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本刊记者 陈宇宏
近几年来,无论是600岁的故宫,1600岁的敦煌莫高窟,还是2200岁的秦兵马俑,都变得越来越“年轻”:上架一天就卖断货的故宫口红;爱美女性自主设计的敦煌“藻井”丝巾;八千余陶俑中被唤醒的十二位勇者彩蛋……“文创”的形式越来越多,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当前,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很多科技公司与故宫、敦煌、秦始皇兵马俑等的合作打破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二元对立,让传统文化真正做到“活起来”。
秦始皇兵马俑的八千虎贲之士组成的庞大浩荡的地下军阵,冲破两千多年历史的积尘再现于世的时候,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兴奋!当21世纪的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栅栏,去检阅一支公元前2世纪整装待发的秦军阵容时,怎能不神飞魂驰、叹为观止!
今日造访博物馆的游人所见兵马俑的颜色单调的灰陶俑,实际上最初是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为自己辞世后营造的彩色梦幻。
“蒹葭”之名来源于《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蒹葭》,诗中有云“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代表中国原生文明的大秦文明已经相距我们两千多年,这条复兴之路必然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华扬联众以及新画幅文创携手共进,逐渐通过汇聚大秦文明的点点滴滴,找到中国原生文明的价值所在。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大体可以分为军吏和士兵两大类。而每种身份又有不同的级别高低之分。而“蒹葭十二士”则涵盖了将军、士官、驭手、弩手、步兵、骑兵、老兵和文官等不同的职位,以数字技术为这十二位大秦勇者填上新色彩,从而给他们包装上了新时代的个性与气息。同时赋予他们“有所思、伤别离、觅终南、狩天狼、醉浮生、讽太平、问尘世、乐人间、闯沙场、望连营、念归乡、思无邪”十二种主题,代表着他们不同的灵魂、情怀、人生以及社会角色,让他们从冷冰冰的陶俑转变为富有个人情感的鲜活个体。
“生命的色彩,不会也不应被岁月的烽烟所剥离。”创意团队认为,秦俑在制作时身上都有华美的彩绘,由于时光的侵蚀,出土后陶俑的彩绘脱落,身躯也大多支离破碎,需要后期修复还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给秦俑重新上色复原,而是要让冰冷的陶俑复活成有温度、有灵魂、有爱恨情仇的鲜活生命。”秉承着这种感受和理念,创意人员在以史实为依据、考据需严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秦文化”的核心内涵,再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融趣味性、娱乐性和浅显易懂的知识传播于一体,创作出了“蒹葭十二士”“云上蒹葭”小程序及系列文创产品。
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将使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共享人类积累的历史文化成果。例如这次兵马俑出土时的彩绘解析等相关知识点,就能够起到普及文物保护、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设计”的万神殿、宏伟壮观的古罗马竞技场、华丽庄严的圣彼得堡大教堂……作为西方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罗马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在当代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令人欣慰。
我们把视角拉回东方,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也曾是整个世界交流的十字路口,而莫高窟是敦煌面向世界的名片。这座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共有735个洞窟,窟内有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3000多身彩塑,不但是佛教艺术宝库,更是极为珍贵的史料。如何借鉴先进经验,更好地实现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与必然,或许是敦煌壁画叙述历史的风格恰好契合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敦煌在古乐中重生。在莫高窟举办的“古乐重生”音乐会吸引了超过1000万人在线观看,在飞天的数字造型中,腾讯的年轻、自信调侃与敦煌慈悲、智慧、庄静相融,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象征得到了保护、弘扬与研究。更多的年轻人因音乐喜欢上敦煌,因皮肤的色彩、线条激发对敦煌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深入探究、自我获取相应的传统文化。
正如敦煌研究院原院长王旭东在腾云峰会上所表达的:流行与传统没有割裂,传统即是当年的流行,为什么不推行到当代?让其活起来,让不能亲身来的人领受?
敦煌壁画充分再现了当时的建筑、服饰、音乐、交通、舞蹈、饮食等诸多内容,可视性非常强,在文化分享的内容选择标准下,这些敦煌文化里的经典元素,皆可通过新技术进行打造创新的数字内容产品。
敦煌,让没去过的人对之无比向往,让去过的人对其念念不忘。记录于洞窟壁画和经卷中的古乐若能在千年之后重新奏响,会让无数人惊喜和震撼。
如果把盛唐的“音乐之都”成都装进一幅古画,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一支来自上海的自媒体音乐团体自得琴社的魔幻新作,刷屏了成都人的朋友圈。延续了一贯以来的古风设计,采用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跟随镜头展开一幅工笔画风格的情景剧动画长卷,融合了打牌、摆龙门阵、喝茶、火锅、熊猫、杜甫、苏东坡、皮金滚灯等最具代表性的川派文化特色元素,配上国乐和说唱这样欢乐、明快的音乐风格,以充满俏皮感的方式演绎出成都文化和市井民俗,妙趣横生、活色生香。短短3分36秒的视频,每一帧都像是被精雕细琢的古画。带领观众穿越千年,品味开放包容的新成都。
美好的事物总让人眼前一亮,《醉成都》之所以能迅速吸睛,在于它是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评论这是全媒体时代的一次典型传播案例,对于城市宣传而言:
初看《醉成都》,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视觉美。画面以浅黄色为背景色,配之以橙蓝绿为主色调的衣服,清新朴素,又不失青春欢快的气息。视频中的每一个场景,都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美感,尤其是对唐代名画《捣练图》和《调琴啜茗图》的再现,以人物的神韵和有故事的情节,生动地展示了成都人的生活图景,散发出浓厚的生活美学意蕴。
《醉成都》宣传画
再品《醉成都》,是不容忽视的节奏美。“和亲朋友邻打牌,摆龙门阵”“十元一杯茉莉花茶,免费续杯”“行人穿梭市井,像一幅画”……随着说唱歌手的节奏一起感受成都文化的魅力,在简练的语言中,体验成都的民风民俗,让作品既有古意,又有新意;既有诗意,又有画意。
一曲《醉成都》,找到了城市的特质,抓住了城市文化的特色,打通了雅俗的界限,讲好了城市故事,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美学风格,让厚积的城市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让世人对成都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新的认识,不仅是厚重的,也是时尚的。
这部具有超越意义的城市宣传片,凝聚着成都的生活美学,深藏着成都的人文意蕴,让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表达形式,也让文艺作品传播有了新的路径。
链接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一直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苦苦追求的目标。而数字科技的发展使这个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和如今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渊源?通过发掘兵马俑的文化内涵,用科技与创意之“手”触摸那个时代,才能让文物资源焕发生机。
上海交通大学“文物数字传播合作基地”主任、教授童清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化学意义上,科技本身也是当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形态,并重度影响和重构当代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取向:随着人们移动性、体验性、交互性、场景性的文化需求,网络与数字技术正重构着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间的链接,颠覆传统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模式。
文化是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科技是当代文化生活方式的保障,科技与文化互为一体,很多专家、科学家在不断思考,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元素切入生活,让当初的流行与当下的流行相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