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双版纳橡胶技术和产业发展带来社会对抗性分析

时间:2024-05-22

王钰浩 杨梦君 沈云都

摘要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技术不断发展使当地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橡胶企业的增多对商品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大,从而导致企业与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不断增强,使得当地社会对抗性增强。分析解决社会对抗性问题,使人与人、人与地的矛盾逐渐减小,确保传统文化更好的保存与发扬,促进经济活动与文化生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橡胶产业;傣族;对抗性;西双版纳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1-026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1.07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Xishuangbanna Rubber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Bring about Social Antagonism Analysis

WANG Yuhao1, YANG Mengjun2,SHEN Yundu1

(1.School of Marxism,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Xishuangbanna rubber planting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local land use pattern, and the increase in rubber enterprise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competition in the commodity market. As a result,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enterprises is increasing, and the confrontation of local society is enhanced.The paper analyzed and solve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nfrontation, so tha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land were gradually reduced, to ensure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life.

Key words Rubber industry;Dai nationality;Antagonism;Xishuangbanna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BZX103)。

作者简介 王钰浩(1994—),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地方农业科技史。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科技史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4-01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工业发展对橡胶产业的需求增大,以及西方国家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制裁,西双版纳地区依靠其当地热带雨林气候资源被政府作为橡胶种植基地。一大批知青将先进的橡胶种植技术带入西双版纳地区,促进了当地橡胶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限制和资本规模较小使西双版纳地区橡胶产业生产规模较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资本的引入,西双版纳橡胶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在1994年将天然橡胶的经营与销售的权利对市场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私人橡胶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橡胶种植的普遍性对傣族地区农耕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橡胶从生产到销售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劳动生产力不仅从传统耕作中脱离出来,而且传统农业活动产生的谷神祭祀风俗渐渐被当地人所抛弃[1]。因此橡胶产业的增加使当地人从传统农耕产业中脱离了出来,对当地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少数民族社会的特色文化也逐渐消失。橡胶产业发展使个人收入不断增多,个人产业资本的发展导致当地人与土地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不断增大。深入讨论橡胶技术引进,产业发展对当地带来的社会对抗性研究,对当下研究社会变迁导致的少数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橡胶种植及其技术的发展

橡胶林作为我国热带地区的人工生态林,据统计目前橡胶林种植面积大约63.12万km2,而西双版纳橡胶林则是我国天然橡胶的主产区之一[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 200~2 000 mm,受山地雨水侵蚀堆积作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处于低纬度地区,受太阳光照射时间长,地表热量丰富,平均气温18~21 ℃。适宜的地表温度、充沛的降水以及肥沃的土地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国内橡胶生长的最适宜的区域。1904年开始,西双版纳地区就有橡胶种植的引入,但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橡胶引入失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业化的发展对橡胶的需求不断增大。1956年国家在西双版纳建立大规模的国营橡胶园,但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引进种植,当地傣族人并未对其了解,尤其与水稻种植相比收益不能立即体现,从而影响了人们耕种的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初,7万多来自上海、北京、湖南和重慶等地的知识青年来到西双版纳,不断开辟、培育西双版纳地区的橡胶林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当地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及资本的不断引入,生产力得到解放,激发了当地民营橡胶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00—2006年后,橡胶价格持续增长使得当地农民争相进入橡胶生产,导致橡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橡胶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1982年《橡胶树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得农业部授予的抗寒植胶一等奖,1976~1978年,为了防止寒害造成的橡胶烂脚病,瑞丽农场技术员用小胶树“皮接”在受害橡胶树的烂脚一侧,使其成为寒害树的一条新根技术创新成功,获1978年云南省科技大奖。1979年,遮放民营橡胶生产自筹资金18.7万元,建立起云南省第一座乡办橡胶制品厂,到1984年已能生产50多种橡胶制品。1985年,当地政府《民营橡胶种植加工配套技术实验示范》颁布。1990年,农垦对《德宏橡胶林下二层次开发研究及推广》和《橡胶无性系实生树的种植结果》进行推广[3]。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橡胶生产效率,而且高海拔地区种植橡胶的技术的突破也大大提高了橡胶生产种植的面积。1978—2009年景洪市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由1.94万hm2 增长到11.22万hm2。橡胶种植遍布全市11个乡镇,2008年干胶产量10.49万t,占云南、全国产量的比重分别为 40.49%和19.52%[4]。橡胶技术的创新,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橡胶产出加大企业收入也随之增加,为企业继续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近几年来,橡胶种植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以及橡胶价格的回落,减少了橡胶种植的吸引力,但其种植面积仍在增加(图1)。

2 橡胶产业发展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

2.1 橡胶产业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橡胶产业的发展,

使得当地农业结构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农作物总

量增长缓慢,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22.05万t,增加到2017年的48.92万t,增1.2倍,年均增长2.1%;干胶产出总量快速增长,干胶产量由1978年的1.01万t,增加到2017年的

