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陈娟 马国胜
摘要 新型职业农民短缺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的瓶颈。基于职业生涯选择、产业体系转型和生产技能提升的多重需求,确定了青年学生、现有农业经营主体、传统农民三类培养对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相融合,分别采用3种培养路径,定向培养青年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生产者,形成了“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苏南模式。结果表明,定向培养本土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定向培养;苏南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4-0232-03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而农业农村的大量土地正在失去对青年人的吸引力[1]。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新生劳动力不愿务农,我国农业发展后继乏人,职业农民供需失衡,“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的重大问题[2-4]。一方面高效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急需大量专业人才[5]。留守在乡村的老人和妇女支撑不了我国现代农业,更无法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如何培养出能够扎根于农业和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以苏南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实践研究,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的新苏南模式。
1 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定向培养的背景分析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6]。2014年底***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并突出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职业农民的定向培养”这一重大命题[1]。
调研表明,江苏省苏南地区职业农民短缺问题尤其突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外来化严重,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专业技能欠缺、职业素养不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足15%,中青年劳动力学农务农动力不足,涉农专业招生就业两头难。园区化、农场化、合作化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和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苏南农业发展典型特征,对农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急需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图1)。必须通过对农业高职教育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农村定向培养本土化新型职业农民,來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大问题[ 5-7]。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并与农业园区开展院区结对开展田间课堂教学、农民社区学院网络体系建设,与太仓市政府合作创建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班[1]。经研究和探索实践,不断明确培养目标、体制机制、教学体系和培养路径,逐步形成了“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的苏南模式。
2 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定向培养的模式运行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苏南模式是在江苏经济发达地区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引起的“谁来种地”现实问题,基于职业生涯选择、产业体系转型和生产技能提升的多重需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相融合,确定了本土化来源的青年学生、现有农业经营主体、传统农民三类培养对象,采用三线耦合的培育路径培养青年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生产者,定向培养本土化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职业养成、职业提升和终身学习有机耦合,实现精准培育和开放培养,从而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图2)。
2.1 “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紧紧围绕生态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等农业生产方式和园区化、农场化、合作化等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发挥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校地联动,校企合作,协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合太仓、昆山等地方政府、农委、学会协会、现代农业园区等政行校企多方资源,建立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领导小组、苏州市职业农民学院、为农服务办公室等专门组织机构,逐步构建了“以政府为引导、以农业高职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等社会多元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双向融通。
2.2 “双轮驱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措施
在经济发达地区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结构变化引起的“谁来种地”问题,一方面采取政策驱动,对定向委托培养对象实行单独招生入学、学费政府买单、签订就业协议,对其他类型培养对象实行课程按需订制、学费政府买单、政策配套扶持,增强培养对象主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采取资源驱动,优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和产业教师,开展“园中校”等校外教学平台和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苏南特色的项目化学习教材、教学课件和学习技能包,提供坚实的保障条件。
2.3 “三线耦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采取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农民社区学院开放培育、田间课堂专项培训3条相互交融渗透的培养路径,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与农业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将教育办到生产一线。采用“政校合作、定向招生、订制课程、定岗培养、定向就业”培养方式,创办了全国高职院校首家“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班”;按照“产教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培养理念,搭建了农民社区学院培养平台,创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载体;采用“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互动教学,创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田间课堂教学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2.4 “四化同步”的新型职业农民教学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考核评价社会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针对三类培育对象,设计三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项目化设计理念,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全部基于实际生产过程,做到产教衔接、农学融合;在教学手段运用上,突出信息化技术应用,采用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多媒体、微课等方式,建立农民在线教育培训资源库;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坚持应用导向、以证代考、多元评价的社会化考核方式。
3 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成效
3.1 为职业教育改革与职业农民培养提供了实证案例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有效破解了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就业难和基层农村人才短缺三大困境,开创了全国首家基于高职学历教育体系且由地方政府财政资助学费的、为基层农村培养青年职业农民的办学模式,为高职教育改革与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改革方向和示范样本,先后被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兄弟院校广为采用。
3.2 为中央和省市相关文件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
2014年4月,在农业部主持召开的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座谈会上,该模式被评价为“是一种双向培养职业农民的好模式” [1]。2015年1月,苏州市政府借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2015年6月,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典型模式之一;2015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借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8];2015年11月,在中央農村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座谈会上作苏南模式的经验介绍,得到了相关领导同志的充分认可;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职业农民的定向培养”表述,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3.3 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与太仓市、昆山市、高邮市等政府合作开设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的政府订单班,首批培养的300多名毕业生已在太仓、昆山的基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岗位发挥骨干作用;自2010年以来,农民社区学院与田间课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3余万人次,有力提升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农业三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定向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为苏南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国胜,干方群.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的研究思路探析:以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太仓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256-258.
[2]郭智奇,齐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3]张海芳.农业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6):252-254.
[4]壮国桢.错位与对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5-9.
[5]马国胜,李振陆,邱学林.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苏南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72-75.
[6]唐广立,赵宝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大发展[J].职业教育,2015(6):6-8.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8]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A].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