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王莉
摘要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2015年日本城市化率高达91.73%,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特点和经验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市化;日本;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 S-9;F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5-0212-05
Abstract After the World War Two,Japans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at a high speed,not only does it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but still keeps a high economic level in a way.The urbanization rare has came to 91.73% in Japan in 2015,thu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lightenment in Japan are very useful for China which is undergoing a rapid evolution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Japan; Enlightenment
城市生活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人类迈向现代会社会的必由之路。2014年公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突出强调,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为69 079万,农村人口为65 656万,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进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社会。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79 298万,农村人口58 973万,城镇人口比农村人口多20 325万,城市化发展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以后,城市化发展将出现不同的发展轨迹:发展得好,城市化建设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呈现良性发展势头;发展得不好,城市化建设将进入减缓城市化进程,还有可能陷入“过度城市化”“城市病”的危险。
日本是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二战后经过高度经济增长阶段,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并长期保持较高经济发展水平。日本在二战后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远超中国,2015年日本城市化率为91.73%,目前处于城市化后期。日本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非常快,发展模式很有特色,欧美国家100多年走过的城市化进程,日本仅用30年时间就完成了。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6.1%,等同于日本1955年的城市化率。中日两国城市化进程差别很大,起步不同,所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发展速度不同。日本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许多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在城市发展规划、城市体系、城市交通、城市圈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和独特的做法。对于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借鉴日本城市化发展经验助推城市化进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1 日本城市化发展进程
日本国土面积37.8万km 与中国云南省面积大小相当。截至2016年2月,日本总人口12 681万,人口密度为337人/km 世界排名第30位,是世界发达国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2010日本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高达90.52%,城镇化程度非常之高。
一战后,日本迅速恢复经济建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工业所占比重开始超过农业,进而第二產业吸纳劳动力资源能力增强。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40年日本城市化率已达37.9%。产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日本城市化水平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达也快速推进。二战后日本城市化进程可以分4个时期(图1)。
(1)战后恢复期(1945—1955年)。日本政府利用战后的10年时间,一边恢复战后重建,一边高速发展经济。1946—195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2%。1945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为27.8%,1955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56.1%,10年时间,城市化水平上升了28.3%,每年以2.83百分点的速度上升,这是战后日本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10年。
(2)战后高速成长期(1955—1975年)。度过战后恢复期,日本经济增长步入快车道。 1956—197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平均增长9.7%,其中,1959—1970年的12年,有10年的增长率都高达10%以上,GNP的高速增长造就了日本城市化发展的黄金时期。1955—1975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发展很快,1955年城市化率为56.1%,到了1975年,城市化率已达到75.72%,上升了19.62百分点,年平均上升约1百分点。在此期间,日本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显着的变化,1955—1975年,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19.2%下降到5.3%;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在1970年达到43.1%的历史高位,比1955年上升了9.7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
(3)缓慢发展期(1975—2000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产业结构继续发生转变,第三产业产值越来越大,吸纳就业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多,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对日本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1975—2000年的25年间,日本城市化水平上升了2.9%,年平均上升0.11%。
(4)较快增长期(2001—2015年)。21世纪以后,日本城市化水平又有了新的增长,城市化率从2001年的79.99%上升到2015年的91.73%。但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已达到饱和,两大城市——东京和大阪的人口均呈现零增长。传统工业开始将工厂迁离大城市,搬至周边地区甚至是海外,劳动力因此也随之向周边郊区及中小城市、海滨区域、河流两岸等地转移,城市化发展开始由集中转为分散,中小城市、海滨城市、卫星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二战后日本城市化进程与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人口增长以及行政区域合并紧密相关。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70年的20 907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3 339亿美元,年增加值不断递增。2000年之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波动不大,2010—2012年略有上升,2013年下降(图2)。
1945—1955年日本人口从7 199.8万增加到1955年9 007.7万,增加了1 807.9万。同期城市人口从2 002.2万增加到5 053.2万,增加了3 051.0万,农村人口减少了1 243万。1955—1975年日本城市人口从5 053.2万增加到6 358.2万,增加了1 305.0万,城市化率从56.1%上升到75.7%,农村人口减少了1 236.1万。1975—2000年,城市人口从6 358.2万增加到9 975.1万,增加了3 616.9万,农村人口减少了10.1万,这25年间农村人口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很快。2000—2013年,城市人口从9 975.1万增加12 733.9万,增加了2 758.8万,农村人口减少了1 752.0万。可以说日本战后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主要是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一部分是城乡人口转换,同时也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日本城市化的进程表象上是城市人口数量上的高速增长,实质上也反映出日本经济结构高度优化和城市质量的大大提升。
2 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1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与一些城市化起步早的西方国家相比,日本城市化进程虽然晚了百余年,但发展速度惊人。日本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初始城市化阶段,较早地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通道。1945年日本城市化率为27.8%,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达到37.3%,之后步入快速增长期,1975年达到75.72%,年均提高1.5百分点,2013年日本城市化率历史最高92.49%。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完成了城市化由缓慢发展到高速发展的过程,目前达到非常高的城市化水平,而这一过程欧美发达国家则要经历了100多年。
