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文 筱 臻
县域强则市域强,县域活则全省活。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县域位于城乡两头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辐射带动作用。振兴县域经济对解决广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广东“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将实施强县行动,推动更多县(市)迈入全国百强行列。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强化政策机制支撑,发挥好基础设施先导作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数据显示,广东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除65个市辖区外,还有57个县(市),包括了20个县级市、34个县及3个自治县。这57个县(市)中近八成分布在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占据广东土地面积的71.7%,但常住人口仅占广东的27.96%,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2.5%。如何让这些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县域找到高质量发展路径,变“短板”为“潜力板”,是攻克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必须交出的“答卷”。
以产业融合促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能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广东在原有“一核一带一区”的框架上推动县域振兴,将原本过于分散的产业要素集聚,产生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产业创新。
“要在县域镇域大力发展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产业带动经济,从而促进镇域更强、县域更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省人大代表、河源忠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温东岸建议要打造强势产业集群主导型县域产业园或专业强镇,依靠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具有产业链和产业规模优势的专业县镇。
加快产业转移是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合作的最直接方式。通过促进区域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区域发展新格局注入新动力。“粤东西北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明确产业规划,通过区域产业共建等方式将珠三角企业的供应链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辐射,发挥珠三角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省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坪山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叶丽燕建议,要形成错位差异化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和重大项目布局,明确粤东西北市县产业承接重点,发挥珠三角在科研、人才、品牌、资本等方面优势,充分利用粤东西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定位。
把农业产业发展好,县域经济就会获得有力支撑。集群化、规模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广东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着力推动县域中小企业集聚化发展。据统计,目前我省已建设16个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其中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省级跨县集群产业园9个。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相比,这些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正在实现跨区域“纵向”产加销贯通和“横向”产业融合,与农民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农民增收更为显著。“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要立足岭南蔬果、畜禽、水产、南药、茶叶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培优提质。”省人大代表、深圳市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海认为,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推动我省农业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他建议要落实建设规划和任务清单,创新土地用地政策,完善绩效评价办法,搭建高水平RCEP服务平台,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助推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可持续发展。
清远市中南本草农业科技示范园(资料图片)
“随着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产业不断扩大,粤东西北地区人才缺乏的问题非常突出。”省人大代表、茂名高州市燊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朱焱宗建议要加快培育壮大全省从事新型农业从业人才的“新农人”队伍,强化创业创新的支撑支持。“要充分运用现有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整合集聚资源要素,为返乡下乡人员免费提供创新创业的场所和高效便捷的服务。”对获得“粤字号”农业品牌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农业品牌认证的“新农人”,给予优惠政策及财政补助。
产业化发展离不开组织化、规模化,也离不开标准化与品牌化。通过制定高质量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既能强化资源保护利用,又能实现品牌兴农、振兴产业、发展县域。
地理标志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强县富民,促镇带村的有力支撑。我省的地理标志产品产值较高,富农效应较好。省人大代表,农工党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清远市委会主委陈景勇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截止2022年10月,我省目前已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2个,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市场主体942家,“链接”着77万多户农户和养殖户、1.3万多家市场主体,产品总值达200多亿元,惠及全省数百万农民。“但目前地理标志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宣传的赋能作用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许多有特色有价值的地理标志被忽略或埋没。”
