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野生沙杵菇菌株筛选试验

时间:2024-05-22

鲍红春,贾博渊,李小雷,何瑞超,李 慧,贾晓东,贾学宇,吴小燕 ( .内蒙古自治区园艺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00;.内蒙古漠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 07000;.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005 )

沙杵菇[(JIA)]又称“沙棒槌菇”“沙锤子菇”,隶属于菌伞纲,伞菌亚目,蘑菇科,鬼伞属。因其形似沙槌而得名,是一种珍稀的药食兼用野生真菌,广泛分布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部分地区,在雨后的沙蒿地、草沙地、杨树林及沙漠腐草滩地较为常见。近年来由于野生蘑菇含有多种氨基酸及生物活性酶类,有助消化、降血压、抗肿瘤、降血脂等功效,使其备受人们青睐。野生沙杵菇因其绿色无污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利益的驱使,导致人们掠夺性采摘,使得当地珍贵野生沙杵菇资源濒临灭绝。目前关于沙杵菇人工栽培研究甚少,因此,选育质优、高产新菌种进行人工栽培,是保护野生沙杵菇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对当地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具有巨大意义。

野生菌株是优良菌种选育和驯化的基础材料之一。笔者以采集到的野生沙杵菇菌丝团与菌蕾为试验材料,经组织分离得到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菌丝生长情况观察评估,并对2个优选菌株进行栽培试验,以期选育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优良菌株,为最终实现沙杵菇人工规模化栽培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所用的沙杵菇菌丝团与菌蕾,采集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尔圪濠村附近沙蒿地,经组织分离培养得到原始菌株。

母种采用常规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原种培养料配方:玉米秸丝35.0%,玉米芯35.0%,羊粪28.5%,石膏粉1.5%,含水量50.0%~55.0%;栽培料配方:玉米秸30.0%,玉米芯30.0%,沙蒿粉10.0%,羊粪26.2%,石膏粉2.0%,石灰粉1.8%,含水量65.0%,pH 7.5~8.0。

野生沙杵菇菌丝体的分离。将野外采集的沙杵菇菌丝团和菌蕾置于0~5 ℃条件下低温处理。待菌丝团紧缩致密,菌蕾变小而圆整、质硬时,取出28个菌丝团,分别编号为SHCHG(S)01~SHCHG(S)28, 43个菌蕾编号为SHCHG(L)01~SHCHG(L)43。迅速清除干净外围的腐草土,分别放入无菌培养皿中。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0.1%的HgCl溶液消毒10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然后剥离外围物质,直到露出菌丝团的核心和单一菌蕾,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剥取约1 mm组织分别接入装有PDA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温度18 ℃、湿度80%~85%的生物培养箱中培养150 h,备用。

野生沙杵菇再生菌丝体的提纯。从28个菌丝团培养皿中,通过趋中优选原则,选取3组。为防止菌丝体感染病毒,在培养基中加入0.35‰的5%EDTA抑毒剂脱毒,采用先端菌丝体分离提纯菌丝,变换培养基复壮菌种,利用“适培基”驯化。选取较好的菌丝体转接到试管斜面中。同样,从43个菌蕾培养皿中选取10组较好菌丝体进行转接。

原种、栽培种制作和出菇试验。按上述配方配料,将230 g原种发酵料装入250 mL三角瓶,常压灭菌后接入已活化的 PDA菌种。栽培种发酵料采用17 cm×33 cm×0.06 cm聚丙烯袋。常温灭菌后接种,置于25 ℃生物培养箱中培养,观测菌丝形态特征、长势,比较各处理菌丝生长速度。出菇试验采用内径规格为42 cm×42 cm×18 cm 塑料筐,试验以优选的2个菌株进行原种培养及出菇比较试验,每个处理设10个重复。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T100%未经堆腐发酵的培养料,T2发酵料与未发酵料各占50%,T3 100%经堆腐发酵的培养料。

