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陈兆清 徐昕
摘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怕风险、敢为人先以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大包干”精神,把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同时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从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期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关键词 大包干;乡村振兴;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2-0200-03
Abstract The “allround contract” which is also called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s a great pioneering undertaking of the Chinese farme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In the new period, we must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spirit of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which is to emancipate the mind,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not be afraid of risk, dare to be ahead of people, to believe and rely on the masses.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is spirit, we must use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period as a guide, persist in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persist in the peasantry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and persist in proceeding from rural realities, and we must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hus to promote an overall upgrade of agriculture, make overall progress in rural areas, develop farmers in an allround way, and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 a new period.
Key words Allround contract;Rural revitalization;New period
中国改革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起自安徽六安和滁州。1978年,改革的春风还携带着丝丝寒意,时属六安地区的肥西县山南区和六安县三十铺、徐集区部分村组,尤其是以山南区小井庄为代表,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农业“大包干”的先河。多年来,凤阳县小岗村被公认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而实际上,安徽省肥西县小井庄农民“包产到户”比凤阳县小岗村1978年12月决定搞“大包干”要早两个多月。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文中指出:“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1 安徽农村改革启动的背景
中国农村改革首先从安徽启动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延续了多年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体制采用的是“生产大呼隆,分配一拉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有能力与没能力一个样,甚至干的还不如看的。”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绝大多数农民没能解决温饱。“穷则思变”,农村社会汇集起强大的变革势能[1]。二是形势所逼。1978年安徽大旱,秋种无法进行。全省共造成超过400万hm2农田受灾,超过4 000万人口的地区缺乏生活用水。为了战胜旱灾,安徽省委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借地渡荒”: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农民种麦,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公粮,不分统购任务。“借地渡荒”不仅激发了安徽农民的抗灾热情,而且为安徽农民敢为人先,探索农村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契机[2]。三是解放思想的产物。1978年,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近2年,但党的工作仍在“两个凡是”思想框架下徘徊。当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胡富明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打破了人们思想僵化的格局。随之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冲破了“左”倾观念的束缚,小井庄、小岗村老百姓发起的“大包干”新生事物能得到省、地区、县众多领导的支持正是这一时期解放思想的产物[3]。
2 “大包干”精神的内涵
“大包干”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它不僅带来了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大包干”精神。“大包干”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由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冲破了“左”的思想和体制的禁锢,才使得改革的星星之火终于燎原全国。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改革也不可能成功。“大包干”精神就是不怕风险、敢为人先的精神。如果缺乏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改革很难成功。改革是一场革命,要改革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风险,遇到旧体制的阻碍,遇到传统观念的责难,甚至要遭受挫折。因此,改革需要勇气和魄力[5]。“大包干”精神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精神。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群众一旦发挥出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创造出极为丰富生动的实践。改革的道路就是在这种实践中探索并最终取得成功的[6]。
在新时期,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必须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以勇往直前的气势和魄力,开拓前进,攻坚克难,把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7]。
3 弘扬“大包干”精神,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省农业“大包干”40多年来的创新发展,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繁荣,同时也给今后的发展留下许多重要启示。
3.1 弘扬“大包干”精神,就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乡村振兴 2016年4月24至25日,***总书记在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第一,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定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总书记在座谈会上重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第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总书记强调,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在十九大报告上强调,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第三,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和牢记农村改革的底线。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在凤阳小岗村,总书记强调,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第四,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总书记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第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在花石乡大湾村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总书记在金寨县大湾村、凤阳县小岗村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3.2 弘扬“大包干”精神,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它不仅体现劳动者的尊严,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大包干”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从“大包干”和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来看,任何改革方案和措施,都必须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就能广而行之,并且行之有效,反之就推不开、行不通。今天,继续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把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任何改革都要及时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诉求,从人民实际利益出发去制订改革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群众才会齐心协力地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推进改革。
3.3 弘扬“大包干”精神,就是要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要让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2018年是农村改革40年,这40年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发展小城镇、进行土地流转以及“三权分置”改革等都是农民的创造。现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这些创新型的做法,有利于农村的稳定,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农民是最重要的主体,更要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作为政府部门,乡村振兴主要是引导和支持,不能代替农民决策,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8]。
3.4 弘扬“大包干”精神,必须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按照中央農村工作会议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深化农村改革,培育乡村振兴“主动力”。坚持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扩大确权成果效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推动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地,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真正使农村产权“活”起来。不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收益。
3.5 弘扬“大包干”精神,就是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 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城乡有别,各美其美。要看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同时,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要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一要有历史的耐心。当前“大国小农”依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有近2.6亿户农户经营规模在3.33 hm2以下,占农户总数近97%,经营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近82%。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小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小农经济”仍然会是我国农业经营中的大多数。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小农户”写进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此外,家庭联产承包制所产生的“小农户”不仅能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也蕴含着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此,必须摒弃对于“小农户”的传统偏见,重新审视“小农户”在农村现代化发展中所具有的潜力,重新认清“小农户”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发“小农户”在人力资本培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二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好村庄林草、溪流、山丘等特色风貌,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共生共荣。
3.6 弘扬“大包干”精神,就是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一直是经济学家探讨的重大问题。历史上由于傳统资本主义突出效率的价值,强调社会精英的作用,忽视大多数普通民众,以至于出现很多尖锐矛盾,加剧了社会分化和不稳定性。传统社会主义高度重视公平却又轻视效率,结果使离开了效率的公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之后,中央逐渐放弃了以往的平均主义原则,在公平问题上提出并坚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方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说过,“平等程度过高是无效率的,平等程度过低也是无效率的”。公平与效率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社会公平也会促进经济效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期待,补好短板,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周月光.“大包干”解放农村生产力[N].海南日报,2009-12-08(B03).
[2]陈怀远.继续以“大包干”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J].理论建设, 2016(6):5-9.
[3]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院调查组.改革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小岗村农业“大包干”的启示[J].求是,1998(23):2-6.
[4]陈怀远.安徽农业“大包干”创新发展及启示[J].滁州学院学报, 2014, 16(5):1-4.
[5]黄家海.“安徽三村”与中国农村村级社会改革发展模式的探索[J].理论建设, 2008(5):31-33.
[6]弘扬‘大包干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村改革25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专题报道[R].2003.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A].2018.
[8]王亚华, 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6):49-5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