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实施路径

时间:2024-05-22

张小玲

(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党和国家一直将社会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理实结合,知行合一,引导青年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大决策,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之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政策语境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要根据育人特色,因时而易、因地制宜、因事而觉、因策创新,找准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积极探寻社会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1 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的目标所在,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所指。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立德树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目标内嵌之下二者构建了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民族复兴宏大目标的指引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施行提供了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同时,青年学生“进村下乡”积极参与“三农”建设将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新渠道,提升社会实践立德树人实效。

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通过“四史”宣讲等活动向农民群众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理想信念支撑。二是通过“院坝会”“农家大讲堂”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绿色发展、优秀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民生保障等提供人文知识支撑。三是与专业社会实践协同共建,为农业兴旺、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技术知识支撑。

地方应用型高校“进村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反哺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育人平台,实践育人走出校园走向“田间地头”,有利于青年学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适应乡村、奉献乡村。二是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农村调研、劳动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有利于拓宽实践育人新渠道。三是通过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课堂理论学习和田间地头学习互融互促,将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育人实效。2020年7至9月暑假期间,重庆市动员174 109名大中专学生组建了6 357支志愿者队伍参加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重庆市内40个区县和 34个省区市,增强了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奉献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实现了“广泛参与、活动丰富、管理科学、成效突出、助力成长”实践育人目的。

2 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2021 年 4 月 29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同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对接乡村“五大振兴”总体要求,需要结合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特色和产学研融合育人特色,根据新时期“三农”自然禀赋、乡村文化传统、农村发展实况,从乡村振兴需求侧和实践育人供给侧两个层面出发,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作为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着力点。

通过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进村下乡”,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宣讲“四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杜绝不良社会思潮对乡村的侵蚀,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同时,通过理想信念宣讲教育,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勇担当、讲诚信、明法理、有主人翁意识的新时代农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要积极融入文明乡村建设,以传承发展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为主要抓手,为乡村振兴“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环节,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养老等诸多领域,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要因地制宜、科学对接、精准施策,聚力重点领域,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社会实践育人着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应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中心,从农民身边事做起,重点聚焦在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农村困境群体关爱帮扶、村院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五个领域。

3 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在阐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互动意义和找准其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的基础上,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引导青年学生“植根乡土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积极主动深入精准服务“三农”。具体而言,可以在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实境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多方协同”,明确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构建校地联建长效机制,创新涉农服务实践体系,形成“在地化”的服务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社会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体现了二者在主体契合、资源整合、目标内嵌、内容共建等方面的互促互动关系,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蕴含了双重目标,既要促进乡村之振兴,也要育振兴乡村之人才。 一方面,要转变理念,突破形式主义、因循守旧等思想桎梏。振兴乡村不仅是专业育人实践的社会责任,也是思政育人实践的时代担当,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需要在新形势下精准对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先进文明、农村公共服务重点领域,与专业实践助农形成合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理想信念培植、文化涵养、知识动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要落实立德树人育人实效,引导青年学生在田间地头将“象牙塔”的理论知识和“泥巴墙”的实境实践有机融合,在服务乡村的同时也促进自我成长,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责任担当、有奉献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实际上,源于21世纪并持续至今的“大学生支农运动”通过下乡支农调研、支教扶贫、建立信息站等活动,在乡间传播信息、理念、文化,由外之内启发农民自信心和创造力,推动乡村多层次发展,发挥了乡村建设“酵母粉”的作用。

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有其独特的运动特点和规律,通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加强他们之间的关联运动,使其逐步成为系统内部运动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表现形式,就能使得复杂系统成为一个有序结构,并产生协同效应。”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振兴乡村和立德树人双重目标,需要建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地方政府、地方共青团组织、基层党委、乡村自治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合作、互通有无、互相促进的校地联建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由地方应用型高校、地方政府、地方共青团组织、乡镇政府、村“两委”参与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工作共同体。共同体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互助,形成地方政府和地方共青团组织主导下,高校深度参与,乡镇政府、村“两委”积极配合的“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地方政府和地方共青团组织主要就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宏观政策、重点任务、经费支持等方面发挥行政“指挥棒”作用。高校主要负责思政教育社会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理论指导、组织培训、实践创新、安全保障等。乡镇政府和村“两委”根据当地产业、经济、文化、民俗等实际情况提出需求清单,衔接地方政府总体规划、对接辅助高校项目设计,让思政社会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有的放矢、落地开花、产生实效。

