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张宝善 纪花 张海生 党辉
摘要 以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现状,并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其提高措施,以期探索出更合适的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寻找方向。
关键词 食品专业硕士;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5-0231-03
Abstract Tak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food specialty as research object,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food specialty were expounded and the improving measure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find out more suitable training methods of food graduate student in food specialty and seek a more appropriate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s in food specialty;Teaching model;Evaluation mechanism
近年来,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在加强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对研究生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是教育体系中继本科教育之后更高层次的教育[1]。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科技潜力的基本标志。
2017年是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面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和内涵发展2个基本原则,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局面。研究生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培养质量不高,评价机制缺失,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食品行业关系到人类生命与健康,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也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食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年产值现已突破12万亿元,多年来持续位居首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稳定增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以满足食品工业全球化和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要议题,而食品行业研究生的培养也应该在原有培养路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革。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建校已有70多年历史,而食品专业已创设20余年,已设有食品化学、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工程5个硕士授权点。学院创办成员主要由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为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近几年不断吸纳的国内外知名大学毕业生,也为本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注入了新鲜力量。随着近几年食品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企业对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较多实践经验的研究生需求量急剧增加,而目前高校食品专业最突出的问题正是学生理论知识较强,创新思维能力较弱,实践动手能力不足。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摸索,也逐渐在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笔者分析了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现状,并提出了其提高措施。
1 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
1.1 培养目标不明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2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但目前这2种类型的研究生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法,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仍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法雷同,课程设置存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1.2 教学模式陈旧
1.2.1 研究生课堂参与度低。
研究生课堂参与度低是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情况,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研究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自觉积极地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食品專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强调利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且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1.2.2 导师制度单一、研究领域局限。
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基本都是单一的导师制度,易受到自身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限制,缺乏跨学科的研究意识,思维的局限性导致难以开展跨学科研究。导师与学生交流不够深入,研究生自身的学术背景和特长容易被忽视,往往被限制在导师固有的学科专业范围,其自身的特长和创造力受到抑制,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目前单一的导师制度容易导致学生的选择面变窄,局限于导师的学科范围和研究领域。此外,高校的硕士生导师大都是擅长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方面的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不能对食品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1.2.3 学科协同缺位、行业责任较弱。
高校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界限分明,学科之间边界清晰,学科的自然封闭性在人为的作用下更加明显,学科壁垒成为研究生摄取知识的鸿沟,即使在同一学科专业之间、师生之间都缺乏相互的沟通和专业的交流,资源共享都难以实现,很难为研究生提供多层次、多学科、多平台的协同创新培养[2]。高校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未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和科研条件,与社会合作远远不够,教育科研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这种培养方式很难适应社会需求。
1.3 评价机制不合理
近年来,国内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大多以科研成果为主,导致高校教师唯论文、唯职称、唯头衔、重研轻教等倾向。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是论文数量,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占评价标准的绝对地位,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同时也影响研究生各种奖学金或者奖项的评比,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法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以论文和科研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其创新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1.4 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古代尊崇儒家思想,从小教学生《四书》和《五经》,要求学生首先要立德,要具备基本的礼仪常识,尊师重道[3]。现代社会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却陷入迷茫,迷失方向,不知何去何从。有些沉迷游戏,荒废学业;有些最后突击考研的,最终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学习、科研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晰。接人待物、为人处世上也疲于应付,长期的问题积累容易产生挫败感,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
2 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措施
食品类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直接服务于工业化生产,快速发展的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更需要掌握先进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为食品类相关企业输送既具有现代化加工技术,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得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层次、应用型的食品类专业技术人才,核心是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生产技能集训,并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
2.1 明确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学术指向性,对其培养要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指向性,对其培养要注重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较好的组织及管理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食品专业的研究生不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首先都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2.2 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
2.2.1 改变固有授课模式、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在课堂参与的问题上,国内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增设一些开放式课堂,不拘泥于现有的形式,多选择一些开放式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走上讲台授课或者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更需要这种开放式课题去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授课老师更容易找到这种紧密结合实践的课题。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实务部门合作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实践平台,高校导师负责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企业、科研院所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社会导师,对学生进行实际应用中的技术指导,带领学生攻克应用中的技术难题,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在联合培养学生、教师互聘、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了更加广泛的合作关系,推动社会优质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
2.2.2 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科交叉。
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应用型研究生,其课程设置都应先强化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再鼓励学科的交叉。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多开设一些前沿性的选修课,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特色。90 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获取知识的途径也非常多样,随时可以通过发达的网络获取任何自己想要的知识。课程内容随着科技发展也要不断更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改,课堂抬头率不高,教学效果差,因此要“改进教法增活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知识接收率,也能帮助研究生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4]。同时,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可以鼓励研究生对新领域的探索,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无论是对学科的研究还是对以后的职业发展都非常有利。例如,食品专业的研究生,在做好食品专业研究的基础上,也可以尝试与计算机、互联网、生物技术等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的交叉可以打破学术的边界,在不断的碰撞之中才能创造出崭新的事物。
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決问题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5]。进一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教育在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行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6]。
2.2.3 改革现有导师制度,尝试设立导师团队。
目前国内研究生大多是在入学之时选择自己的导师,直至毕业都是跟随这一位导师进行学习或研究,因为时间安排的问题可能几年都见不了几次导师,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其教育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有些导师会将自己开设公司的一部分重复性工作交由学生来做,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了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其以后的发展。在单一导师制度种种弊端之下,设立导师组也许会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每个研究生可以选择2位导师,其中一位作为直接指导老师,在导师组的共同指导下,可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在与不同导师的交流中,学生能够更容易找到研究的兴趣和方向,避免出现选题仓促或者研究范围过窄的问题。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实务部门合作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也为导师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选择,合作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也可作为研究生的校外指导老师,能够为研究生实践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
2.2.4 完善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制定系统多样的评价标准。
现有评价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食品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但也不乏鱼目混珠、学术造假的情况,所以单凭发表文章的数量并不能完全反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教书育人”的成效,将教师的积极性更多引导到教学上来,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头衔、重研轻教等错误理念[7]。发表论文数量也不应该是衡量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唯一指标,理论水平、动手实践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都可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参考指标。教师对研究生而言不只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只空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具备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以上种种不单是研究生自身的失败,更是教育的失败。
2.2.5 不忘教育初心,回归学习本源。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要求学生要回归常识,认真读书,读“国情”之书、“基层”之书、“群众”之书,既要读“无字之书”,又要读有字之书,杜绝浮躁、静心学习、理性思考。老师要回归本分,教书育人,做教育分内的事,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学校要回归初心,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要回归梦想,创建一流教育,树立报国梦、强国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研究生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要认真反思,努力回归教育的本源。如何提高食品专业研究生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教师应以立德为本,坚定其信念,健康其身心,先从教其如何做人开始[8]。一个优秀的专业人才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应该懂得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3 小结与展望
国家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人才支撑作用。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教育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参与竞争,这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挑战。高等教育对象和教育的资源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迫切需要做出相应改革和调整。
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国家创新驱动的推动下,积极研究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改革的道路,找出适合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为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英爽,康君,甄良,等.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5.
[2] 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7-10.
[3] 劉晓飞,廉武辉.古代书院教育对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6(5):119-122.
[4] 张大良.因时而动返本开新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17(4):4-9.
[5] 甘露,曾志坚.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问题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41-144.
[6]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7] 陈彦文,牛晚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162.
[8] 温长吉,王跃洋,冯冲,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信息学科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1):49-5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