29.83万t,增28.7倍,年均增长9.1%。1990—2010年,林地

种植面积减少,所占比重下降了25.80%;耕地种植面积从7.83%增至10.85%,相比于耕地种植面积的缓慢增长,园地比重则呈几何倍数增长,由8.62%上升至 30.16%[5]。由图2可以看出,橡胶种植区在西双版纳逐渐增多[4]。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后西双版纳地区的橡胶种植总面积逐年增加,非橡胶种植土地开采种植橡胶的面积逐年增加,更多的林地、荒地被开发为橡胶种植,当地原有的稻田农业土地也转化为橡胶种植用地。

2.2 橡胶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对当地农耕文化的影响

土地的变迁和经济活动的变化都是以人为载体,当地人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和运用新的种植技术提高了橡胶产出增加了当地人均收入。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当地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同时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有研究认为在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利用上,“当地传统的水稻耕作知识逐渐被生意经所取代”[6]。

在小农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对区域文化的影响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气候使得当地降水量充沛、气温适宜再加上当地天然坝区地形土壤肥沃,为开垦农

田种植水稻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环境的影响使得傣族自然观中认为无水不居,无坝不建,“水”是傣族生命血液,

“坝子”是傣族生命的摇篮。因此便有“人靠食物,谷靠水

土”的耕作思想[7]。在上千年的水稻农业发展中,西双版纳

地区形成了独有的一套稻作文化体系如在稻作生产之前对寨神和勐神的祭祀,并且认为谷稻的生长由谷魂来决定。与此同时,南传佛教文化在傣族地区大量的传播发扬,与傣族原始稻作文化思想发生冲突和矛盾,但在长期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南传佛教最终通过其教义在傣族水稻生产中的完整表达,获得了在傣族地区的社会地位,最终形成了傣族独特的稻作农业生产技术[7]。由于西双版纳地區传统稻作只有一季,而且稻作收入一年不及橡胶半年的收入导致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水稻农耕加入到橡胶的生产中,使得当地人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西双版纳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有粳稻、籼稻和糯稻,但是橡胶的引入导致当地稻作种类减少。同时当地的农业祭祀也是西双版纳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文化。在当地主要祭祀水神和谷神,祭祀水神通过祷词和供品确保来年风调雨顺;而对谷神的祭祀则体现在稻作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在备田时对水田祭拜祝告,在水稻收割时将最粗壮的秧苗作为谷神祭祀,在谷物储存的过程中又将秧苗作为谷魂来供。逐渐脱离稻作农业活动以及橡胶生产过程的简单,使得当地农业祭祀逐渐远离了当地人农业生产生活[8]。

3 橡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对抗性

3.1 人地之间的对抗性增加

橡胶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良和抗寒植胶技术的发展,使橡胶种植产量更高,种植地域面积不断增大。而相比于自给自足的稻作农业,橡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在橡胶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为支撑。其中尤其是割胶需要大量劳动力,在当地一些家庭式经营的小橡胶园胶农自己割胶,而具有一定规模和企业化的胶园一般都会通过雇用工人来割胶。因此,橡胶种植面积的逐渐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向橡胶产业转移,逐渐导致原有农业“失活”。更多当地居民从当地的传统耕作农业中脱离出来,受当地传统文化影响逐渐减少。

西双版纳地区以水稻种植的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社会的封闭性和相对停滞的特性,当橡胶技术和橡胶产业引进后,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展现在当地人面前,人们通过努力从橡胶生产中获得更好的生活,增强了当地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相应的“神”在人们心中的权威下降,人的地位上升[9]。更多的生产力摆脱当地稻作农业转移到橡胶产业中,同时大大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图3)。研究表明,橡胶种植面积与农民纯收入密切相关,橡胶种植面积每增加1万hm2,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86元;橡胶种植所带来的收入增长贡献率占人均纯收入增长的75.94%[4]。橡胶产业的发展使的大量的原始森林被砍伐,一些未被利用的土地也都被转换成了橡胶林地,土地的有限性使得当地人为了扩大橡胶种植而形成人与土地的对抗性。过度开发原始森林,不断向高海拔地区种植橡胶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区域气候发生改变,水土流失问题加剧,造成人地之间的对抗性增大。

3.2 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抗

改革开放以后橡胶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本的大量引入,相对于一年一季的水稻产业,橡胶的高利润使更多的当地居品从传统水稻耕作中脱离出来,受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逐渐减小。当地农民在完成一年橡胶收割后,工作量的完成以及高额的收入使当地居民闲暇时间和消费方式以及文娱活动增加。当地人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丰富,购买家电、手机,当地人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来获得外界知识促进当地汉语文化的传播,与此同时商业的交往和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口接触更加频繁,使傣族人民思维观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让当地人的思维更加现代性以及开放性[4]。与当地原有农耕文化思维的封闭性和滞后性思维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开放性和现代性以及人地位的提高让曾经当地人认为“竜林”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也因为橡胶种植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被大面积砍伐,外部文化传入与当地传统文化形成对抗。

