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食用菌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4-05-22

李翠新,何 德

(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出现南菇北移和西移的趋势,已经成为各地区域经济的农业支柱产业。目前我国食用菌总产量约占全球食药用菌总产量的78%,居世界第一位[1]。食用菌是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自然循环和农业生产循环中处于“枢纽”环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食用菌生产将在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食用菌是集应用型、实践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学科,需要一大批懂技术、有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2]。这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而且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院校虽已开设食用菌学或食用菌栽培学等课程,但尚未设置独立的食用菌本、专科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基本上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或者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因未受到学校足够重视而被边缘化。培养具有扎实食用菌生产技能的专业人才非常困难,迫切需要进行食用菌教学改革,寻找适合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方法。笔者分析了当前食用菌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实训基地和完善课程考核等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食用菌人才,也为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储备专门的技术人才。

1 食用菌人才培养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食用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际教学矛盾突出食用菌课程主要讲授食用菌的基础知识、菌种生产、栽培技术和采后加工等,其中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是重点,包括培养料配制、装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等环节,上下环节环环相扣,实验成败相辅相成,整个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性和操作连续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课课时不足,时间分散,部分实验无法连续完成。特别是食用菌栽培出菇的实验由于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在学期结束时都难以见到出菇的结果。因此,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实验的连续性和结果观察的直观性,导致很难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较困难[3]。

1.2实践场地及设施条件限制,实践效果难以保障食用菌栽培技术环节多,操作时间长,后期出菇实验对场地的需要较大。学校的实验用房或实验基地一般很难满足后期栽培出菇管理的需求。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效果的保障还需要有相应硬件设施的支持。在实践教学中,一般只能根据学校现有条件来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开设珍稀食用菌的栽培(如白灵菇的栽培),没有相应的制冷设施,硬件设备跟不上,就很难实现最后的栽培出菇。珍稀食用菌的培养、驯化和栽培生产都是今后创业型人才所急需的技术,但受学校条件限制而无法安排教学。因此,实践课程结束时,学生也只能操作部分实践技术环节和部分实验内容,实践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难以保证。

1.3栽培技术发展快,教学内容更新滞后食用菌种类繁多,栽培技术各不相同并不断创新,能栽培的新种类也在不断涌现。在食用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以前无法栽培的很多种珍稀蘑菇也逐渐取得成功,其栽培技术也开始传播。有些菇类的传统栽培模式和栽培工艺却在生产上慢慢开始被淘汰,最后在学生毕业时有可能就很少使用了。教师授课内容大多数是依据教学大纲和书本要求掌握的知识而进行讲授,因此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方法,进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栽培技术的发展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矛盾突出。如何使食用菌课程的实践教学来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是必须尽快解决的课题,也是食用菌教学者探索的目的。

2 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食用菌课程性质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角色转换,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几个方面对食用菌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2.1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食用菌的课程主要以操作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涉及到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时,食用菌课程开课前必须先学习微生物学。在食用菌课时安排方面,多数学校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设为1∶1。食用菌的栽培实验周期较长,且受外界环境和课时的限制,完成一个周期的栽培实验难度较大。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适当增加该课程实践教学课时,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调整为1∶2,也可以安排半年的生产大实习,增加实践时间。为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完整生产流程,实践课的教学大纲也可以适当进行修改和优化,可以从食用菌的形态鉴定,菌种分离,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到培养和出菇管理来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4],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用菌栽培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让学生因为课时短而分散而对实验技能一知半解,或者因为实践教学内容不完整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最后无法达到食用菌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

2.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食用菌知识结构繁杂且不断更新变化,若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传授知识,就必须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深化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和演示性特征,在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视听效果,使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在更大程度上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将枯燥的课堂讲授变得通俗易懂和易掌握。食用菌作为一门实际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多媒体教学收效尤其显著。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食用菌生产技术相关的产品网站和技术论坛,了解食用菌的最新技术和栽培现状[5]。其次,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引导式教学。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前布置一个专题,要求学生进行材料收集和内容整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将学生不易理解和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现场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各抒己见,共同讨论,教师从旁加以启发、诱导、解惑与评价。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食用菌生产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原则,从食用菌的制种到最后的出菇管理。一般的菌种制作和少量的栽培实验可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可将教室和实训操作室有机结合,形成模拟的工作场所,在生产过程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生产,要求每位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规范操作,亲身体验工作的各个环节[6]。食用菌企业主要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工厂化管理,操作环境要求严格,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规范的操作环境,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在食用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加强与校外食用菌企业的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来安排学生走进企业,将关键环节操作和参观学习相结合,开展现场教学,了解实际生产基地的车间设备布局,让学生多学、多看、多思考。在企业生产安排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7]。此外,还可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加强劳动观念和协作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与生产的不易。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培养出能干、肯干、实干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将学生的毕业实习放进企业,可以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指导。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科研活动,实习内容和过程由企业负责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由学校教师进行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动手操作,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2.4改革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加强教学培养环节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可采用试卷或课程论文,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是提交实验报告或现场动手操作展示。实践课考核的方式直接反映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和实习的效果[8]。针对食用菌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可对考核体系加以改革和完善,从知识、技能、态度和科研能力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9]。实践教学考核可以通过2种方式进行,考试成绩各占50%:①常规考核。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验课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对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器材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调试使用、独立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结束后的清洗整理等掌握状况和熟练程度进行打分。②以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核。伴随着实验课程的结束,各小组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课程论文。让学生从查阅相关资料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及结论,并写出小型研究论文,对整个环节进行打分。注重培养的环节,也是对最后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

3 展望

通过食用菌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提高了食用菌方面的教学质量,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10]。国家提倡的环境保护和林下资源应用,培养的食用菌人才契合国家的发展政策,可广泛开展技术传播和人员培训,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