菌丝长势评分标准:5分为菌丝长势浓密,均匀;4分为菌丝长势浓密,较均匀;3分为菌丝长势较浓密,较均匀;2分为菌丝长势较稀疏,较均匀;1分为菌丝长势稀疏,不均匀。

2 结果与分析

在同种平板PDA培养基上,供试菌株菌丝均能够正常生长,但各菌株菌丝颜色、菌丝浓密度、均匀度、菌丝长势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观察比较,采用趋中优选原则,从28个菌丝团中,优选出3个菌株,分别为SHCHG(S)02、SHCHG(S)09、SHCHG(S)23。 同样从43个菌蕾中,优选出10个菌株,分别为SHCHG(L)07、SHCHG(L)09、SHCHG(L)22、SHCHG(L)24、SHCHG(L)25、SHCHG(L)31、SHCHG(L)34、SHCHG(L)36、SHCHG(L)40、SHCHG(L)42。13个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见表1,SHCHG(S)02与SHCHG(L)07菌株菌丝浓白粗壮、均匀浓密、长势强,经过反复优选确定SHCHG(S)02和SHCHG(L)07为最佳菌株。

表1 部分野生沙杵菇菌株的菌丝在PDA培养皿中的生长情况(18 ℃)

从表2可以看出,在相同处理下SHCHG(J)02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均优于SHCHG(L)07。2个菌株菌丝生长速度为5.0~7.5 mm/d。在T3处理下SHCHG(J)02和SHCHG(L)07菌株菌丝萌发时间最短,分别为20和21 h;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7.5和6.5 mm/d。T2处理下菌丝生长情况次之,T1处理下2个菌株菌丝萌发时间长,生长速度慢,菌丝体长势弱。由此可知,在经过堆腐发酵的栽培料上,2个沙杵菇菌株表现为生长速度快,菌丝体粗壮且浓白、长势强;未经堆腐发酵的培养料,不利于野生沙杵菇菌丝正常生长。

表2 2个菌株菌丝体在不同栽培料中的生长情况Table 2 The mycelium growth of the 2 strains in different cultivated cultures

由表3可知,2个沙杵菇菌株在栽培料3个处理中均出菇。在T3处理下SHCHG(J)02菌株岀菇所需时间为66 d,平均每筐产量为2 387 g,生物学转化率为39.78%;SHCHG(L)07菌株岀菇所需时间为71 d,平均每筐产量为2 123 g,生物学转化率为35.38%,均优于其他2个处理。在T3、T1处理下,SHCHG(J)02菌株平均每筐产量、生物学转化率均优于SHCHG(L)07;T2处理下SHCHG(L)07菌株平均每筐产量、生物学转化率则优于SHCHG(J)02。由此可知,2个菌株在堆腐发酵的栽培料上栽培均表现为出菇所需时间短、产量高、生物学转化率高;在未经堆腐发酵的栽培料上栽培出菇晚、产量低、生物学转化率低。

3 结论与讨论

在食用菌生产中,菌种的作用是首要的,其质量直接影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而菌丝生长特性是衡量菌种质量的重要指标,菌丝生长迅速、长势强且浓密的食用菌菌种是实际生产中优质菌株的表现之一。该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的71个菌株,通过比较各菌株菌丝体的菌丝颜色、菌丝浓密度、均匀度、菌丝长势,优选出10个菌株,对10个菌株进行反复优选,最终确定SHCHG(S)02和SHCHG(L)07为最佳菌株。SHCHG(S)02和SHCHG(L)07与其他菌株相比菌丝生长最佳,萌发时间短,菌丝生长浓密且均匀,长势评分为5分,是具有开发潜力的沙杵菇优良菌株,可作为遗传改良目标菌株,并进一步观察鉴定,以培育成产量高、质优的沙杵菇菌株。

表3 沙杵菇不同菌株的产量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yields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Coprinus comatus

笔者结合多年试验结果及该地区的原料特点,以玉米芯、玉米秸、沙蒿粉、羊粪为主料,这些原料在当地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而且非常适合沙杵菇栽培。该试验以玉米秸30%、玉米芯30%、沙蒿粉10%、羊粪26.2%、石膏粉2.0%、石灰粉1.8%为配方,同种原料设置3个不同的堆腐发酵处理。结果表明,100%熟料栽培2个沙杵菇菌株生长势强,生长速度快,菌丝体粗壮且浓白,产量高,岀菇时间短,生物学转化率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