3.3 企业之间的对抗性增加

西双版纳地区现有10多个国营农场,农场中临近退休的职工缺乏生产意识和上进意识而非职工承包人员则缺乏责任意识、整体意识,甚至损毁国有资产转化为自己的眼前利益[10]导致承包户的收入大幅度减小,使承包户与国营农场的矛盾增加。民营胶厂82个,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为争夺市场,对当地人的橡胶田进行租赁制,加快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选用胶木兼优品种和抗寒高产的品种,极大推动了橡胶的生产数量,但是市场饱和生产过剩导致橡胶价格下跌问题,使得企业采用不同的销售政策来占领市场的一席之地,使得当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社会对抗性大大增强。

3.4 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增加

不同的社会集体或社会集团构成了民族群体。傣族当地居民通过聚居形成了村落社区,通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而形成了文化性质的村落。橡胶的引入造成当人与土地的对抗性,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抗性,同时加大了人与人的对抗性。人与人对抗性的诱因体现在价值观的转变中,首先体现在人与土地之间联系发生的改变,在长期的稻作农业生产中当地人们形成了土地是所有物质生活的重要来源,而橡胶经济的发展让当地人可以通过交易而得到粮食所以他们脱离土地生产也能获得粮食。当地人开始认为通过金钱可以购买到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以金钱为价值尺度来衡量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对橡胶树生产经济收入依赖性加大,甚至认为没有橡胶树就没有钱、没有橡胶树生活就不好,这些认识已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中[1]。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双版纳地区受南传佛教影响形成的利他、利群的财富思想受到影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当地人对住宅需求发生了改变,抛弃了当地传统的住房建筑,更多的选择水泥筑楼的盖房方式,大量的购买现代性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形成了一种攀比心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增加。

在传统的水稻农耕作业中,当地人每天都在稻田管理稻子,所有娱乐活动在田野里进行。橡胶产业发展后,收入增加以及橡胶管理的简易性,使当地人的闲暇时间也逐渐增多,大量娱乐活动方式风行。景洪市曼娈典作为旅游开发村,当地居民通过种植橡胶走向温饱富裕,在闲暇时间会以斗鸡作为娱乐形式,而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外来休闲文化,当地居民学会了打麻将和打牌,且具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在李闵等[11]的记载中:“在滇缅边境的寨子里三个女人因为赌博输光了胶树而离了婚 。我们在景洪还听到更好笑的事情,有人坐在胶树下面赌博,输了就舀胶水付账”。相比于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橡胶高收入影响了当地人淡泊的财富意识,一种享乐生活在当地渐渐形成,具有赌博形式的娱乐行為和攀比心理大大增加了人与人的对抗性。

4 结语

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热带季雨林气候条件,使西双版纳地区成为国家橡胶种植的重要基地。橡胶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资本的引入,当地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有农场的扩张,而且自营橡胶农场也快速发展。为了产品更好的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对于市场的竞争性加大造成企业与企业间的对抗性。

土地利用方式也向橡胶种植转移,大量的稻作耕作用地、荒废土地被开发。高海拔抗寒橡胶品种及其种植技术的研究,使橡胶种植向高海拔地区发展,对原始森林地区进行伐木开采,对当地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导致人与土地之间的对抗性增加。

人类作为文化活动的载体,一直以水稻农耕文化为主的西双版纳地区与南传佛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稻作文化与稻作种植技术。西双版纳的稻作农业品种多样,而且在从事稻作农业之前有一定的祭祀风俗,但是橡胶种植的快速发展使当地传统风俗逐渐减少。与此同时,高收入情况下社会交往工具的普及以及外来旅游人口的增多,使当地人接触更多的外来文化,改变了当地娱乐休闲方式和财富观念,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增加。

区域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为基础,把握好三者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西双版纳地区橡胶种植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下应解决好橡胶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对抗性,促进西双版纳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同时使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促进地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使西双版纳地区生产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杨筑慧.橡胶种植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例[J].民族研究,2010(5):60-68,109.

[2] 夏体渊,吴家勇,段昌群,等.西双版纳橡胶林生态经济价值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1-28.

[3] 白云,何少林.中国傣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4] 高天明,沈镭,刘立涛,等.橡胶种植对景洪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2,34(7):1200-1206.

[5] 刘晓娜,封志明,姜鲁光,等.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2):233-244.

[6] 尹绍亭,深尾叶子.杜鹃:选择性减少、风险性增加[M]//尹绍亭,深尾叶子.雨林啊胶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96.

[7] 赖毅.南传佛教与傣族稻作生产[J].中国农史,2016,35(6):44-54.

[8] 张公瑾.傣族的农业祭祀与村社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1(3):79-84.

[9] 郑晓云.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类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7(5):125-140.

[10] 叶德林,胡道明,许友明.西双版纳垦区国有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J].热带农业科学,2015,35(1):72-76.

[11] 李闵,袁方.橡胶林——绿色沙漠[J/OL].中国国家地理,2008(4)[2019-02-03].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7bfb1321.ht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