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陕西绿绣出的生态空间

时间:2024-04-24

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最近一段时间,两个关于秦岭的数据引人注目:一个是位于秦岭北麓中段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秦岭国家植物园,园区森林覆盖率已达95%,成为秦岭北麓自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最好和最丰富的区域;另一个是根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陕西省气象局的研究显示,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好,优良等级面积首次超过96%。

两个数据,说明了近年来,秦岭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说明了陕西对于秦岭生态保护工作越来越深入。

蓝田县玉山镇

“秦岭绿”绽放新生机

秦岭懂绿,源于三秦儿女懂绿。西北大学教授岳明持续研究秦岭植物群落动态已经24年,他说,“以前,村民砍柴的小路就是他们团队上山的‘向导’,现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砍柴的很少见了。那种小路痕迹难寻,都被草丛灌木覆盖了。”岳明说,虽然入山没了小路“向导”,但是生态好了,他心里更加高兴。周至县板房子森林管护站站长李西峰说:“从33年前的伐木施工员到如今的护林员,工作职能的转变让我对秦岭一草一木有了更深的情感。”

为了加强秦岭保护,陕西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严格秦岭保护执法,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持续推进秦岭“五乱”问题整治,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大秦岭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统筹推进秦岭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终南阴岭秀,碧嶂插遥天。“秦岭的土壤更湿润,水土保持更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秦岭卫士,有责任也有义务让秦岭更绿更美更有生机。”

位于秦岭北麓中段的秦岭国家植物园,规划面积639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地理位置最独特、生态价值最高、原始山林保护最好的综合性大型植物园,也是全国唯一冠以“国家”二字的植物园。目前,园区森林覆盖率达95%,珍稀濒危植物数量逐年增加,野生动物活动范围不断前移。

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说,近年来,秦岭国家植物园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植被恢复重建等生态修复项目,采取移民搬迁、关闭水电站和禁止开山采石等措施,对园区的植物、动物、水文、自然景观等进行全面保护恢复。

“园区采取的‘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相结合,以植物保护为主,兼顾动物和微生物保护,建立生态流域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生态保护方针,有效保护了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先后在园区内发现了罕见植物水晶兰和我国最北端野生蕙兰种群;通过采取严格控制人员进入、架设野外监测相机等措施,保护了这些珍贵植物的原生境完整性。”党双忍说。

党双忍介绍说,园区已逐步开展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乡土植物保护等13项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近年来,园区累计举办各类科普活动600余场,直接受教育近20万人次,入园研学人数居全国植物园前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4月,在秦岭发现了中国最北端野生蕙兰种群,数量超万株。同月,科研人员发现兴隆岭和天华山金钱豹种群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建立了稳定的种群。朱鹮翩翩起舞于农院外、稻田间,汉江、丹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出境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

如今,多组数据显示秦岭生态环境逐年向好:2019年秦岭植被覆盖较2007—2014年整体状况明显改善,植被覆盖持续上升,东北部部分地区改善幅度达30%以上;土壤湿度逐年增加,秦岭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增幅达50%;大气光学厚度持续下降,部分区域降幅10%—55%。2019年秦岭优良面积占比较2007—2014年平均值提高了9.2%。

“陕西绿”绣出新空间

曾经的陕西,留给人们的印象竟一度是野山秃岭、荒凉高坡和尘土飞扬的八百里秦川。再现优美环境,恢复生态自信,一直是陕西人的梦想。20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开展了一系列大保护、大绿化行动。保护大秦岭,修复“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的栖息地;实施关中大地园林化,创建关中森林城市群;陕北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延安黄土变绿海;榆林草灌锁沙丘……如今,陕西的森林覆盖率超过43%,全省植被指数变化百分率平均17.9%,为全国平均值2倍。

细数陕西这些年由“黄”到“绿”的发展史,也正是陕西为持续推动国土绿化,全面动员、汇聚能量、矢志不渝的奋斗史。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道路、河流、库区等沿线多部门联合造林,到七八十年代启动平原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再到九十年代,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退耕还林全国率先实施,国际合作造林项目日益增多。进入新世纪,国土绿化重心由偏远地区向城镇周边转移,先后启动绿色通道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和重点区域绿化等工程,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逐步启动。

