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域旅游改革“路线图”

时间:2024-04-24

张义学

从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公布,到陕西省第三届全域旅游推进会暨人文陕西推介会的举行,我省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旅游创新案例。特别是“四大旅游高地”——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和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陕西目标的提出,画出了陜西全域旅游发展“路线图”。本刊记者从这四个“旅游高地”入手,寻找陕西旅游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改革转型路径。

宝鸡:建设丝绸之路旅游走廊

要说建设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自然涵盖西安、咸阳、宝鸡三市,宝鸡市能进入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自然下足了功夫。近几年来,宝鸡市紧紧围绕“打造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集散地”目标,突出全域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两大重点,在创新中融合,在发展中提质,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力和文物事业的辐射影响力不断提升。

本刊记者梳理发现,宝鸡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是:“旅游+生态、文化、休闲、美食、体育”。

一是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旅游+生态模式。位居秦岭的宝鸡,青山绿水是其旅游资源优势,特别适合开发休闲游和度假游。

二是依托人文资源,发展旅游+文化模式。很多民间传说,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宝鸡境内,比如姜太公钓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剧、实景演艺等文化精品力作,满足游客文化需要。据了解,宝鸡还将加快法门寺景区的全面提升、开工建设扶风大美佛汤城,推进西周文化景区等建设。

三是依托民俗资源,发展旅游+休闲模式。将休闲观光旅游与感知宝鸡风情、体验西府民俗、品味农家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休闲民俗重点村镇建设,实现批量向游客开放。

四是依托宝鸡美食,发展旅游+美食模式。宝鸡名吃众多,擀面皮畅销欧美,臊子面闻名全国……通过深度挖掘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内涵,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感受“舌尖上的宝鸡”。

五是依托重要体育赛事,发展旅游+体育模式。大力推进“赛事兴旅”,把全民健身与全域旅游完美结合起来。

宝鸡市除了大力实施“旅游+生态、文化、休闲、美食、体育”战略外,还将积极利用该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物产丰富的优势,实施“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战略,创建更多工业旅游示范点,并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和旅游扶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统计,发展全域旅游以来,宝鸡旅游业增长很快。201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8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和21%,均高于省考指标4个百分点。今年,宝鸡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精品景区,做火旅游、做旺商贸、促进消费,带动三产快速发展。

汉中:领衔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

纵横交错的灵山秀水、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这是汉中发展旅游经济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汉中依托以“两汉三国”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和秦巴山水优质生态资源,宣讲汉中故事,提炼汉中符号,树立了汉中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鲜明形象。以“四区”、“四湖”、“四园”为代表的精品景区外界知名度不断提高,“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和“秦巴天府、水韵汉中”的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影响力不断扩大。

早在2014年初,汉中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该市围绕加快国内一流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汉中旅游升级版,将旅游发展的目光聚焦在“全域旅游”上。是年,汉中市出台了《关于实施全域旅游工程的意见》,提出了“推动旅游业全市布局、全域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景区打造、交通网络、产业布局、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社会参与、保障要素“八个全域化”战略布局。市财政局每年拿出4000万元,作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

去年初,汉中市进入名单后,市上将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由每年4000万元增加至6000万元。同时,编制了《汉中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打造“国际自然旅游目的地”的绿色循环发展战略构想,全市上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为全域旅游科学发展提供了持续遵循的依据和蓝图。汉中市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牢固树立产业思维,通过旅游+农业、工业、交通、体育、卫生、文化等,既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也为旅游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增添了动力,旅游业态从“观光型”逐步走向“休闲型”,加快推动了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为汉中经济的追赶超越注入了新的内生动力。

去年以来,汉中市加快建设旅游文化产业、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力打造“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旅游产业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呈现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269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2亿元,同比增长25.1%、28.4%。汉中发展全域旅游的目标是:到2018年全市将实现清洁乡村全覆盖,建成500个生态乡村、300个幸福乡村、50个魅力乡村、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把汉中农村打造成为西北最美乡村,让乡村田园变成观光景区,让旅游更好地惠及民生。

