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路原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

时间:2024-05-22

张 谦,李春燕,付志红,肖冬萍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重庆400044)

“电路原理”课程是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本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本课程组成员为骨干,本课程负责人领衔组建的电工电子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准申报重庆大学、重庆市教学团队,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本文对该课程建设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成果进行介绍[1]。

1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组老中青结合,团结协作好,形成了高效、活跃、团结的教学团队。

近年来,课程组采用稳定、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培养规划,保持了队伍的稳定,并向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化方向发展。

在教学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本课程组秉承教学和科研并重的优良传统,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务类攻关项目和面上项目的立项,现已获得项目、技术奖及专利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2.1 课程体系设置

“电路原理”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课程设置成多种方案,以适应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课程体系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电路I面向电气工程学院的学生开设,电路Ⅱ面向自动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生开设,电路III面向计算机、光电和电子应用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实验个数也不同。

图1 “电路原理”课程体系组成框图

2.2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组教师授课时,力求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讲深讲透。讲课中注意归纳对比,重视电路理论中的对偶关系,利用对偶性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深入理解、举一反三的目的。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动画作用进行形象化教学,以达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及加深理解的目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电路原理”课程网站,并对网站资源不断进行扩充。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在原有实验课“电工实验技术”基础上新开设了“计算机技能训练”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电路”等相关实验课程;增加了虚拟实验、仿真实验和计算机电路分析方法等内容,加强了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工程电路问题,掌握电路建模的原则和方法,学习适合计算机分析的电路方程构建方法以及数值求解算法,采用Matlab和Multisim进行电路分析、虚拟实验和电路仿真,这些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成效。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组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了如下做法。

(1)课前科学制定教学日历,并印发给学生。

(2)对于抽象的和难于理解的内容,课程组均有专人负责制作动画课件。

(3)教师针对本单元的知识点,精心组织习题课的内容,精选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的题目。

(4)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则让学生只列写方程,然后安排学生上机计算。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加以解决,还可改变电路的参数、结构和信号源频率等,观察复杂电路的系统行为。

(5)开放的“电路原理”课程网站,教师坚持每周一次到教室答疑,辅以网上答疑。

(6)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电路原理知识竞赛。

4 教材建设和网络资源更新

“电路原理”课程的教材建设始于1977年。先出版了江泽佳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电路原理》[2],周守昌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电路原理》[3]以及吴宁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电网络分析与综合》[4]。这一系列教材有助于本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在国内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近两年,课程组还承担和完成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百门精品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教材建设项目1项,重庆大学教材基金项目3项。完成了《电路原理》教材编写,并已在高等教出版社出版教材4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电路原理”面临既要减少课内学时,又要增加学生学习信息量的矛盾。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实现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组于2003年建成了“电路原理精品教材网”,并在次年建成了“电路原理课程教学网”。

在“电路原理”课程教学网中,开设了“课程介绍”、“课堂教学”、“学习加油站”、“实验天地”和“论坛”等常规栏目。构建了“每周3题”、“网上答疑”和“专题讨论”等实时性强的栏目,还开展了“自测题库”、“教学课件”和“电子专题课件”等网络资源重点建设,有专人负责网站的维护。另外,对电子技术设计与创新实践,网站上开辟专栏,给出了各类常用器件和仪器的数据手册。

5 结语

“电路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切实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及科学的管理体系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唯有如此,精品课程建设才能真正起到切实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1] 段善利,董振娟,精品课程应着力体现一个“活”字——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再思考[J].北京:中国大学教育,2005(8)

[2] 江泽佳.《电路原理》(第一、二、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7年

[3] 周守昌.《电路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 吴宁.《电网络分析与综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