经过多年建设保护,全省森林面积1.33亿亩,森林蓄积量4.78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12位,生态服务功能日益显现。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重点省份和先进省份,1999年在全国率先试点以来,退耕还林工程覆盖全省10市102个县区,完成面积4039.7万亩,居全国第一。陕北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68%以上,土壤流失量比退耕前减少了85%,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样本。

例如在榆林,通过防沙治沙,沙化面积减少1569万亩,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3%,成为全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草灌锁沙丘,榆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绿带最远端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向北整整推进了400多公里。

在延安,全域退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实现绿色全覆盖……延安从过去黄土飞扬到现在满目葱茏,华北豹等珍稀野生动物重现,成为黄土高原的绿芯,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

在关中,陕西率先提出森林城市群建设构想,启动陕北、关中、陕南三大森林城市群建设。2018年,关中森林城市群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全省森林城市创建活动进入新阶段。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城市8个,其他6市被列入国家创建计划、19个县(区)正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而地处秦巴山脉的陕南三市,以绿色循环发展为根本,守护着秦巴地区的山山水水,让秦巴绿更深……

今年8月23日,陕西省林业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在银川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陕西境内黄河流域防护林建设,合力打造新时代三北防护林的“陕西样板”。到2025年,陕西黄河流域森林、草原、荒漠等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创新突破,绿色版图进一步扩大,基本建成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各类防护林为主体,农田林网、生态廊道和乡村绿化为补充的复合型生态防护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39%,林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

位于延安市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森林公园

位于咸阳市渭河边的咸阳湖景区

浅绿到深绿有了新方向

秦巴、关中、延安和榆林,这四大绿色板块交相辉映,成就了“陕西绿”。未来,陕西绿如何由浅及深,由深到墨,陕西给出了新方向——

提升秦巴绿。在陕西版图上,绿色最深的区域就是“秦岭四宝”的家园。习惯上,人们称之为陕南山区、秦巴山区,包括秦岭、巴山两部分。其实,秦岭、巴山皆是大秦岭的一部分。秦岭、巴山大部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加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这个“金钟罩”的护佑,秦岭、巴山定会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在秦巴山区,也需要划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让广大的生态空间独立出来,让《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各项规定精准落地,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精准施策。

深化关中绿。关中园林历史源远流长——西周园囿是世界园林鼻祖,秦汉上林苑以华丽著称。如今,关中绿表现为园林绿、森林城市绿。总体而言,关中绿是生态空间向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的延伸。以西安为龙头的大关中城市群,是国家规划的森林城市群之一。目前,关中森林城市群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个,2025年以前将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森林城市,让绿色穿越城乡、穿越三大国土空间,实现森林进城、公园下乡、生态入户,让城乡居民共享最普惠的生态福祉。

加深延安绿。延安是黄土高原的“绿芯”。目前,延安绿在北部为“浅绿”。要实现延安全域“深绿”,重点在北部,关键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明晰城镇空间、农业空间边界,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提升生态空间林分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退耕还林后期管护,坚持封山禁牧力度不减。小树长成大树,绿色由浅变深,一切自然天成。延安南部的黄桥林区是天然次生林,原有生态系统保护较好,今后还需要加强保护与管护,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态产品,继续走在前列,引领延安绿。

增强榆林绿。在榆林,草灌已经锁住了流动沙丘,也开始向世界呈现“榆林绿”。有人计算,榆林栽树,按1米1株排开,可绕地球54圈。然而,在陕西绿色版图上,“榆林绿”是最浅的绿色。榆林降水少,“榆林绿”以草灌绿为主。虽然不可能在全省最绿,却可以比过去更绿。榆林与延安之间的绿色断裂带,不是降水分割线,而是行政边界线。临近延安的“榆林绿”应该与“延安绿”相同。榆林是生态脆弱区,在生态建设上更要如履薄冰。北部长城沿线风沙区要以保护好现有植被为主,采取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营造稳固的防风固沙林带;南部黄土覆沙区,加大封育,营建生态防护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