韩城:融入黄河旅游带

仲秋时节,正逢828.5千米的沿黄公路通车,它沿着黄河西岸串联了陕西4市12县50多景点,更给韩城市带来比往年更多的游客。登韩城香山,红叶烂漫、满眼斑斓;游国家文史公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韩城正在打造“关中水乡、宜居韩城”。随着韩城在全域旅游道路上加速前进,一个山水共融、宜居宜业的明珠之城正在黄河西岸崛起。

韩城,这个曾经被称为煤都、钢铁之都、煤化之都的县级市,钢铁总量曾经占陕西省的70%左右,煤化工也在陕西举足轻重。这个“重工业”城市,将工业转型和全域旅游作为两项重要工作。以旅游作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口,韩城累计投入资金200亿元,实施重大旅游项目143个,加速升级“六大景区”。

韩城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等美好传说也发端于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韩城古城拥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西安古城、平遥古城齊名。党家村更是中国古代农村建设的活化石。韩城市主管旅游工作的王辉副市长说:“韩城做全域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奇特的地形地貌,更有悠久的历史。”黄河从晋陕大峡谷到韩城段,经历了从几十米到十几公里由窄变宽的跨越。韩城地貌奇特,地处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同时具备山区、黄土高原,黄河湿地等资源优势。韩城市委书记李智远指出,要把黄河、澽河、泌水河等河流治理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注重澽水河治理、水上游览、空中游览等项目建设,把水作为旅游的根本性符号,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打造“一谷一河一圣人”文化品牌和亲水近水的自然生态,全面激活韩城文化,引爆韩城旅游产业。

据了解,韩城全域旅游的目标是到2020年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近年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等,都要以旅游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项目建设为全域旅游做支撑、服务业为全域旅游做配套、造林绿化为全域旅游做产品、舆论宣传为全域旅游做保障、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添活力”的大发展格局,举全市之力把韩城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文化名市、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延安:打造红色旅游高地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国革命圣地,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壶口瀑布、黄帝陵等景点驰名中外,枣园、宝塔山等圣地遗址人人向往。延安市现存各类历史文化遗迹9262处,革命遗址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旅游资源禀赋极高。

2016年2月17日,宜川县隆重举办黄河壶口风景名胜区创建5A景区暨宜川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启动仪式。宜川县委书记左怀理讲:……这是宜川县打造旅游名片、推动文旅产业突破发展的誓师会。“十三五”期间,宜川县将投资61.91亿元,实施44个旅游开发类项目。其中,在壶口景区规划投资13.6亿元,实施规划修编、观瀑舫改造、电瓶游览车、黄河古镇、动感影院、黄河大合唱、自驾车露营地、黄河漂流、黄河博物馆、空中游览等10个项目,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在2016年4月召开的黄陵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上,黄陵县提出,按照“全域化布局、品牌化经营、智慧化服务、多元化融合”的思路,以黄帝陵景区为核心,打造沮河沿线景观带、塬区果业观光体验带,连接黄帝文化园区、店头现代工业游览区、西线休闲养生游览区、南沟门水域风情游览区,形成“一核两带四区域”全域旅游格局,推动黄陵旅游从“一日游”向“多日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

而延安市政府则以实现“资源大整合、产业大融合、全域大联动、区域大合作”,推动旅游业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据了解,延安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计划投资近千亿元,实施120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构建红色文化旅游、黄帝历史文化旅游、黄河自然遗产文化旅游、黄土风情文化旅游、绿色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这五大特色旅游板块,将延安打造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全国红色旅游首选目的地、全球炎黄子孙拜祖朝圣地、黄河自然遗产观光游览地、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地。

据统计,2016年,来延安的游客达40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28亿元。到2020年,延安市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形成延安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县到市1小时交通圈,开通1小时到西安、4小时到北京高铁客运线路,交通日益便捷将极大带动延安旅游快速发展,延安红色旅游高地渐趋完善,日趋成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