他建议要加强特色农产品的普查摸底及培育工作,促进产业链提升,形成“培育一件地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要引导做好地理标志的注册申请工作,促进地理标志产业链提升。”同时规范地理标志的使用以及监管,增强对侵权违法行为的发现、收集和甄别能力。“通过加强对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等无形资产评估的实践探索,完善知识产权保险全链条供给水平,放大地理标志保险的支农惠农效应。”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明确,“要因地制宜研究县域经济的定位和主攻方向,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力”。“因地制宜”意味着发展要突出“特色”和“差异化”,必须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通过产业联动推动形成产业的分工和互补,以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省县域地区的经济实力还较为薄弱,而且县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省人大代表王海认为我省要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须将县城城镇化作为突破口,按县城类型进行分类施策。“要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他建议推动“分类施策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专项调研,通过加快顶层设计,基于县城不同特点全面部署县城城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考核激励和帮扶协作机制,推动不同类型县城差异化发展。”
作为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县也是目前全国13个海岛县(区)中唯一的全岛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县域经济发展也特色鲜明。坚持以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树立“工业不上岛”的理念,实力践行“一县一业”高质量发展。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新乡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炳亮建议,省政府能将海岛县作为县域振兴试点,支持南澳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智能化、高端化全域旅游,为探索县域经济特色发展持续发力。
在推进县域振兴、产业兴旺的过程中,用地问题成了制约农业发展、阻碍城乡融合的难题。省人大代表、惠州市惠阳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卓伦代表将其概括为:土地政策融合创新不足;规划缺乏县(区)全域统筹,部门职能不清;土地现实权益复杂、乡村振兴项目难落地;土地利用模式不全面、不灵活,无法匹配乡村振兴项目特色需求。如何破解?他建议需要探索精细用地、组合开发,推行征转分离、分类管理,实行点面结合、差别供地,践行以宗确权、一证多地,规范制度流程、业态细化,成立县(区)级组织、指挥作战。“对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预留建设用地指标要制定用地申请、报批手续、使用规范等,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建设;要支持有条件的县域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农旅结合,以乡村文化为载体配套餐饮、住宿、娱乐、康养等服务业。”
来自养殖业的省人大代表、茂名市茂南三高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瑞伟也关注农业企业用地难的问题。他认为动辄几十万元一亩的申请建设用地费用,对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企业来说,负担太重。他建议增加县、镇一级农业产品加工产业园的用地指标,“将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屠宰和肉类加工等低层农产品的加工用房纳入设施用地范围,减少农业企业的负担,解决用地难问题,更好促进农业产业、企业的发展。”
以数字经济赋能县域发展,将数字技术、数字手段引入到县镇村发展中,特别是使用移动互联电商丰富与发展县域产业新业态,将为强县促镇带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电子商务帮助县乡镇塑造供销价值链,具体体现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物流交易渠道,提高农民就业增收,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农村电商发展已成为带动农村数字化、现代化的新手段。”来自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二村的省人大代表潘翠玲梳理了农村电商实际经营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带来了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带动农业数字化的建议。
从化西塘童话小镇(资料图片)
“农产品流通一直以来都是产业发展的痛点”,目前农业专用物流体系发展较慢,关键节点的冷库仓储、冷链物流建设相对滞后。物流成本高,倒逼农产品包装只能以“量大”为设计方向,制约了产品设计的多样性,而高邮寄费又制约了跨省跨国交易量。她建议改进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系统,打造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强化对网络、道路、仓储与冷链等项目设施建设。”带动区域内涉农市场主体主动加入数字农业基础建设,打造更广泛的农村数字化物流体系延伸布局,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降低物流成本,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湾+带”“双核+双副中心”等协作基础上,研究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5个县(市)帮扶协作全覆盖。省人大代表、广东高山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其佳认为,建立“百千国企头部企业对口粤东西北帮扶机制,加快壮大县域经济产业振兴和区城均衡发展”,是均衡实现对口帮扶县域产业振兴的“小切口”和“好抓手”。
“对口帮扶机制的核心元素是结合粤东西北的地区资源特点与头部企业的产业综合优势,帮助或进驻粤东西北地区开展产业项目投资,聚焦大项目和大产业建设,培育产业新龙头和产业新优势,增强县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县域产业经济、文化和品牌经济。”他建议以新兴产业、科技企业为主导,特别是包括绿色产业和大健康农业等作为帮扶的产业项目主体,实现粤东西北县域经济产业振兴和产业升级。“设立对口的县级帮扶对象产业项目投资额、地区和企业税收以及创造就业等同比增量的考核机制,并列入各帮扶对象党政一把手的考核内容。”要集全省之力,包括项目、资金、土地、技术和税收等要素支持与扶持,形成长期对口帮扶机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