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原则与思路探索

时间:2024-05-22

王小龙 安静 连腾祥 陈健文

摘要 從内涵、原则和基本思路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农学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特点和共性特征。提出了“明确教师定位,避免强行思政”“保持知识体系,完善教学逻辑”和“打造思政特色,凝练思政主线”的基本原则,探讨了“挖掘思政触点,形成协同效应”“创新教学手段,提升育人效果”“引入信息化教学,促进主动思政”和“重视教师因素,推进团队建设”的基本建设思路。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相关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为涉农高等院校开展农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政触点”和“思政手段”借鉴。

关键词 课程思政;农学;专业课;原则;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1-026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1.06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gronomy Courses

WANG Xiao-long, AN Jing, LIAN Teng-xiang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connotation,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agronomy professional courses were in-depth discussed.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et teacher orientation, avoid forced education”, “maintain knowledge system, improve teaching logic” and “cre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refine main line”, and discussed the basic construction approaches including “ta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acts, form synergy effect”,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educational effect”, “introduc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promote the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eacher factors, promote team building”. The research contributed to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rela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providing the foundation for 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related agricultural cours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gronomy;Professional courses;Principle;Approach

***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在高校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使专业课程更加贴近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针在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成为新时期全国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已有教师在语言类[3-5]、艺术类[6-7]、理工类[8]等专业课程中探索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但目前对于农学专业课程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仍鲜有报道。因此,从2019年起,笔者在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标准化体系、耕作学、农业生态与可持续耕作制度等农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始探索思政教育在农学类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和内容设计,并开展教学实践。该研究从内涵、原则和基本思路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农学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特点和共性特征,以期为我国相关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1 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思政”效果相协同,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新教育格局[9]。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10]。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以“课程思政”为重要抓手,强化“课程育人”效果,促进专业知识与价值观塑造相通相融,为我国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涉农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相比于其他课程,这也是农学类专业课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该凸显的专业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将专业知识与我国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要基于专业知识与科学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结合已有教学内容的数据和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当中。对这一内涵的深入把握,是农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也是农学类专业课程在挖掘、凝练“思政触点”时的逻辑主线和关键目标。

2 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

2.1 明确教师定位,避免“强行思政”

专业课教师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角色有两个,一是专业知识的传递者,二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阶段性塑造者。专业课教师一定要清晰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直接“跨界、变身”成为思政老师。要避免在专业课内容中对思政内容的“强行植入”,以免适得其反,呈现出课堂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因此,作为农学类专业课主讲教师,关键是要加强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凝练和更新,同时,要主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11],将社会实际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全球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新态势,深入挖掘和提炼农学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向学生阐明专业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落脚点。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结合、与农业现实结合,这是“大思政”课程教师所难以实现教学效果,却恰好是农业类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发掘的“思政触点”。

2.2 保持知识体系,完善教学逻辑

每门专业课通常都已经具有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农学类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改变原有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必须明确,专业课教学的核心仍然是传授专业知识、解答专业问题。思政内容是专业课知识点与世界现实结合后的实践、升华和提炼,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讲解完专业课知识点之后,要把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教师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巧妙设计融入相关思政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能因为要引入思政内容,而将原有的知识体系随意删减、打乱。

2.3 打造思政特色,凝练思政主线

一方面,专业课程往往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进行“思政触点”的设计。例如,耕作学课程中关于作物布局的教学内容中,需要讲解我国各地区区域特色鲜明、农耕文化各异的特点,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开展耕作制度的设计,自然会引发出关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文化传承的思政内容,也会引发出“理论联系实际”“系统观思维”的价值观塑造内容。在作物育种学教学内容中,则可以在介绍完作物育种工作的重要性后,围绕国家关于“打赢种业翻身仗”战略部署,将专业知识与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紧密连接,引导学生对农业问题的深入认识。可见,农业类专业课在表现出课程思政共性特征的同时,又可以挖掘出具有鲜明课程特色的思政内容,需要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及时跟进、凝练,打造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特色。

另一方面,每门专业课的知识体系又有相对明确的逻辑主线,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也要抓住这个逻辑主线,凝练出农学类专业课具有特色的思政主线。例如,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学科背景在于“如何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相关论述作为思政“主轴”,进行思政触点设计。在农产品贸易学中,则可以将“中美贸易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时事或重要论述作为课程思政主线。主线清晰的思政触点设计,既能凸显专业、课程特色,又能紧密联系知识体系,还能不断强化学生对某一重点问题的全方位理解和深入思考,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方向标。

