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 徐超 俞会新 刘新民
1.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天津 300401
2.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津沽学院 天津 300191
就业绩效是指就业过程中的效率和效果,包括就业过程绩效(求职行为的效率及积极性)和就业结果绩效(就业结果及其满意度)。随着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等院校录取残疾大学生的数量已达到13017 人,是2008年的1.8 倍[1]。虽然残疾大学生入学人数得到了飞速增长,但是其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相关研究发现,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低于普通大学生,且存在就业层次较低[2],就业流动性大、薪酬待遇差等问题[3]。对于残疾大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更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实现[4]。他们希望通过掌握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来规避身体缺陷,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得到社会的认同。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形成了较大反差,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就业信心,加深了其自卑、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5],进而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求职积极性和就业结果[6]。因此,如何改善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提升他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成为残疾人教育与就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心理资本理论,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理论——将心理问题、消极情绪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积极的心理能力,强调通过积极关怀和积极情绪等正向强化改善个体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行为效率与行为绩效[6]。近年来,随着心理资本理论的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心理资本理论应用到就业领域中。Ngoma[7]等对未就业青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资本与个体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Chiesa[8]等的研究发现,较高的心理资本水平对应于高感知就业能力,从而降低了临时工和个体经营者的工作不安全感。部分学者还研究了心理资本与求职行为的关系,Chen 和Lim[9]认为心理资本能够影响求职者采取的应对策略,并通过这些应对策略影响求职者的求职行为。他们还进一步发现,心理资本能够减轻个体的求职行为倦怠,从而提升就业质量[10]。Georgiou[11]等的研究发现,在个体求职过程中,心理资本对个人开展的求职活动、求职频率以及由此产生的求职结果(如面试次数、工作机会和就业状况)等具有积极的影响。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职业满意度[12]、职业幸福感[13]、职业成功[14]等密切相关。鉴于心理资本对求职行为与职业发展的影响,国内学者们将心理资本理论拓展到大学生群体。赵朝霞和李秉宸[15]对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求职时的心态开放程度、自信和乐观态度,与大学生首次就业成功率密切相关。柯江林[16]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对求职过程满意度、是否找到工作以及所找工作满意度都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决策[17]、职业生涯规划[18]、就业价值取向[19]等均密切相关。从目前关于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来看,心理资本与就业领域密切相关,但现有研究多是围绕普通群体,很少有研究关注到残疾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更缺乏对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绩效关系的探讨。
残疾大学生作为残疾人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除了具有和普通残疾人一样的生理缺陷外,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普通残疾人相比,残疾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易形成焦虑、偏执等不良心理现象。此外,残疾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和展示的欲望,对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入有强烈的期待感。他们渴望同健全人进行交往,对自我权利有强烈的捍卫感,不愿意接受社会歧视和不平等现象。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使残疾大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产生了即积极期待又焦虑自卑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资本状态是否与就业绩效相关?如果相关,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哪些方面能够预测其就业绩效?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资本为切入点,采用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测量量表和就业绩效测量量表收集研究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与就业绩效的关系,以期为残疾大学生就业绩效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于2019年1-7月,通过对广东、辽宁、江苏、吉林、内蒙古、天津等地区的残疾大学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共回收问卷637份,剔除无效问卷、连续10 个以上相同选项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51 份(有效率为70.8%)。其中,性别方面,男性215 名,女性236 名;残疾程度方面,一级残疾54 名,二级残疾85 名,三级残疾162 名,四级残疾150 名;年龄方面,20 岁以下13 人,20~25 岁200 人,26~30 岁123 人,31~35 岁106 人,35岁以上9人。
1.2.1 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测量量表
采用自编的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测量量表。首先以个体和小组为对象开展深度访谈收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三级编码(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提炼出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理论结构;然后以此为基础,编制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初始量表,经过试测和修订,最终形成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测量量表,共16 个题项,包括自我接纳、希望、乐观、韧性4个因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6,4 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均大于0.7,各维度能够解释总体方差的64.317%。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χ2/df=1.794,RMSEA=0.049,RMR=0.071,GFI=0.940,NFI=0.911,IFI=0.959,CFI=0.958,量表的各项拟合指数良好,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1.2.2 就业绩效测量量表
