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时间:2024-05-22

张有光,张晓林,哈聪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是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实践教学体系是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强化基础非常重要,然而对多数学生来说,却难以体会其重要意义。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也是激发理论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从实践中体会理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通过电子设计竞赛、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1 SRTP鼓励自主创新研究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1]给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学科前沿。自2005年我校开始实施该项计划以来,学院逐步探索其管理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1)我们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向他们介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及历年优秀SRTP项目,鼓励他们尽早参与。如2009年,一名一年级学生在暑期实践中,了解到电子信息在环境保护中应用将是一个重要方向,开学后经过深入调查思考,提出了将振动噪声转化为电能的设想,获得教育部SRTP资助。

(2)在SRTP申请现场答辩过程中,可以确定申报教育部、北京市资格或校级SRTP资助项目。评审结束后,为此专门组织讲座对本次评审项目进行点评,解答疑问。在选拔过程中,优先资助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项目。虽然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选择合适的作为学生研究题目也能获得资助,但我们认为学生自己提出SRTP项目,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3)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演讲能力的提高都十分重要。评审组专家的质询与点评,使学生反省项目提出和实施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升研究水平。

(4)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性活动,实施SRTP计划,到三、四年级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为毕业设计甚至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科技竞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工信部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校级电子创新大赛和“冯如杯”校级科技竞赛[2]等众多科研创新活动,已成为我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航以冯如命名的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从1991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20届,成为我校学生参与最广的一项品牌活动,更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研究平台。我院连续多年取得了“冯如杯”团体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通信工程专业参赛项目“致力于环境监测的可编程小车”和“GSM 网络通信中安全漏洞的检测与信令分析”分别获得一等和二等奖。

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组织方式灵活等特点,是对正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补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决定要做什么和如何做。

3 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我院采用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将“空天地一体化”、“运动平台总线”、“系统级电磁兼容”和“无线电导航”等方面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实验基地。我院还建有“无线通信”、“电波传播”、“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光通信光电信息技术”、“通信电路与系统”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拥有“电磁场与电波传播仿真分析”和“无线信道仿真与测试”等教学平台。空天电子系统、民航数据链、军用数据链、卫星导航、数字电视和传感器网络等研究成果已成实验基地的教学案例。

4 产业技术论坛培养创业与工程意识

学校开设的技术论坛有“北航论坛”,学院开设了“唯实论坛”和“博士生学科前沿讲座”。同时,各学术带头人经常邀请同行开展学术交流,为优秀人才的培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是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产业技术论坛的出现,以便及早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和技术精英。

为此,我们联合了“与非网”举办“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前沿论坛”,邀请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企业家和技术精英走进校园,介绍通信产业前沿技术,如介绍3G时代的智能手机、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点评通信相关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分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和职业感悟。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交流,学生不仅可以理解产业的前沿技术、企业运营管理、商业模式、商业策划和技术与管理,也能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5 结语

我院在学科竞赛、SRTP、课程实验、综合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有益地探索。通信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要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 赵川平,张聪,楼程富,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39-42

[2] 吴际,刘超,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初探与分析[J].上海:计算机教育,2009(17):57-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