3 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3.1 挖掘思政触点,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教育不仅是对于党和国家思想政治理论、大政方针的介绍,了解我国大好河山、生态特征,理清我国农业自古以来的发展脉络,培养热爱农村、懂得农业、关怀农民的思想,都是农学类专业课思政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因此,任课教师在凝练课程思政主线的同时,也不能自我局限,窄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涵。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从理论思考、政策分析、学科建设、精神传承和国际比较等不同方面开展教学设计。笔者初步总结了农学类专业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重点发掘的“素材来源”(表1)。由表1可知,任课教师要全方位开拓自身视野和思维广度,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将知识内容和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帮助学生完成阶段性的人格塑造。

3.2 创新教学手段,提升育人效果

教学手段不同会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如何创新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是专业课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农学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与全球农业实践、国家农业政策联系紧密,因此至少有以下两种教学手段可以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一是将***总书记关于农业的重要论述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相关政策方针作为专业内容的理论总结。例如,在介绍国内外粮食安全现状与趋势的时候,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重点讲述中国保障自己的糧食安全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结合***总书记关于“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重要论述,用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座谈会上的讲话“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作为该知识点的理论总结,将党的理论与农业生产现实有机联系起来。

二是将***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作为专业问题的课堂讨论材料。例如,在介绍世界土地退化情况的过程中,以2015年***总书记就做好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指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为课堂讨论材料,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答“为什么***总书记要强调‘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总书记关于“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重要论述,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让学生意识到国家政策的提出是有科学依据的,也加深了学生对于专业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3 引入信息化教学,促进“主动”思政

信息化教学是当前全球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合理地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能有效调动起学生参与感,促进学生“主动”思政。笔者近年来在农学类专业课中引入“雨课堂”进行教学方式信息化改革,利用“弹幕”“投票”等学生普遍熟悉且有兴趣的形式,让全体学生通过手机,直接在授课过程中参与课堂相关问题的讨论,并就相关“思政触点”内容进行“弹幕回答”“投票辩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使课堂内外所有学生都积极表达观点,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推动学生对“思政触点”的主动思考。课程思政的内涵化效果相比于传统课堂的教师“灌输”形式,明显提升。

3.4 重视教师因素,推进团队建设

决定课程思政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思维水平、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个人能力的强弱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流于表面还是深入融合的决定因素。教师自身世界观完整、正确、有深度,对各类信息的整合度高、理解到位,专业素养强,就可能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反之,若是教师本人仅仅了解专业知识,而缺少对世界、历史、国家、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深入思考,课程思政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教学效果的负向效应。农学类专业课教师可以积极与思政政治专业教师联合,在原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形成学科交叉式教学团队,在专业思政教师的帮助下挖掘思政触点。与此同时,校园条件要能够提供平台支撑,通过讲座、培训、资料、考核评价等各种形式,提供教师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的资源,促进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成长。在当前我国高校强调“一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思想端正、专业过硬、育人为先的教师带领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团队,集中备课,完善教学设计,课程团队动态地、长期地、深入地优化课程内容,形成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反馈、再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打造专业、思政有机融合的一流农学类专业课程。

4 教学实践效果

2019年起,笔者在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标准化体系、耕作学农业生态与可持续耕作制度等农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始探索思政教育在农学类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和内容设计。学生在新教学设计下大都反馈“思维水平”有明显提升,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从教学反馈上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堂内容比其他课程更加有趣、生动,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知识的获得感明显增强。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也引起了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兴趣。在2020年10月于山西太原召开的中国作物学会人才培养与教育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中,笔者代表华南片区在“教学与课程思政交流论坛”中做了题为《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浅见》的主旨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和青年教师的热烈讨论和较好地反响。

5 结语

该研究初步探讨了农学类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有助于相关任课教师明确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为涉农高等院校开展农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政触点”和“思政手段”借鉴。总体而言,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主要地位包括3方面:一是專业知识体系的“调味料”,合理、有趣地课程思政能够使相对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趣味性极大提升。二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国家涉农类政策、理论和方针。三是“课程育人”功能的深入体现和有效体现。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思维水平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兵,曾星月.课程思政视阈下法理学古体“法”字教学方案改革探索[J].汉字文化,2020(24):103-104,130.

[2] 邱小燕.课程思政融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6):142-143.

[3] 李平,王聿良,吴美玉,等.“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0):137-140.

[4] 葛晓昱,郑海峰,李方媛,等.“课程思政”与高校日语课堂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4-5.

[5] 童丽丽,管兆昶,许晓岗,等.OBE理念下思政元素在园林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中的设计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3):265-267.

[6] 谢宝利.“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20(5):11-12.

[7] 张祖明,张旗.把握立德树人工作目标做好溯源红色“课程思政”: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7(12):54-57.

[8]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9]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0]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11] 张思颖,张音音.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旅游学概论”教学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0(9):15-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