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涉农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4-05-22

黄庆林

摘要 围绕涉农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当地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调研,分析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關建议,旨在为陕西省涉农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困境;“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 S-01;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1-027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1.071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dilemma of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in local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analyzed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pecialty setting;Dilemma;“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s”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技术与生物工程学院是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最长、颇具实力的一个学院,其前身是具有110多年办学历史的陕西省汉中农业学校。近年来,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和我国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涉农专业与全国大多数同类专业一样,出现了持续低迷,其原有的涉农专业仅保留了园林技术、畜牧兽医2个专业。笔者围绕涉农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当地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调研,分析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陕西省涉农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1 高职涉农专业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1.1 涉农专业招生难,生源质量普遍较差 陕西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多由原中等农业学校组建而成,在高职院校众多专业中普遍存在招生难、生源质量差的现象。学生不愿意学农,但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却有增无减,甚至出现学农毕业生被用人单位一抢而光,然而招生时涉农专业却无人问津,尤其缺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技术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秉承中等农业学校多年办学形成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优秀的管理干部,被誉为汉中“农业人才的摇篮”。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专业水平在社会上都享有盛名,是用人单位的抢手货。以2019年城固县在职农技人员为例,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涉农毕业生占比超过50%(表1~2),是各单位的业务能手和“顶梁柱”。但是,近年来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和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考生因为基础较差,考不上普通高校,无奈之下才选择上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即使上了农业院校,毕业后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到基层农技部门和农业企业就业,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低迷的现象随之出现。

1.2 对涉农专业认识不足,歧视农业思想根深蒂固

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该行业是世界性的弱势行业,但又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要行业。虽然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但农业的艰辛与回报倒挂,作为涉农专业潜在生源的农村学生,内心是不愿意学农的。他们上学的目的就是跳出“农门”,从事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好的非农行业。虽然涉农专业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门槛在不断降低,但学生仍不愿意学农,“学农无用论”的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一些传统的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也纷纷改头换面,不愿意冠以“农”字,千方百计脱掉“农”字帽,绕“农”而去,生怕学生望“农”生畏、见“农”止步。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而这一任务的实现必然要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出现,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前景广阔。涉农专业能否吸引人,观念转变是关键。

1.3 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专业。专业是维系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纽带,是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桥梁,也是学生选择学校和职业的主要依据[1]。目前的专业设置基本都沿袭中专的模式设置专业[2],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服务现代农业产业能力方面,未从根本上对专业进行改造,创新不够,而且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导致生源流失严重。学生毕业后往往不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专业特色不明显,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就会被社会淘汰。

1.4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模式有待更新

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及3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的现代农业、智慧农业,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施策和可视化管理,且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3]。我国农业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大,实训条件和知识更新较慢,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彻底转变观念,加强自主学习,紧贴时代前沿,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不到位,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前的涉农职业教育虽然实训室条件明显改善,但实践教学仍然比较薄弱。涉农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日常教学中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涉农专业的技能训练不仅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而且受环境、季节限制,实践教学组织难度较大,必须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才能解决上述问题。但受生源质量、教学经费、地域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开展的校企合作偏少、质量不高,难以达到人才培养要求。

1.6 内涵建设是制约涉农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涉农专业之所以生源下滑,与内涵建设薄弱,学校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吸引学生报考涉农专业的兴趣有很大关系。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年轻的专业教师大学毕业就到学校教书,缺乏实践经验,而具有实践经验的一些老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4]。学校必须从明确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出发,以教学条件的改善及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推进学科专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内涵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围绕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管理、改革发展、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创建、校企合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招生就业等方面,齐抓共管。只有不断提升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力争使各项工作做到科学扎实、富有成效,以高度责任心和自信心扎实工作、稳步推进,才能改变目前的困境。

2 对策与建议

2.1 主动出击服务“三农”,是办好高职涉农专业的切入点

服务“三农”,既是涉农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人们赖以生存之源,得以发展之本。著名农业专家袁隆平提出:“年轻人不搞农业,中国的粮食就麻烦很大,依赖进口是很不安全的”,习总书记也提出“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农业院校要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农业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要在“农”字上做文章,主动寻求学校与当地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合作,爭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不少教师利用“科技之春”三下乡、三区人才服务计划、科技扶贫、校企合作等活动,主动服务“三农”,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好几位教师因此成为“教学能手”“三一一”人才和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为学院的发展增添了光彩。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初期曾采用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与学校各系“所系结合,全院办学”的方式迅速崛起,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亦可采取联合政府相关的部(局)与学院相关(系)部“局系结合”的方式,加强横向联系,主动出击,向政府要政策、要经费、要项目、要课题、要就业岗位,学院为政府提供智力、人才、技术等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争取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以前陕西省汉中农业学校隶属汉中市农业局管辖时,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很大,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调整专业结构,办出特色是走出困境的基础

