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铜川:资源老区寻求新突破

时间:2024-04-24

张永军

铜川,原名“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故而更名铜川,与延安、渭南、咸阳3个地市毗邻。作为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南有瑞金,北有照金”说的正是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位于今天的铜川市耀州区北54公里处,它曾点燃了西北民主革命的火种。

时过境迁,铜川的变化翻天覆地。因地处关中盆地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地貌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境内山峦纵横,峪谷相间,台塬广布,墚峁交错,自西铜高速修通之后,西安到铜川的时间大大缩短,只需40分钟左右。沿途齐排的房屋仿古设计,一律红顶白墙,从远处来看,隔段便此起彼伏,煞是美观。

铜川,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铜川,有两大支柱性产业,一是以煤炭为主的煤炭工业,另一是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两大工业皆是铜川最大的污染源。

正是基于这种资源背景,致使铜川有“烟尘之城”、 “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等“称号”。

历史总会留下伤痛和遗憾,也会使人铭记于心。铜川老城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支持着陕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使这个建制于1958年的地级市伤痕累累。

经过近40年的能源开发,铜川老城区已不再适合人的居住。1992年7月,铜川市新区正式创建,1993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新区并享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切优惠政策。这是铜川又一新的起点,也算是全国人民对铜川老区人民的回馈。铜川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现代化的铜川如何不再以煤为刚?如何摆脱“烟煤之城”?这也是铜川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思考的问题。

从铜川2013年的经济状况来看,2013年铜川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1.98亿元,增速全省第二,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9.09亿元。其中煤、电、铝、水泥实现工业增加值154.52亿元,占了工业总额的90%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同口径增长21.7%,增速全省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5元,增长11.7%,增速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8140元,增长14.1%,增速全省第五。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02亿元,增长28%,增速全省第一。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5.29亿元,23个项目建成投运,30个项目开工建设。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36亿元,增长15.9%,增速全省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1629.8万美元,增长31.3%。

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4个,153个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到位资金179亿元,增长35.4%,增速全省第二。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8.1%。

从这一大堆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铜川目前的动力和活力。但这也避免不了铜川经济结构单一与产业结构超重化的特征,掩盖不住铜川整个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单从铜川整个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82.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05亿元;市级企业69户资产总额57.23亿元;区县属企业64户资产总额24.85亿元,同口径变化幅度不大。

全市国有企业2013年度共实现营业收入14.41亿元,较上年同比减少0.74亿元。其中,市级企业实现销售8.46亿元,较上年增加了0.22亿元;区县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95亿元,较上年减少0.97亿元。

全市国有企业2013年度共实现利润3972万元,比上年同比减少1.08亿元。其中,市级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542万元,增亏1318万元。区县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6514万元,减少9437万元。

按隶属关系划分,市级企业69户;区县属企业64户。按盈亏情况划分,盈利企业66户(含利润为零的企业30户),占全部企业49.62%,其中市本级盈利22户(利润为零的企业7户),占市本级企业的31.88%;亏损企业47户,占市本级企业68.12%。

从这组数据来看,铜川的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铜川的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国有经济比重大,超重化的工业结构,造成了产业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链短,就业门路窄。而传统产业体制性冗员现象本来就大量存在,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铜川企业职工比重大,企业负担重,企业非生产性支出居高不下,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突出。2013年共有企业职工10161人其中在岗4409人,离退休职工14435人,共发放职工工资1.75亿元。

从调研数据中不难发现盈利企业多集中在煤炭、燃气等资源类、房地产开发和施工等建设类及旅游文化等行业的企业,铜川市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出台,把铜川确定为八个地级市之一,在交通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项目作支撑,支持老区加快发展。

在铜川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对产业和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产业对政策方向的适应性,对地域环境的适应性,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等等是决定一个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不断壮大、走向辉煌的关键性因素。

记者在调研和查询相关资料中发现铜川市在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园区产业发展与周边服务业发展不相协调。近年来,铜川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带动了铜川市经济腾飞。但工业园区中污染较大的产业发展却一定程度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周边环境发展不相协调。

二是市场饱和造成企业恶性竞争。目前,整个水泥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铜川水泥产品虽有质量和品牌优势,但辖内水泥企业只有优化,而无兼并重组,产业集群虽具雏形,却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个别企业甚至冒用水泥商标,无序竞争,影响了水泥产业发展。

面对严峻的产业形势和自身矛盾冲突,为推进耀州区可持续、多元化和协调发展,加快以水泥建材为主导产业的惠塬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结构优化迫在眉睫。

三是旅游业缺少相互协作、融合。

铜川市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众多,有耀州窑、玉华宫、药王山、佛教圣地大香山寺、陈炉古镇、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等。但在旅游业包装、推广中缺少系统性、融合性的相互协作。

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农副产品的加工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煤炭、建材工业,带动渭北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铜川还应以新区建设为契机,由矿业城市向现代化渭北中心城市发展,开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