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铜川市经济发展和绿色环保实现“双赢”

时间:2024-04-24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长期饱受环境污染之痛的铜川,1993年被央视称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今日铜川,绿色发展、生态变迁,铜川人用超人的胆识和独特的睿智,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走上了由“黑”变“绿”的转型之路,城市焕发出了别样生机。全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统领,围绕建设“四个铜川”目标,深入推进“美丽铜川”建设,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绿色环保的“双赢”。

支柱产业在环保倒逼中转型升级

从2004年开始,铜川率先拿支柱产业开刀,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锻烧、分散研磨,先后实施了“川口突破”“国道攻坚”和“药王山围歼”系列治污攻坚工程,关闭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57条,淘汰落后产能750万吨,提前两年完成治理任务,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大市无立窑。声威水泥创造出“七节一减”的“声威模式”,引领建设了一批工艺技术国内领先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年粉(烟)尘排放量从13万吨下降到6万吨,实现了产能提升、污染下降、社会稳定的多赢目标。从2013年起,全市不再新建水泥生产线,让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惠及子孙。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在省内率先完成两台机组脱硫增容、低氮燃烧、烟气脱硝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超净排放国际领先,每年削减氮氧化物4600多吨,相当于关闭4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

城市发展在减煤控污中华丽转身

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战略,积极培育发展转型接续产业,催生了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等一批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绝不拿生态环境拼输赢”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广泛共识,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从1999年开始,连续19年开展城市煤烟污染治理,连续12年对困难群众冬季使用清洁能源取暖进行补贴,惠及群众10万余户,2015年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内燃煤锅炉拆改任务,2016年实现城市建成区内燃煤锅炉“清零”目标,2017年城市建成区外燃煤锅炉拆改达到全覆盖,基本实现了煤城不烧煤、产煤不用煤。大力推广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热及清洁能源应用,城市气化率达到75%,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95万平方米。在告别“心肺之患”的同时,连续三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00天以上,位于关中地区前列。在2017年公布的《2015-2016年度陕西省城市宜居水平评价报告》中,铜川位列全省第三,2017年12月,铜川成为西部唯一入选“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地级市。过去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如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环保能力在砥砺奋进中实现跃升

精准化治理工业企业污染,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建成污防设施并投入运行,污染排放实现24小时在线实时监控。网格化治理“散乱污”,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网格3072个,网格员3438人,“网格+微信”环境监管模式正在向全域覆盖延伸。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达标率达到98%。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上技术评估。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4个,创建生态示范乡镇(村)25个。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及四个配套办法,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和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立案处罚实现双提升。严格环评审批,“三同时”执行率100%。加大污染减排力度,万元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投资9000余万元建成市环境监测中心并投入运行,硬件建设和环境监测能力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坚持党建引领、廉政护航,实施“4354”党建工作计划,全市环保系统党员干部职工淬炼成钢,环保能力建设实现了“小地市、大作为”。

“十三五”是铜川资源型城市深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定位,全面实施“五新战略”,围绕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目标,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让铜川的天更蓝、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人民生活更美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