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种衣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时间:2024-05-22

高新国 高宇溥 杨正生 段红朝 鲍国栋

摘要 对种衣剂在麦蚜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种衣剂各剂量处理的防效均在93.0%以上;麦蚜进入减退期(小麦乳熟期),防效仍在87.2%~ 91.0%。种子包衣可以控制小麦全生育期的蚜虫危害,省药、省工、省时。对种子发芽率、小麦分蘖、千粒重均有促进作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关键词 麦蚜;种衣剂;小麦;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 435.12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2-015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2.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Control Effect of Seed Coating on Wheat Aphid

GAO Xin-guo1, GAO Yu-pu2,YANG Zheng-sheng1 et al

(1.Zhumadian of Henan Provinc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umadian, Henan 463000;2.Zhumadian of Hen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Science Experimental Station,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 The efficiency of seed coating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eat aphid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of two seed coating displayed higher control efficency more than 93.0% in all gradient of dosage treatment. The control effeciency were still at the range of 87.2%- 91.0 % even at the decline stage of wheat aphid (milk-ripe stage of wheat). Using seed coating could control the aphid damage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wheat, and it could save medicine, labor and time. Meanwhile, the germination rate, tiller number and 1 000-grain weight were elevated, and wheat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ltimately.

Key words Wheat aphid;Seed coating;Wheat;Control effect

基金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ARS-03)。

作者简介 高新国(1963—),男,河南驻马店人,副研究员,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28

麦蚜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为害。以成、若虫吸食叶片、茎秆、嫩穗等的汁液,分泌蜜露影响光合作用。麦蚜在为害小麦的同时,还能传播小麦病毒病[1-2]。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和种植密度的加大,麦蚜的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很大[3]。

小麦蚜虫发生量大、繁殖快,传统的喷雾法防治麦蚜已导致害虫对许多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致使不断增加防治次数,但防治效果逐渐下降,不仅费工、费时,污染环境,而且直接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

近年来,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一些以吡虫啉、烯唑醇、戊唑醇等新型内吸性杀虫剂、杀菌剂为活性成分的种衣剂产品开始被用于防治小麦病虫害[4-5]。笔者对种衣剂在麦蚜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52%苯醚·咯·吡悬浮种衣剂(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吡·戊悬浮种衣剂(江苏龙燈化学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试验田选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实验农场,土壤类型为黄褐土,前茬蔬菜,上年种植小麦。3次重复,共 21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行距23 cm,各小区面积39 m2。品种为郑麦7698,条播,用种量150 kg/hm2。2019年10月25日播种。

播种前,按试验要求用量对小麦种进行包衣处理。先将各个药剂按设计剂量调成浆状液(药浆量与种子比为1∶100)(表1),然后将种子和药液倒入塑料袋中充分翻拌,待种子均匀着药后,倒出摊开置于通风处,晾干后播种[6]。

种植定量播种区:10月25日在定量播种小区播种相应处理的种子100粒,用于评价各处理对出苗率的影响[7]。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播种15 d后,在定量播种区调查出苗数;于分蘖末期,每小区随机选3点,每点5株,调查单株平均分蘖数。

蚜虫调查在拔节期调查1次,抽穗后每隔5 d调查 1 次,直至收获。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20株,调查全株活蚜虫数。

防虫效果=(空白对照区活蚜虫数-药剂处理区活蚜虫数)/空白对照区活蚜虫数×100%

于小麦成熟期每小区随机取3点,每点取0.5 m行长,测定千粒重和产量。

1.4 数据分析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衣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

3月13日拔节期调查,没有发现蚜虫,5 d调查一次,直到4月22日调查,麦蚜发生量大量增加。

由表2可知,种衣剂拌种对麦蚜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月22日调查不施药空白对照区蚜虫大量发生,种衣剂拌种各剂量处理防效均在97.0%以上,且各剂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后随着麦蚜发生量的增加,麦蚜的发生进入盛发期,防效略微降低,但2种种衣剂各剂量处理的防效均在93.0%以上,且各剂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各剂量药剂处理均能有效防治麦蚜的发生。5月22日(小麦乳熟期)调查,麦蚜进入减退期,防效在87.2%~91.0%,仍可以控制麦蚜的发生。

2.2 种衣剂对小麦出苗的影响

由表3可知,种衣剂拌种各剂量处理出苗率均高于空白对照,说明种衣剂拌种对出苗率有促进作用;52%苯醚·咯·吡虫各剂量处理区出苗率比其他处理区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从低剂量到高剂量均无药害的表现,对小麦生长安全。

2.3 种衣剂对小麦分蘖数的影响

由表4可知,种衣剂各剂量处理对小麦分蘖有促进作用,增加分蘖数,但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

2.4 种衣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种衣剂各处理对小麦产量三要素均有促进作用,增产率均在30.0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单穗麦粒数除52%苯醚·咯·吡虫400处理外,均高于空白对照,但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千粒重和产量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1)。

3 结论与讨论

种衣剂与一般用于浸种和拌种所用药肥不同,当它被包在种子上能立即固化成膜为种衣,且种衣剂在土中遇水只能吸胀而几乎不被溶解,以保证种子正常发芽生长而药肥缓慢释放[8-9]。拌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可用于花生、玉米、小麦等多种作物,不仅可减少生长期病虫害的种群基数、减少污染、保护天敌,同时若使用方法适当,还可补充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作物具有一定增产作用[10]。

该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增加小麦分蘖;各处理从低剂量到高剂量均无药害的表现,对小麦生长安全。

种子包衣剂具有内吸性,有利于培育壮苗,增强抗逆能力;提高千粒重,增产作用非常明显。

种子包衣减少农药在环境中的扩散,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对大气、土壤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来有鹏,张登峰,尹姣,等.五种类型农药不同剂量与施药时期对麦蚜防治效果及麦粒农药残留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6):1688-1698.

[2] 刘爱芝,李素娟,韩松.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2005,34(11):63-64.

[3] 党志红,李耀发,潘文亮,等.高占林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技术及安全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6):1676-1681.

[4] 王汉芳,季书琴,李向东,等.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4):799-804.

[5] 钱宏霞,谢加飞,朱杰.苯醚甲环唑·吡虫啉拌种控虫防病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6):134-136,149.

[6] 任美凤,董晋明,李大琪,等.不同种衣剂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2021,47(2):128-134.

[7] 肖大正,黄向荣,陈萍,等.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防治花生茎枯病药效试验[J].广西植保,2003,16(2):9-10.

[8] 吴学宏,刘西莉,王红梅,等.我国种衣剂的研究进展[J].农藥,2003,42(5):1-5.

[9] 陈泽南,邹甜,王志伟,等.种衣剂防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2):10-13.

[10] 刘秀丽,雷逢进,刘庆华,等.药剂拌种对小麦地下害虫及蚜虫的防治效果[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7):874-87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