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徐振海,饶 彬,赵 锋,王 伟
(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73)
在“雷达原理”课程教学中,讲完目标距离测量和角度测量以后,目标高度可以由目标距离和仰角导出,目标测高通常一带而过。雷达原理相关教材[1,2]以及《雷达手册》[3]中都不加推导地给出测高公式。针对三坐标监视雷达典型探测场景,目标仰角通常小于30o,对于近距离目标的目标高度为
对于远距离目标的目标高度为
式中,r 表示目标距离;θ 表示目标仰角;地球等效半径Re=8500Km,这里等效地球半径为实际地球半径的4/3 倍。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式(1)非常容易理解,但式(2)理解起来较困难。这个公式的由来教材中没有提及。究竟何为近距离目标?何为远距离目标?测高精度如何?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提出了较多疑问。笔者鉴此,对该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
对于近远距离目标,地球表面不能看作平面,电波传播也不能看作直线。对于电波的弯曲问题可以用等效地球半径的方法来解决。对于远距离目标可以看作直线传播。此时雷达和目标的几何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中的ΔAOT 中,利用余弦定理不难得出
因此,在已知目标距离和仰角的条件下,目标高度可精确求出:
由于该公式较繁琐,我们可以在降低精度的条件下寻求更简洁的解法。
图1 考虑地球曲率时雷达—目标几何关系
将上式进一步变形为
其中,X= (r2+2rResinθ)/R2e= r2/R2e+2rResinθ/Re。通常情况因rRe,所以X1,利用泰勒公式可得
将上式代入式(5),并忽略掉一阶以后的所有项,近似得到
由此,便得到了式(2)。可见测高公式是精确公式泰勒展开后的一阶近似结果。可以设想,如果保留二阶项采用二阶近似,则测高精度将进一步提高。所以要在精度和计算复杂度之间折衷考虑。
由上式可以看出,一阶项以后所有项均为截断误差,但二阶项是误差的主体部分。根据相对误差的定义,一阶近似所造成的测高公式相对误差为
可见相对误差与目标的距离和仰角都有关系,目标距离越近、仰角越低,该公式的精度越高。在应用测高公式(2)时,一定要明白该公式也是有误差的,当误差超过容忍范围时,公式不再适用。
如果要求截断造成的相对误差必须小于某水平α0,或者说误差容忍水平为α0,即 X/4 =α0或 X≤4α0。于是进一步可得
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可得
满足上述不等式的区域就是测高公式的适用范围,等式表示适用范围的边界。
适用区域的边界如图2曲线所示,曲线下方的区域表示公式适用的范围。可以看出:如果相对误差容许水平为1%,即当目标高度1km 时,公式误差为10m。因此在正常的雷达探测范围内,该公式都是适用的。如果相对误差容许水平为0.1%,即当目标高度1km 时,公式误差为1m,公式适用范围将大大减小了。如果目标仰角10o,目标最大距离100km;如果目标仰角4o,目标最大距离200km。
图2 容忍误差条件下公式适用范围
本文详细推导了目标测高公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公式适用性问题。该研究的意义有两个方面:在“雷达原理”的教学方面,该研究对雷达原理教材是有益的补充,对“雷达原理”知识点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理解都十分有利;在雷达工程实践方面,该研究提醒工程师使用雷达手册中目标测高时,公式也是有误差的,在测高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该公式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1] 丁鹭飞,耿富录,陈建春,雷达原理(第四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05,361-362
[2] 王雪松,李盾,王伟,等,雷达技术与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8,130-131
[3] 斯科尔尼克,雷达手册(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07,796-79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