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旅游:广西岩溶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间:2024-05-22

摘要 基于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原因分析和实地调研情况,指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和迫切需要意识到的问题,并提出生態旅游才是广西岩溶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重视和挖掘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制定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监督和认证制度,培养和引进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关键词 石漠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广西岩溶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1-012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1.03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cotourism: The Ro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

YI Zhi-bi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Service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still deeper problems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realized urgently in the control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and put forward that ecotourism is the way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explore the value of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karst area of Guangxi, formulate a special plan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trive to create an eco-tourism brand with Guangxi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eco-tourism products, and cultivate and introduce eco-tourism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Eco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karst areas of Guangxi

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四大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不合理的社会活动使得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使得大量岩石裸露在外,造成大面积的石漠化。石漠化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问题,影响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岩溶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不仅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热点,而且也引起了党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生物治理、工程治理以及农业技术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抑制了石漠化现象的发展,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当地局部环境,但石漠化问题仍是当前西南地区生态治理的一大顽疾,许多地方面临着生态保护资金不足的困难,人地关系矛盾普遍存在。鉴于此,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探讨其岩溶地区石漠化产生原因和治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并基于生态旅游视角提出广西岩溶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为广西岩溶地区下一阶段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一种岩石裸露、具有类似荒漠的土地退化过程,主要由石灰岩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严重和土地质量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生态环境退化的表现形式[1]。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2]。遏制土地石漠化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迫切的生态建设任务。按照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的15个州市91个县(广西35个、贵州44个、云南12个),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人口3 427.2万(2010年),总面积22.8 万km2。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片区实施规划范围包括河池、百色、南宁、柳州、崇左、来宾、桂林7市,共35个县(区)、416个乡镇、5 027个行政村,规划覆盖人口1 246.4 万,土地面积10.02万hm2[3]。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及***生态文明思想,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断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显示,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1—2016年,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9.3万hm2,减少率20.4%,净减面积超过1/5,治理成效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但是,因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石漠化治理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局部石漠化土地仍在拓展,面临的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截至2016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仍有153.3万hm2,占全国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5.2%;潜在石漠化土地有267.0万hm2,较2011年增加了37.6万hm2,占全国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8.2%[4]。

2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原因和治理面临的问题

2.1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原因

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均能引发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5]。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6],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5.4%,人为因素形成的占64.6%。由此可看出,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和經济发展需要,人们对土地等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耕地日趋不足,于是,开始出现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当地人们不惜毁林开垦、过度樵采,加上一些不当的工程建设,都致使有限的森林植被资源遭到破坏,许多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了严重的石漠化。现有研究统计分析表明[7],在不合理人为干扰活动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不合理人为干扰活动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2.2 当前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岩溶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石漠化防治力度明显加大,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石漠化治理仍是初步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各种挑战。根据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联合编制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当前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挑战有治理难度逐步增大、资金集中度不高、单位面积及单项措施投资标准低、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等。笔者认为这些挑战只是表象问题,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栽培技术研发等措施迟早能得到解决。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和迫切需要意识到的问题。

2.2.1 石漠化治理问题破解的根本在人地关系矛盾的协调。

当前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科学技术手段,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人口迁移、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沼气开发利用)、农业技术使用等。笔者在广西岩溶地区深入调研发现,石漠化治理最迫切需要解决或者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如何协调广西岩溶地区人地关系矛盾的问题。历史上广西岩溶地区环境较好,人口数量和生产方式已经在这块土地上持续了好几千年。近年来发生了严重的石漠化问题,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人群的贫困。因为广西岩溶地区的人口密度大,远超岩溶地区合理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而且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占比高。有些岩溶地区石漠化原因主要是当地居民为了获取经济收入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或破坏了地表导致的。如果当地居民的收入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当前石漠化治理的阶段性成果也很难守住。因为当地居民为了生存和发展,迟早还会趁机利用已被生态保护和修复后的土地资源。另外,如果为了石漠化治理,完全禁止当地居民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行为,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任何人或组织没有资格剥夺当地居民的生存权。

虽然石漠化治理属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所面临的问题,扶贫属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但这两方面的问题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石漠化治理已不是仅能依靠科学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就算拥有再先进的治理技术,如果不能同时有效地解决当地居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治理方式也难以持续,治理效果也很难巩固。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的同时,也要改善岩溶地区的民生问题,把实现当地居民增收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目标相结合,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实现“治石与治贫”的双赢目标。

2.2.2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不能真正实现广西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如何破解岩溶地区的人地关系矛盾问题,国内不少学者提出发展旅游产业,而且目前许多地方也制定了相关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并在积极地实施。例如有学者提出:旅游产业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与保护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发展石漠化旅游作为生态重建和修复的辅助途径和方法,利用经济反哺生态进行生态扶贫,既能解决岩溶地区当地居民生计,促进当地社会改变传统农耕文化,又能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8]。但是,笔者在广西岩溶地区调研发现,当前有些地方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岩溶地区人地关系矛盾的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有些目前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岩溶地区出现新的石漠化问题。当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式,与盲目开发有一定的关系。

近些年,广西岩溶地区乡镇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阳朔百里新村、大新岜隆村、恭城红岩村等),利用“农业种植—农业观光旅游模式”来解决当地人地矛盾问题。虽然从目前经济收入来看,这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收入增长,但是大范围种植果树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植被覆盖状况,物种单一,可能造成局部水土流失和土壤性状改变[9]。而且,大量的外地客流输入到这些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岩溶地区,交通工具的碾轧、游客的行走和踩踏、游客随意丢弃废物等旅游行为也给当地土壤性质带来消极影响,从而造成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进而影响土壤的养分供给,甚至造成水土流失。