2.2 城市化空间分布高度集中
日本城市化进程是优先发展少数大型中心城市,使得人口在短时间迅速集中。当城市化达到饱和状态之后,日本城市化模式开始从集中转向分散。人口聚集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初期(1945—1955年)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1955—1975年,2001—2015年)。1920—1930年日本约有1/4的人口在城市里居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逐渐增大,城市就业机会增多,日本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但随着后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逐渐饱和,周边卫星城市发展加快,城市人口又由中心大城市向周边卫星城市、外围城市分散[2]。日本人口集中分布在经济最发达的“三湾一海”(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也是充分利用日本海岸线的便利地理位置,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1955年,三大都市圈有城市153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30.8%,2000年,三大都市圈有城市256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38.1%。其中东京大都市圈城市数达到121座,相当于每100 km2有一座城市[3]。日本統计年鉴数据表明,2014年日本共有近800个大中小城市,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有12个,包括东京特别区部、横滨市、大阪市、名古屋市等。这12个大城市共计有人口2 9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1/4。
2.3 工业化是加速日本城市化的驱动力
20世纪50年代之后,日本工业化基本完成,对城市化发展推波助澜。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年均增长13.6%,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年代。相关资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值与日本城市化率相关性非常明显,工业化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是战后加速日本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城市进程也对助力了日本工业化发展。1950—1970年,日本城市人口3 136.55万增加到7 542.87万,翻了2.4倍。同期日本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就从48.3%下降到19.4%,同期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由21.9%增加到了33.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29.8%上升到46.7%[4]。
2.4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助推城市化进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第三产业产值增速和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51.2%上升到2000年的67.3%。而同期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0年43.7%下降到2000年的31.1%。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占比重较大的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等行业增长较快,其强劲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相关行业需求旺盛、个人消费需求增长迅速,需求极大地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日本政府对相关产业扶持力度大大加强。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不断攀升,在全部就业人数比重逐年增加,服务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也稳步上升。交通运输、通讯、信息技术、金融以及服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助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城市中心功能也逐渐向服务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转变[5]。
从图3可以看到,1970—2013年日本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动趋势明显。自1990年以来,日本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低于2%,2007、2008年最低均为1.1%,2009—2013年保持持平在1.2%。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显着下降。从1970年的43.7%下降到2013年的26.2%,下降了17.5%,而同期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70年的51.2%上升到2013年的72.6%,上升了21.4%。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后,进入缓慢增长时期,经济总量变化不到,但产业结构变动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发生了很大变化,是推动日本城市化的新推力。当城市化发展上升一定的高度以后,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不仅仅被经济增长所驱动,而更明显地受到产业结构变迁、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卫星城市规划等多种因素影响。
2.5 轨道交通引导日本城市功能布局
日本城市人口密集,尤其是在三大都市圈聚集区。然而一般情况下,日本道路依然很通畅。日本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建设引导着城市功能布局。在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内,轨道交通是人们出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居住在三大都市圈内的城市人口一半以上选用轨道交通工具出行。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口聚集也呈现出以都市为中心,沿着轨道交通线路布局向周边发散式延伸。轨道交通的建设开发引导着日本城市功能布局,也形成了虽然繁密但便利和有条理的交通网络,明确勾画出城市的中心功能区,极大地便利了城市交通。日本在城市交通站点建设规划时,为了乘客方便换乘,也为了能较大限度地集中客流量,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交通布局,在城市中心区的主要交通要道集中多条轨道线路[6]。以东京为例,东京地铁网络分布十分密集,纵横交错,层层叠叠,呈密集网状覆盖整个东京都市圈,乘坐地铁能方便地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便利的轨道交通网络,高度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合理的乘车路线使得日本公共出行数量庞大,大大减少了私家车的出行,也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7]。
3 日本城市化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先集中后分散的大中小城镇均衡发展
虽然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城市聚集程度很高,但日本的中小城市也居住了一半人口,日本走的是大中小城镇均衡发展的道路。日本在城市化过程中演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首先向大城市集聚,推动少数中心城市优先集中发展起来,然后再不断向周边扩散,周边城市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新的城市聚集区。日本城市人口先集中后分散的发展模式与其工业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明治初期,日本工业尚未起步,居住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中的政客和商人开启了工业化进程,然后以大中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城市和地区发展。城市的空间分布上,为了减缓大中城市过度集中的压力,解决大中城市集中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资源環境问题等,从而实现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据联合国《2014全球城市化发展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城市化率达68.7%。鉴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可以借鉴日本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的经验,在保持对大中城市发展的继续支持同时,加快对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通过优化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规模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投入,公共资源共享等途径,不断完善中小城市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化质量。中国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各具特色,一定要因地制宜,注重发展规律。东部城市人口密集,交通便捷,要以城市带为中心,全面推进。中西部地区人口集聚,重点发展大中城市,逐步带动推进。
3.2 产业结构转变加快了人口向城市聚集
