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张莉 张晓旭
【关键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17+1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涉华舆情
【DOI】10.19422/j.cnki.ddsj.2020.04.004
2012年4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领导人会晤在波兰华沙举行,标志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平台正式建立。此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发展迅速。2018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额同比增长21%,达到82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对中东欧16国投资逆势同比增长67%,中国公民赴中东欧国家旅游人数突破140万人次。[1] 2019年4月,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后,“16+1合作”升级为“17+1合作”。在“17+1合作”机制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能源、人文交流等多方面展开了更为密切的合作。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开展了诸多务实合作,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匈塞铁路、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等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以“中欧陆海快线”为代表的海铁联运路线建设稳步推进,中东欧国家在亚欧互联互通中的枢纽地位继续提升。
在现有的“17+1合作”(含“16+1合作”)研究中,政治、经贸、投资、人文交流、能源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同时也折射出欧洲内部对“17+1合作”的顾虑和担忧。本文通过研究“欧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涉华舆情数据、[2]中东欧国家主要智库关于中国的分析报告,[3]以及海内外学者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国别研究中的涉华舆情数据,考察与分析中东欧国家的涉华舆情现状。
通过对相关机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东欧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较为正面,但部分中东欧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受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影响较大。同时,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影响下,中东欧国家民众普遍认识到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但其对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认知仍徘徊不前。
一、对中国的整体印象较为正面
2018年的调研数据(如图1所示)初步表明,近半数中东欧国家民众对中国持有积极印象(占49.1%),略高于俄罗斯(48.6%),但远低于英国(72.2%)、日本(70.4%)和美國(60.3%)。中东欧不同国家虽然在具体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对上述五国积极印象的排序相差不大。
图1 中东欧国家民众对不同国家持积极印象占比(2018年)
在中东欧地区属于欧盟成员国的12个国家中,罗马尼亚对中国的好感度最高,有65%的受访者对中国持有积极印象。这可能缘于罗马尼亚历届政府均奉行对华友好政策以及中罗长期友好的外交关系。而对中国好感度最低的国家是捷克,只有33%的受访者对中国持有积极印象。究其原因,有研究指出,中东欧民众尤其是捷克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受到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影响较大。1990—2000年,占中东欧舆情主导地位的媒体往往从负面角度描述中国,并在人权、西藏问题等方面对中国极力抹黑。“尽管捷克在实行新的经济外交战略后,这一立场在捷克政府的外交政策中正在缓慢减弱,但在捷克人文界、知识界和一些政党中,持反华反共立场的仍大有人在。”[4]通过对一份2012—2017年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国内重要媒体涉华报道的分析发现,捷克媒体对中国的1256篇报道中,41%是负面的,只有14%是正面的;在匈牙利媒体4000篇有关中国的报道中,正面、负面和中立报道的比例分别为9.4%、4.8%和85.8%;在斯洛伐克媒体2600篇涉华报道中,负面报道占26%,正面报道占6%,中立报道占68%。[5]由于中东欧大部分普通民众无法直接和直观地接触或了解中国,当地媒体的涉华报道成为其了解中国的主要信息来源,媒体对华报道的倾向性则成为影响中东欧民众对中国看法的主要因素。
二、对中国政治影响力的认知出现积极变化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贸易平稳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国家逐渐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影响力。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PISM)指出,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的新孤立主义政策导致世界出现权力真空,而中国在安全局势复杂的中东和北非地区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欧盟应加强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协调彼此利益,采取联合行动。[6]
图2 认为欧盟的政治影响力强于中国的中东欧民众占比
“欧洲晴雨表”通过对比2012年和2018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在被问及是否认为欧盟的政治影响力强于中国时,除立陶宛外,其他国家超过半数受访者均不同意这一看法(如图2所示)。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建立起越来越多的合作机制,中东欧国家受访者愈发认同中国在本地区不断提升的政治影响力。
随着“16+1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更加密切。2016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捷克,这是两国建交67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捷,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捷克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同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和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塞、中波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政治传播角度看,最高领导人的访问和表态对于舆情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习近平主席的出访经对象国媒体报道后,极大推动了对象国普通公众对中国的了解,进而增加了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认知。