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的名气与其特色和优势密切相关,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科研成果、知名专家密不可分[5-7]。实行品牌、特色战略,是高职涉农专业发展的根本和必由之路。高职涉农各专业应紧紧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特”、做“精”涉农专业,打造在当地声誉较高、质量较好的特色、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果断调整老专业,增设新专业,突出重点,搞好示范,增强涉农专业的办学活力,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8]。陕西省汉中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曾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过硬的专业团队与汉中市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办出了特色,深受社会的欢迎。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多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又可以为学院增添新的特色和亮点[5-7]。

2.3 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法国进入农业院校先要有2年的预备学习,并且在后期5年的学习中一半时间在农场实习,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美国的农业高职学生必须到农场、公司等参加生产实践,帮助完成某一生产课题,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后才能毕业[9-10]。因此,涉农职业院校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校内为基础,校外为重点,内引外联、多管齐下,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教育平台,积极创建当地一流的实训基地,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办学硬实力。

2.4 加强教师个人诊改,深化学院内涵建设,增强高职涉农专业的软实力

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建设亟需的领军人才、知名专家、著名教授、拔尖人才,不断充实和扩大名师队伍的规模,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比例[11]。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农牧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结合。四是加强教师个人诊改,广泛开展SWOT分析与个人诊断,制订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设计质量改进目标链,建立预警、监测、修正自我诊改动态循环机制,明确个人定位与发展路径,有效落实教师内部质量诊改体系和运行实施方案,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五是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大力开发在线课程和智慧课堂,采用学分制,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灵活选课,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进一步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创新能力,吸引学生主动学农,切实破解涉农专业招生难题。

2.5 加强宣传和教育立法,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轻农思想的影响,农业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目前已出台的政策来看,很大部分只是为了落实国家规定政策,思想还不够解放,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在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缺乏创新举措。要加强教育立法,强化顶层设计,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上下联动共同抓好职业教育工作。

2.6 制定扶持政策,加大对涉农院校的激励与投入

面对目前“学生不愿意学农、高校不愿意办农”的尴尬局面,迫切需要政府出台,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对涉农院校的投入和激励机制[12]。加大对报考农业专业学生的补助和奖励力度,进一步落实涉农专业学生的免学费政策并提高奖励标准,吸引学生选择农业职业教育。对涉农专业的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提高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选中涉农类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比例。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涉农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学农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农村就业创业,支持涉农专业毕业生创办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并给予税收优惠,拓宽农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7 拓宽办学渠道是农业高职教育的有效补充

涉农高职院校除办好全日制高职教育外,还应积极响应国家高职“百万扩招”计划,让那些带着梦想、带着期盼、渴求知识、急需技能、勇于创新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重新回到校园,圆他们的大学梦。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基层干部培训、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培训、退役军人能力培训、职业农民培育等非学历教育,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农业职业培训的能级和针对性。另外,要加强与职业高中、技能培训学校、中职学校等的联系,广泛开展“3+2”联合办学,挖掘潜在生源,扩大招生渠道,增强办学实力。

3 结语

虽然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遇到诸多困难,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正迎来曙光。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树立学校与市场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与需求对接的办学理念[13],以加强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为路径,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关键,进一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薛建明,权德胜,肖文惠.以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为抓手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8(2):34-37.

[2]单再成.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2002(6):4-6.

[3]张新红,刘阳.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河南农业,2020(6):35-37.

[4]苏成荣.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6(6):6-7.

[5]屈智明.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11):282.

[6]贾瑞,付伟.论新教育纲要背景下高校基层班级的管理[J].价值工程,2012,31(2):261-262.

[7]伊海涛.科学规划专业建设 促进院系和谐发展: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为例[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9-20,30.

[8]蒋蓓蕾.新形势下高职涉農专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32):201.

[9]王振如,钱静.农业高职教育面临的重任及其创新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0):49-51.

[10]刘志兵,梁洁,苏力华.国外经验对江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8):76-79.

[11]曹英国. 积极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4(2): 61-64.

[12]徐和昆.学农爱农兴农如何做到你情我愿[N].中国教育报,2015-09-07(12).

[13]黄雪.提升高职院校影响力有效途径研究[J].品位经典,2019(12):73-74,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