3 关于广西岩溶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针对上述广西岩溶地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迫切需要意识到的问题,笔者建议该区域应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本是针对解决传统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伤害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10]。生态旅游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11]。生态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的欣赏和感悟而获得旅游体验,同时,也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生态旅游不单纯是一种简单的消费,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3.1 重视和挖掘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

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独特且类型丰富。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拥有全世界最为丰富多彩的岩溶旅游资源,全区已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岩溶旅游资源实体500余处,分属26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12],包括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名山和象形山石、洞穴、岩溶风景河段、瀑布、湿地、森林植被等。从历史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来看,广西岩溶地区有很多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少数民族居民长期居住在偏僻和封闭的岩溶地区环境中,形成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包括各种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桥梁、防御工程设施、水利工程、农业耕作系统、特色村落,以及不同民族特色服饰、饮食习惯、节庆活动等。

广西岩溶地区地形复杂,由于早期交通条件落后,许多乡镇和行政村近些年才通公路,使其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受外来干扰少;另外该地区人们世代形成的旧观念,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族封闭性,促使广西岩溶地区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孤岛”,使得该区域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特性得到很好的保存,蕴藏着有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13]。因此,笔者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应重视岩溶地区特有的山林河谷、行云流水、村寨农田、历史民俗、屯堡古道、特色土产等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出游客能够辨识的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打造能够适应当前精神体验为主的市场需求趋向的生态旅游产品。

3.2 制定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往往能避免出现破坏资源行为,能够有效地解决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促使当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得以完美地结合。广西岩溶地区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脆弱重叠的特殊性,即较强的生态敏感性、低生态承载力、易损性和低可逆性,一旦资源遭受破坏,就几乎不可能恢复。因此,为了更有效地缓解广西岩溶地区存在的人地关系矛盾,避免旅游开发带来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笔者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应尽快结合《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重要指导性文件,立足于长远利益编制岩溶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科学测算每个岩溶地区的旅游承载力,细化每个岩溶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目标、重点推介的生态旅游产品路线、生态监控体系、生态反哺机制、社区参与机制、游客行为管理、游客环境教育、解说系统等内容,引导各市(区、县)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确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做到产业合理布局、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减少重复建设和盲目自发的旅游项目,推动和保障广西岩溶地区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3.3 着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正如前文所述,广西岩溶地区蕴藏着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广西岩溶地区可以基于本地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生物种类、当地的民俗民情、民族特色等自然和人文資源,深掘本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独特内涵,开发出能够给予游客独特新奇的文化精神与自然物质双重享受的生态旅游产品。笔者建议广西岩溶地区系统地挖掘和整理当地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和文物以及特色景物、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所容纳的历史文化,全面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生产工艺、独特民俗活动和新奇饮食习惯以及神秘而具民族气息的民居,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不同旅游产业要素开发出因地制宜、因季节而异的生态旅游体验产品,并积极引导区域内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有序聚集,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提升生态旅游市场吸引力。

3.4 加强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监督和认证制度

为了使生态旅游发展真正实现保护旅游资源、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增强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等内容,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进行生态旅游产品认证。例如“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IES)”、澳大利亚的“自然和生态旅游认证”(NEAP)、哥斯达黎加“可持续旅游认证”(CST)、加拿大Saskatchewan省的“Horizons生态旅游认证”等, 为规范、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基于此,为了避免前文所述当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不能真正实现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笔者建议加强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监督和认证制度。通过生态旅游产品认证能更好地评价广西岩溶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是否符合真正的生态旅游标准,定期清理假冒的生态旅游产品,防止某些旅游企业打着“生态旅游”的招牌欺骗游客;能更好地约束游客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达到环境教育效果;能更好地规范广西岩溶地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案,以符合对生态环境冲击最小化原则;确保当地居民参与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并从中获益,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3.5 注重培养本土生态旅游专业人才,搭建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是实施和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将会严重制约着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线路安排都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也较为复杂。如果旅游从业人员自身不能清晰认识生态旅游概念和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他们将无法在工作中落实生态旅游理念和目标。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时间尚短,面临高端的专业性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缺乏问题,即缺乏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和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鉴于此,笔者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注重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通过邀请国内外生态旅游专家开展各种线上线下的业务技能培训、拓展训练的方式,提高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旅游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水平,从而全面提高该地区生态旅游服务水平。同时,搭建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利用丰厚的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高层次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旅游科研院所,

持续地开展岩溶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研发,不断开发设计出有广西特色且满足市场需求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参考文献

[1]

庞娟,冉瑞平.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吗?——基于广西县域面板数据的DID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9,41(1):196-206.

[2] 屠志方,李梦先,但新球.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4(4):4-7,13.

[3] 罗建华.广西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成效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水利,2020(17):61-62.

[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18-12-14.

[5] 王晓洋.文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危害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9):10288-10290.

[6] 李生,姚小华,任华东,等.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1):84-88.

[7] 丁献文.石漠化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42(5):223-224.

[8] 邹细霞,杜芳娟,熊康宁,等.石漠化旅游:生态重建与保护的有效途径[J].生态经济,2012,28(10):101-106.

[9] 谢雨萍.岩溶地区生态农业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以广西恭城县红岩村为例[J].中国岩溶,2009,28(2):199-205.

[10] 易志斌.中国生态旅游治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15-24.

[11] 熊芳,刘开华.武陵山片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途径探索[J].生态经济,2016,32(11):112-115.

[12] 朱德浩,朱学稳,闫志为,等.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基本特征[J].中国岩溶,2000,19(3):275-283.

[13] 蔡运龙.生态旅游: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贫困陷阱”之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113-1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