其次,携手专业社会实践,搭建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自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国高校响应团中央号召组织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活动以来,搭建了不少以专业为支撑的校地协作支农平台,据统计,目前已有39所高校建设了各类支农实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00余个,这些平台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可以依托现有“乡村振兴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支农平台,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并举,思政助农和专业助农携手,借力“学习强国”“青马学堂”“习研社”等思政教育平台,搭建以农民启思明志和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发力点的“线上+线下”信息交流平台、德育涵养平台、知识技能共享平台。

再次,精准对接,校地共建,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要落地农村,与当地村镇合作共建公益性、长效性、开放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依托社会实践基地,要引导、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乡村法治建设、乡村公共服务等具体工作,有效促进乡村兴旺、乡村文明、乡村美丽。近年来,重庆地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打造各种实践基地,截至2021年6月,重庆市已经有11所高校代表分别与区县市级重点帮扶乡镇签订“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实践基地中,清华大学校团委与荣昌区团委合作共建的“乡村工作站”具有一定代表性。依托“乡村工作站”,清华大学师生通过文旅研发、乡村图书馆、“紫信封”留守儿童关爱等项目,持续助力荣昌地区乡村振兴。

近年来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依托“三下乡”“西部计划志愿者”等项目取得了不少支农育人成果,但也存在娱乐化、无序化、形式单一、信息不对称、服务实效不佳等问题。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补短板提实效,从活动项目化、内容本土化、形式多样化着手,形成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特色服务体系,塑造学生社会身份、升华学生责任担当、强化学生价值拥戴,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助推器”作用。

首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社会实践项目化包括立项策划、实施推进、考核总结三个阶段。①立项策划。遵循教育部和团中央每年发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指南,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携手其他院系,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特征,精准对接社会现实背景,紧密契合思政育人内容,确定项目价值目标、整体实施方案,论证项目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②项目实施推进。一方面,从全校动员宣传、项目团队组建、具体实施方案设计、交通安全保障、紧急情况应急等方面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有序安全开展,避免出现无序化、形式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强化项目过程管理,为每个项目团队配备思政课专任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鼓励思政课专任教师担任带队老师,进行内容辅导、方法指导、科学管理、绩效评测。③项目实效考核总结。社会实践结束后,要对实践项目效果进行考核,考核时降低参与次数、人数等形式方面的评测,重点聚焦项目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考核。多元化考核方式,除以学校教师为主的考核之外,还可以引入服务对象反馈、项目小组互评等评估方式。同时,对实践项目进行总结、反思、内化、升华,总结反思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不足之处,内化升华特色项目、优秀案例的做法,形成共享机制,为持续性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支撑,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实效。

其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实践内容本土化。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涉农社会实践本土化即结合服务对象地域特色、文化特征、民俗习惯等因素,提供因地制宜的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实践内容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地化”的情感契合。“欲化农民,需先农民化”,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既要“进入”乡村也要“扎根”乡村,要清除“城乡”社会空间隔阂,缩短“象牙塔”与“泥巴墙”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与农民形成共建共享的情感同构,提供的助农服务能够被服务对象了解、接纳、产生持续性实效。二是本土现实需求契合,即以“三农”为基点、以乡村振兴为目的、以实际需求为本位,多方位、立体化、差异化设计服务内容。三是本土文化资源融入,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把本土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良好乡风民风家风等要素嵌入社会实践内容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区融入度。如重庆本土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可以根据重庆“一区两群”“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乡差距大、资源难聚集、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薄弱、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接续担子重等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十百千工程”,依托“三农”禀赋,用好“两山论”,对接当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涉农社会实践服务。

再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化。①创新涉农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延展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空范畴。新形势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要重点融入“党史理论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民法典知识宣传”等专项内容,同时也要延展社会实践服务期间,突破集中在寒暑假进行的时间限制。②对接农村基层党组织形成持续性、常态化互动共建关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关键要有组织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的重要环节,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党支部要下沉到农村基层,积极对接农村基层党支部达成共建协议,以服务“三农”为抓手,以强化基层党建为引领,产生基层党建“1+1>2”效果。③“互联网+”赋能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助力模式。一方面,搭建线上助力平台,通过“云课堂”“云服务”“云教育”等开展线上服务活动,克服线下实践活动的时空局限性,提升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服务“三农”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网络传播平台,通过微视频、H5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展现乡村美丽风景、展示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成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