三、对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认知徘徊不前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调查数据显示,中东欧民众普遍未能感知到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上升。对比2011年和2018年的调查数据发现(如图3所示),对于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不亚于欧洲民众的生活质量这一观点,8年间中东欧民众持肯定态度的占比呈现出普遍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的下降幅度尤其明显,凸显了中东欧民众对中国民众实际生活水平的认知仍徘徊不前,甚至产生更为消极的印象。对此,中国仍需进一步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改革发展惠及普通民众等方面,增强对中东欧国家宣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图3 认为中国生活质量不亚于欧洲的中东欧国家民众占比(2011年和2018年)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在中东欧国家民众中的知晓度偏低;在中东欧国家中,塞尔维亚等非欧盟国家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及“一带一路”倡议持较为积极的态度,而捷克、波兰等欧盟成员国的态度则较为消极,反映了欧盟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对部分中东欧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中东欧国家民众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了解甚少
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建立以来,相较于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中东欧国家普通民众对该合作机制的了解程度不尽如人意。在一项针对捷克11所大学的66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研中,受访者明确表示听说过“16+1合作”(或“17+1合作”)的仅占13.3%;未听说过的占73%;不确定的占12.8%,未作答者占0.9%。[7]可见,至少在捷克的大学生中,这一合作机制的知晓度还很低。
值得注意的是,捷克是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包括捷克、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成员之一,而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在中东欧对华经济关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2016年,上述四国占中国对中东欧地区出口总量的75%。截至2018年,中国有超过20亿欧元的资本流入匈牙利,10亿欧元流入波兰,5.6亿欧元流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也吸引了5000万欧元的中国投资。[8]但在这些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的中东欧国家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民众对与中国重要的双多边合作机制知之甚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中东欧国家对“17+1合作”的评价不尽相同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中东欧国家内部,有观点认为,“17+1合作”是促进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9]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该合作机制会分化欧盟乃至对整个欧洲格局产生负面影响。[10]
从国别来看,“17+1合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网,将不同国家的政策、目标和利益交织在一起。例如,对塞尔维亚来说,在“17+1合作”机制下与中国开展双边合作具有双重意义,其不仅包括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直接投资和金融合作以及在地缘政治和地区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包括塞中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相互给予政治支持,通过相互投资与合作,维护巴尔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11]拉脱维亚国际事务研究所(LIIA)指出,虽然除了“17+1合作”框架外,中东欧17个国家没有类似的区域合作机制,但在欧盟内部只有对与中国发展关系感兴趣的官员、企业家和学者对“17+1合作”予以较多关注。同时,中东欧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国民心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与中国合作的重点和愿望也不尽相同,甚至在吸引中国投资等许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12]因此,对于深入开展好“17+1合作”,特别是在区域和项目合作层面,中国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做法,探索“一国一策”,推动双方合作项目在中东欧国家顺利落地。
调查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国家的舆论中曝光率较低,并且不同国家的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不同的报道倾向和评价,成为影响中东欧国家民众认知的重要因素。
一、“一带一路”倡议媒体曝光率低且受报道倾向影响
通过对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三国国内发行量较大和受众较广的报纸、周刊和廣播、电视频道以及在线新闻网站的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在上述三国媒体的报道率较低。2013—2017年,匈牙利仅有126篇文章报道了“一带一路”倡议,占全部4000篇文章的3.1%;斯洛伐克仅有56篇文章报道了“一带一路”倡议,占全部2600篇文章的2.1%;在捷克的1257篇文章中,只有24篇(占比1.9%)涉及“一带一路”倡议。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媒体的报道集中在与中国的双边经济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市场等话题。此外,中东欧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不同的报道倾向。在匈牙利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有25%的报道持正面态度,8%持负面态度,67%持中立态度;在斯洛伐克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有25%持正面态度,16%持负面态度,59%持中立态度。[13]总的来看,中东欧媒体报道态度的差异影响民众的信息接受,是导致中东欧民众对中国的各项政策乃至中国本身持有不同态度和观点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中东欧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存在分歧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有观点认为,中东欧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成为中国进入欧洲的起点和重要的补给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14]但也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17+1合作”受到的关注度有所下降。[15]