二战以后,随着快速的国家工业化浪潮的到来,日本进入了高速经济增长时期,日本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工业、服务业产值比重占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吸纳就业劳动力人数不断增加,日本农村人口快速地流向城市地区。20世纪70年代,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为新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快最多的行业,成为城市人口集中的行业领域。城市化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发展,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合理引导产业人口流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3.3 规划先行引领城市发展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通过提前制订城市布局与发展规划,主导着城市化的发展方向。1953年出台了《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1962—2008年又先后6次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规划》,针对全国的土地资源开发、城市空间结构分布、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规划、产业布局等进行了系统规划。1962年制定第一次国土规划《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其目标是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缩小城市间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1969年制定的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立足于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理念,强调经济、生活、土地利用协调发展,避免人口“过疏过密”。1977年制定的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城市化发展的重心从经济增长转向关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社会发展,建立了一批城市示范居住圈和技术聚集圈项目。1987年制定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的中心目标为国际化、多级分散化、区域协调化,根据各个区域城市的特点,确定城市的中心功能和区域定位,以及协调好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的发展关系。1998年出台的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提出加大自然环境多样化的建设和开发,提升人们居住环境和居住区域的建设。对大城市地区进行再开发,加强区域间城市联动形成更广泛、更便捷的广域城市圈。2008年出台的第六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提出的5个战略目标,提出最终建立“美丽安全”的国土,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新的发展目标。日本政府在不同时期,根据实际发展状况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续地制订和修订《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并有效实施,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4 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在城市化进程中,日本政府适时推出有关土地、城市发展、产业政策的规划和立法保障。日本城市化过程顺利进行依靠着日本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做保障。1950年日本颁布的《国土综合开发法》,明确提出了“以国土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从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政策的角度出发,谋求对国土的综合利用、开发和保全以及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同时,为提高社会福利作出贡献”的规划目的。1953年日本又在此基础上出台《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8]。日本在10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中,相继制定和修订了许许多多相关城市化发展和建设的法律法规,日本政府找准角色定位,既遵守市场运行规律,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又很好地发挥政府重要的、决策性的导向作用。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角色与市场规律的界限常常越界,模糊不清。因此,会出现城市布局与产业布局不协调、城市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交通道路拥堵严重、城市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的是政府干预过度,有的是政府缺位、作用失灵。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应该发挥必要的、甚至主导作用。借鉴日本的城市化经验,发挥政府宏观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资源的配置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和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好政府角色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用政府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才更有利于发展。
3.5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承载力
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高度关注农村发展,城市化发展必须以农村发展为依托。日本在农村建设方面出台大量法律法规,遍布于土地改革、基础设施、农业振兴、农村教育培训、财政保障、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日本在农村建设上花费巨额投资,每年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1万亿日元以上。日本公共教育投资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基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提升成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日本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了城乡基本一致的公共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出现差异明显。中国城乡之间在经济上、社会、文化上存在密切的渗透性与传导性。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保障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异,通过改善农村条件、使得农村人口迁移的有序性得到保障。
3.6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日益增多的城市交通压力。日本公共交通特別是轨道交通的建设对日本城市化发展意义重大。日本人口密集,为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几乎所有城市都有轨道交通,充分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阻塞的大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在交通网络建设上要提前依照城市发展规划、功能布局与城市交通枢纽综合起来,在城市中心以及城市交通主干道上规划设立复合功能的站点,布局好站点的链接与换乘功能,在人流聚集的地区做好分流引导功能。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引导城市功能分布和人口空间布局,在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方便城市人口的顺利出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3.7 注重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很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水污染、车辆噪音 、城市生活垃圾堆积等各种问题会不断呈现出来。日本20世纪90年代出台了《环境基本法》,把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全球环境恶化纳入到法律体系中。日本民众环保意识很强,会自发组织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宣传环保知识,监督环境污染,向政府建言献策。随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民自发的环保活动,有效地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日本人环保理念、节能科技世界领先。中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在城市化进程中,把环境污染防范和治理纳入到法律范畴,做好国民环保宣传,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使得城市化的发展是量的发展,更是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志光.中日韩城市化特征与比较[J].东北亚学刊,2016(5):59-62.
[2] 李锦华,杨慧.日韩城市化经验对推进环渤海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启示[J].城市,2013(6):26-30.
[3] 郑宇.战后日本城市化过程与主要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2):56-63.
[4] 孙波,白永秀,马晓强.日本城市化的演进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0(12):84-87.
[5] 2013年日本城市分析报告[EB/OL].[2017-11-20].http://www.doc88.com/p-9099097245163.html.
[6] 范毅.日本城市化发展考察报告[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29-31.
[7] 何德功.日本解决城市化难题的“政府之手” [N].中国建筑报,2013-05-14(019).
[8] 李成.日本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财经报,2013-09-14(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