新主体优化成本规划、监督与控制水平,有效化解研发成本粘性影响,降低创新风险,提升发展质量。

4.3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成本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衡量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23]。在福建省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创新投入效率,着重改善投入大而边际收益低的现象,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创新效率提升。在人才、经费和其它科研条件方面应进行合理分配,从资源投入角度改善创新能力。

人才是最优的创新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更是创新能力实现的关键因素。要关注创新人才投入实效,则应对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大与创新相关的高素质、懂市场和讲效益的人才供给;制定并出台精准的创新人才政策,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引入急缺人力资源;加大知识创新保护与激励力度,运用股权激励、研发奖励个税抵免、提高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比例等多维度正向激励;鼓励创新人才区域间的交流,缩短创新学习曲线,加速知识、技能、经验和信息的扩散,促进技术选择、交互协同、知识学习、技术挖掘与成果转化,形成以高质量人力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优势。注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人才、知识、技术的流动和引导,由政府、企业、创新机构等多方合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最优智力支持。

不断完善以市场为主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制定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引导产业企业进行市场化的研发定位,科学论证研发经费投向与比例,推进创新过程与目标市场需求的匹配。在资源匹配过程中,建立更加严格高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控创新投入效率,分析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根源,为研发投入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重点关注战略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培育创新优势,带动创新效率提升。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将优秀的资源导入关键产业,引导产业链的资源匹配,以高效的资源配置为支撑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4.4 推进创新共享平台建设

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和效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该地区的创新绩效,应基于高效多元的共享平台,更好地提升相关资源配置使用能力。推动福建区域的顶层设计优化,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完善平台共享机制,形成长期有效的协同能力,减少重复投资和浪费。构建新型合作体系与利益共同体,以创新发展为纽带,围绕产业链、技术链和创新链建设产业集群并营造高效的共享环境,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平台共建共享,形成科技、产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区域间联动协同与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的新格局。围绕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目标,设置相应的平台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依托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为创新主体提供充分的资源共享条件以及优化的获取渠道,促进快速对接与反馈沟通,推动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信息的高速流动。加大省市、各部门与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创新平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力度,避免创新资源的碎片化、条块分割和孤岛化,克服创新的“羊群效应”和“潮涌现象”。

创新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创新驱动,是福建省高质量发展落实与赶超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有效换档的保障。因此,通过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强化研发成本控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创新共享平台建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创新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福建省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