值得一提的是,中東欧国家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为中东欧国家带来的重要影响均评价较高。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IIPE)在其举办的“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让沿线国家看到了希望,让中东欧国家看到了希望,推动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从竞争走向合作,期待塞尔维亚和中国在电力、互联网、通信、农业等基础设施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并开辟新的融资渠道。[16]拉脱维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领域为中东欧国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拉脱维亚部分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扩大拉脱维亚与中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扩大拉脱维亚对中国的出口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有中东欧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地区的落地给该地区地缘政治带来一定影响。[17]
在“17+1合作”平台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不断密切,双方在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务实合作。通过舆情研究发现,近半数的中东欧国家受访民众对中国持有积极印象,而且越来越多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不同中东欧国家的对华舆情存在差异,“17+1合作”在中东欧国家的知晓度仍然较低,“一带一路”倡议在媒体上的可见度也不高。一方面,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不断推进,双方高层政治活动频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等各类高层次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中东欧媒体在报道中较少提及双方合作项目或对此进行模糊处理,上述合作和会议成果较少进入中东欧普通民众的视线。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进的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之间的铁路重建计划,被匈牙利媒体在报道中简单地称为“中国项目”,并未提及“一带一路”的概念,[18]这也是导致“一带一路”倡议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在中东欧普通民众中知晓度偏低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中东欧媒体的涉华报道比较负面,影响了一些中东欧民众对中国及其政策和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看法。事实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17+1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开展的各项务实合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当地媒体的沟通交流,推动讲好这些故事,使得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受到更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双方不断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夯实民意基础。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欧盟媒介语境中的‘一带一路与提升中国对欧传播力研究”(项目批准号:17BXW044)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
第二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苏童)
[1]《搭建伙伴之桥共谋发展 维护多边主义开放共赢——“16+1”成就欧亚合作典范》, http://epaper.comnews.cn/xpaper/appnews/60/722/3646-1.shtml。
[2] “欧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是欧盟委员会了解舆情的重要机构。Eurobarometer自2011年起每年或每两年发布一次主题为《未来欧洲》(Future of Europe)的调研报告。该报告调研欧盟成员国公民对欧盟以及与欧盟关系密切的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家的看法。
[3] 包括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from Serbia)、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Pol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波兰东方研究中心(OSW Centre for Eastern Studies)以及拉脱维亚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Latv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涉华报告。
[4] Chen, Y. and Hao, Y., “Czech perceptions of the rise of China: a surve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sia Europe Journal, Vol.18, Issue 1, 2020, pp.157-175.
[5] Matura, 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depicted in Hungary and Slovak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ast Asia Studies, Vol.7, No.2, 2018, pp.174-189.
[6] Moran, J., “No Longer a New Kid on the Block—China in the Middle East”, https://www.euromesco.net/publication/no-longer-a-new-kid-on-the-block-china-in-the-middle-east/.
[7] 同[4]。
[8] 同[5]。
[9] 同[4]。
[10] Chang, V. and Pieke, F., “Europes Engagement with China: Shifting Chinese Views of the EU and the EU-China Relationship”, Asia Europe Journal, Vol.16, No.7, 2018, pp.317-331.
[11] Joji?, S., “How Serbia Perceiv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CEEC Cooperation”,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2231106_How_Serbia_perceives_The_Belt_and_the_Road_Initiative_and_161_Cooperation.
[12] And?āns, M., “A Baltic View of the China-EU Relations and 16+1”, http://www.liia.lv/en/opinions/a-baltic-view-of-the-china-eu-relations-and-161-513.
[13] 同[5]。
[14] Garlick, J., “Chinas Principal–Agent Problem in the Czech Republic: the Curious Aase of CEFC”, Asia Europe Journal, Vol.17, Issue 3, 2019, pp.437-451.
[15] Garlick, J.,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 Case of Offensive Mercantilism?”, Europe-Asia Studies, Vol.71, No.8, 2019, pp.1390-1414.
[16]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x Years After”, https://www.diplomacy.bg.ac.rs/en/2019/04/15/belt-and-road-initiative-six-years-after/.
[17]同[14]。
[18]同[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