修订王苑编制的大学生就业绩效测量量表来测量残疾大学生就业绩效[20]。原量表主要用来测量普通大学生的就业绩效。本研究结合残疾大学生特征及就业特点,对量表题项的表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残疾大学生就业绩效测量量表共有6 个题项,包括就业过程绩效和就业结果绩效两个维度,就业过程绩效主要描述择业过程中的效率和积极性,就业结果绩效主要描述就业结果和就业满意度。为保证总体调查问卷评价方法的前后一致,将该量表由原来的Likert 式7 点量表评价法调整为5 点量表评价法,“1 代表非常不符合,5 代表非常符合”,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就业绩效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3。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χ2/df=3.154,RMSEA=0.057,RMR=0.047,GFI=0.987,NFI=0.983,IFI=0.988,CFI=0.988,拟合指数符合标准,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研究运用SPSS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1.1 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情况
对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均值为3.102,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的得分范围为2.979~3.414,其中“希望”得分最高(M=3.414),“乐观”得分最低(M=2.979)。
2.1.2 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性别对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较小。不同残疾程度和年龄阶段的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F=9.336,F=8.512;P<0.001),在自我接纳(F=5.474,F=4.700;P<0.01)、希 望(F=8.453,P<0.001;F=5.048;P<0.01)、乐观(F=4.715,F=4.411;P<0.01)、韧性(F=4.115,P<0.01;F=6.208,P<0.001)各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表1 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LSD 事后检验发现,在自我接纳维度上,一级残疾组得分显著低于三、四级残疾组(MD一级-三级=-0.442,MD一级-四级=-0.362,P<0.05),二级残疾组得分显著低于三、四级残疾组(MD二级-三级=-0.354,MD二级-四级=-0.274,P<0.05);在年龄方面,20 岁以下年龄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得分(MD20岁以下-20~25岁=0.761,MD20岁以下-26~30岁=0.787,MD20岁以下-31~35岁=0.738,MD20岁以下-35岁以上=1.593,P<0.05),35 岁以上年龄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得分(MD35岁以上-20岁以下=-1.593,MD35岁以上-20~25岁=-0.832,MD35岁以上-26~30岁=-0.806,MD35岁以上-31~35岁=-0.855,P<0.05)。
表2 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比较
在希望维度上,一级残疾组得分显著低于三、四级残疾组(MD一级-三级=-0.593,MD一级-四级=-0.429,P<0.05),二级残疾组得分显著低于三级残疾组(MD二级-三级=-0.336,P<0.05);年龄方面,20岁以下年龄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MD20岁以下-20~25岁=0.767,MD20岁以下-26~30岁=0.816,MD20岁以下-31~35岁=0.608,MD20岁以下-35岁以上=1.344,P<0.05),在35 岁以上年龄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MD35岁以上-20岁以下=-1.344,MD35岁以上-20~25岁=-0.577,MD35岁以上-26~30岁=-0.527,MD35岁以上-31~35岁=-0.736,P<0.05)。
在乐观维度上,一级残疾组得分显著低于三、四级残疾组(MD一级-三级=-0.353,MD一级-四级=-0.350,P<0.05),二级残疾组得分显著低于三、四级残疾组(MD二级-三级=-0.214,MD二级-四级=-0.211,P<0.05);在年龄方面,20 岁以下年龄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MD20岁以下-20~25岁=0.510,MD20岁以下-26~30岁=0.501,MD20岁以下-31~35岁=0.450,MD20岁以下-35岁以上=1.277,P<0.05),35 岁以上年龄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MD35岁以上-20岁以下=-1.277,MD35岁以上-20~25岁=-0.767,MD35岁以上-26~30岁=-0.776,MD35岁以上-31~35岁=-0.827,P<0.05)。
在韧性维度上,一级残疾组得分显著低于三、四级残疾组(MD一级-三级=-0.322,MD一级-四级=-0.327,P<0.05),二级残疾组得分显著低于三、四级残疾组(MD二级-三级=-0.276,MD二级-四级=-0.280,P<0.05);在年龄方面,20 岁以下年龄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MD20岁以下-20~25岁=0.870,MD20岁以下-26~30岁=0.969,MD20岁以下-31~35岁=0.793,MD20岁以下-35岁以上=1.603,P<0.05),35 岁以上年龄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MD35岁以上-20岁以下=-1.603,MD35岁以上-20~25岁=-0.733,MD35岁以上-26~30岁=-0.634,MD35岁以上-31~35岁=-0.810,P<0.05)。
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与就业绩效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662(P<0.01),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接纳、希望、乐观、韧性4 个维度与就业过程绩效的相关系数介于0.374~0.491之间,与就业结果绩效的相关系数介于0.295~0.502 之间。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接纳、希望、乐观、韧性4 个维度与就业绩效各维度显著正相关(P<0.01)。
采用分层回归检验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绩效的预测作用。
第一步,以性别、残疾程度、年龄为自变量,分别以就业过程绩效和就业结果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4的模型1和模型3可知,年龄对就业过程绩效和就业结果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残疾程度对结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二步,以性别、残疾程度、年龄为控制变量,检验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各维度对就业过程绩效和就业结果绩效的预测作用。模型2 显示,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4 个维度均进入了就业过程绩效的回归方程,可解释就业过程绩效33.9%的变异量,就业过程绩效的回归方程为:就业过程绩效=0.199×自我接纳+0.190×希望+0.160×乐观+0.200×韧性。模型4 显示,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接纳、乐观、韧性3个维度进入了就业结果绩效的回归方程,可解释就业结果绩效35.6%的变异量,就业结果绩效的回归方程为:就业结果绩效=0.278×自我接纳+0.233×乐观+0.236×韧性。上述结果表明,自我接纳、希望、乐观、韧性对就业过程绩效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接纳、乐观、韧性对就业结果绩效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表3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关系
表4 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3.102±0.756),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4.18±0.45)[19]。心理资本4个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希望(3.414±0.994)、自我接纳(3.031±1.066)、韧性(2.984±1.011)、乐观(2.979±0.887)。
残疾大学生在希望、乐观、韧性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普通大学生[21-22]。研究发现,残疾大学生普遍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他们渴望拥有一份工作,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规避身体缺陷完成工作,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严重打击了残疾大学生的积极性。相关数据显示,45%的残疾大学生对就业呈现出信心不足,感觉有就业压力;40.8%的残疾大学生未来职业目标模糊甚至没有目标[23]。此外,相比于普通大学生,残疾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学习、就业等压力和挫折时经常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难以寻求更合理的应对方式和自我调节方式。以往研究也指出,由于身体存在缺陷或障碍,残疾大学生常常表现出自卑、敏感、焦虑等消极心理特点[24],面对困难时常呈现出情绪控制力差等问题[25]。
