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对温室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影响

时间:2024-05-22

张咪 安成德 闫振国 香梅 高灵旺

摘要[目的]通过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来降低温室湿度,减少结露的发生,阻止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侵染,减小发病的概率。[方法]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对风扇能吹到的范围之内和之外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进行分级调查。[结果]在风扇吹到的15m范围内,均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展起到控制作用,防效最高达58.26%。[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日光温室;内循环通风

中图分类号 S436.4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1-0116-02

黄瓜棒孢叶斑病[Cotynesporacassiicola(Berk.&cun.)Wei.]又称黄点病、褐斑病、靶斑病。随着我国北方地区蔬菜保护地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黄瓜棒孢叶斑病蔓延趋势明显,常造成减产20%,严重者达到70%。由于该病菌具有侵染破坏力强、传播途径广、极易变异的特点,目前广泛采用连作栽培模式,促进病原菌连年积累,导致黄瓜棒孢叶斑病由次要病害上升到主要病害。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喜温好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分生孢子最适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才能萌发,水滴下萌发率最高,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黄瓜生产需要较高的湿度,适宜相对湿度为85%~90%,而由于温室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在实际生产中很难控制在适宜范围内。特别是冬季北方地区温室,主要靠通风口自然通风,由于温室内灌溉和作物的蒸腾作用,湿度很容易在90%以上,夜间为保温而关闭了通风口,湿度甚至达到100%,早上起棉被时结露现象严重。湿度是影响温室蔬菜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姜延军等通过全地面覆膜降低温室湿度,有效地减轻黄瓜棒孢叶斑病。而温室通风也是一项重要的降湿措施。通风口自然通风快速简单,但降湿的同时温度下降也快,在北方温室有一定的使用限制。通过除湿机、排风机等机械通风,能够有效控制湿度范围。目前关于温室机械通风降温降湿的研究较多,但关于温室内循环通风的研究鲜见报道。笔者将内循环通风作为一种病害生态调控措施,研究了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影响,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园概况 试验于4月6-18日在山西省阳高县大白登镇火山生态农业设施蔬菜园区110m的日光温室进行,温室总面积为667m2。该地区温室大棚主要靠通风口自然通风,春季根据外界温度情况,只在中午温度高时,打开通风口,晚上关闭风口放下棉被保温。夜间温室内湿度在90%以上通常可达8h,若是白天浇水或下雨天,湿度经常达到100%。

1.2试验设计 通风机械选用2台立式风扇,背对背放在距离门口约30m的一侧过道上,风扇转轴距地面1.2m,在大棚放下棉被之后打开,早上起棉被时关上,风扇转速500r/min。试验设5个处理①:风扇东15m;处理②:风扇东6m;处理③:风扇西6m;处理④:风扇西15m;处理⑤:距风扇东60m,为空白对照。

1.3调查方法 每个小区随机取4点,每个点取2株。自下而上调查全部叶片的发病情况。分别于于4月6日、4月12日和4月18日调查黄瓜全部叶片,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进行分级,统计发病情况,计算2次防效。

病害严重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0~5%;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40%以上。

2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在发病初期空白对照病情指数比其他处理都要低,没有风扇的通风处理,其病情指数增长最快,经过12d从4.53增长到9.09。而在夜间通风的处理,其病情指数减小,处理①病情指数由11.64减小到9.75,处理③病情指数由9.76减小到9.62,可以看出黄瓜棒孢叶斑病已被控制住。

在夜间风扇通风6d后,防效为22.64%~33.99%。经SPSS软件分析,处理①与处理④有显著差异,处理②、处理③与其他处理之间并无差异。随着通风时间的增加,防效逐渐增加,最大可达到58.26%,且处理①与其他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在通风的12d里,距离风扇的远近与防效并无正比关系,并非离风扇越近越好。而处理①在刚开始发病最重,但防效最好,说明发病重的处理,风扇通风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反而较好。

3结论与讨论

温室机械通风能够有效控制湿度范围,这对黄瓜病害的预防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北方温室蔬菜生产中,特别是深秋、冬季、春季等气温较低的时间段内,通常会在夜间关闭风口、放下棉被进行保温,这样封闭的环境条件造成的空气流通不畅是造成病害严重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夜间采用风口或机械式强制内外通风,则会极大地降低温室气温,但又与覆盖棉被保温的目的相违背。在当地的生产种植中,高湿温室中黄瓜棒孢叶斑病等可从零星病害一夜之间发展到不可控制。该研究尝试在夜间(上下风口关闭、覆盖棉被条件下)通过风扇通风使温室内气体循环流动起来,以减少黄瓜叶片上的结露,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该试验结果表明,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对温室黄瓜棒孢叶斑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该试验设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①风扇放置位置。若是将风扇直吹黄瓜叶片,会使黄瓜叶片表面水分散失,使黄瓜叶片受到伤害,所以风扇对着过道吹,使室内的空气流通起来。②风力大小。为了避免黄瓜叶片水分大量散失,应将风扇的風力调到最小。③风扇的高度。试验时黄瓜正值结瓜盛期,植株高度在170~180cm,而结露一般是在上半部分,所以风扇高度调节到120cm时才能够保证上半部空气流畅。这种设置方法也只是凭借经验进行的,但在何种风向、何种风力和何种高度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优的病害预防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该试验证明,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对温室黄瓜棒孢叶斑病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为通过温室小气候生态调控方式进一步对病害进行预防控制提供了以下理论依据:在适当条件下采用温室内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强制内外通风);在不适宜温室内外通风的条件下(如需加强保温时),则可采用增加相应的设备进行温室内循环通风。通过内循环通风处理,增加温室内空气的流动性,既不会降低内部气温,同时又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程度。至于采用何种设备和如何设置设备的风力、风速等参数能够使黄瓜病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和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则需要进一步探究。

经过长期的田间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际的温室生产中,种植户超量滥用农药现象严重,而黄瓜棒孢叶斑病极易变异产生抗药性,造成防效的下降,也是病害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连续喷施3次以上同一杀菌剂的黄瓜大棚,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抗性概率会显著增加。并且在大面积严重发病的情况下,生物防治效果缓慢,仅靠生物防治无法有效防治黄瓜病害。通过生物防治与温室小气候生态调控相结合的方式,改变易于发生病害的环境,加上生防菌对病害的抑制作用,既能有效控制病害,又能生产绿色健康蔬菜,是一条控制黄瓜病害的持续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