自我接纳是残疾大学生特有的心理资本状态,是残疾大学生对身体的认知与对能力的信心的结合。对相关数据统一标准后比较显示,残疾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得分略高于创伤初期残障者[26]自我接纳得分,但仍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疾大学生相对适应并接受了由于身体缺陷而导致的生活改变,能够为规避身体障碍做出一定的心理和行为改变,所以残疾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整体水平比创伤初期的残障者略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残疾大学生确实在身体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躯体残障者比非残障者更关注自己的身体缺陷[27],且这种意识层面的关注与残障者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过分关注自身的不足,会使个体忽视自身的优点,形成消极的身体认知,降低自我评价与自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因而残疾大学生整体的自我接纳水平仍不高。
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对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比较小。具有不同残疾程度和年龄层次的残疾大学生其心理资本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各维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残疾程度和年龄分布是影响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两个重要因素。
通过LSD 事后检验发现,残疾程度低组(三、四级)得分普遍高于残疾程度高组(一、二级)。这主要是因为,残疾程度低的残疾大学生其受身体缺陷影响相对较小,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缺陷规避和辅助设备支持等方式能够在行为能力上实现与普通大学生无异,所以其在对身体缺陷的认知、自身能力的信心、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心态等方面都能够表现出高于重度残疾学生的水平。
在年龄分布方面,20 岁以下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35 岁以上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低年龄组的心理资本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年龄组。这可能是由于,部分残疾大学生受身体等因素影响,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年龄偏大,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情况受以往认知的影响会抱有消极或观望的心理,从而导致其心理资本水平比年龄小的残疾大学生低。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其就业绩效也越高,这与赵朝霞[15]、柯江林[16]等关于普通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关系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激发个体调整心态和策略来应对就业压力,降低求职倦怠[10],增加就业成功率[28],提高就业满意度,进而提升就业绩效。
进一步分析心理资本各维度对就业绩效的预测作用发现,自我接纳、希望、乐观、韧性4个维度对就业过程绩效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接纳、乐观、韧性3 个维度对就业结果绩效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在就业过程绩效方面,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对就业过程绩效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对于残疾大学生而言,其面临的就业困难和挫折要远大于普通大学生,而心理韧性能够帮助残疾大学生快速调整心态,心理韧性好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地看待和评价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29],面对就业压力更容易表现出积极的求职行为。此外,自我接纳、希望、乐观维度也对就业过程绩效有正向预测作用。准确的自我认知与接纳、明确的就业目标与路径、乐观的就业态度,都能够帮助残疾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就业预期和职业定位,并结合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做出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进而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求职态度和求职行为。
在就业结果绩效方面,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接纳维度对就业结果绩效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这表明,残疾大学生越是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准确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自信,就越容易认清和把握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此外,乐观和韧性维度对就业结果也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希望维度并没有体现出对就业结果的预测作用。这与以往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5]。这可能与残疾大学生特殊的身体状况有关。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大学生确实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他们渴望学以致用,真正融入社会。但另一方面,受身体障碍、被接纳程度、政策支持、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即使是找到工作的残疾大学生,也未必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受外在因素的影响,高水平的希望并不一定能够转化成高水平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本文探究了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及与残疾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残疾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整体水平低于普通大学生。
(2)不同残疾程度的大学生其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三、四级残疾程度的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得分显著高于一、二级残疾程度的残疾大学生。
(3)不同年龄分布的残疾大学生其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低年龄组的残疾学生心理资本得分显著高于高年龄组的残疾大学生。
(4)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残疾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绩效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5)心理资本的自我接纳、希望、乐观、韧性4个维度对就业过程绩效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接纳、乐观、韧性3个维度对就业结果绩效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结合残疾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从心理资本方面提出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第一,高校应当加快开展以培养目标思维、塑造乐观心态、提高心理韧性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资本干预和培训。通过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进而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第二,加强对残疾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培训。主要通过认知重建、心理应付等疏导技术改变残疾大学生的不良认知,运用团体辅导活动从情感和态度上强化残疾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客观接纳,从而形成合理、现实的思维方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