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产品贸易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时间:2024-05-22

舒迎花,王建武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广东广州 510642)

随着农业国际化的日益增强,农产品、农业技术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交换越来越频繁。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提出了更高和更广泛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农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亟需一大批农学基础知识扎实、对农业贸易的各种风险(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等)能正确把握且具有较强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华南农业大学于2001年在农学专业设立围绕我国进入WTO所需的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简称农贸)方向[1]。农贸方向的核心课程有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贸易学和质量管理学等。在2009年和2017年的培养方案中,农产品贸易学仍是农贸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2]。此前,农产品贸易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和教师对此课程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教学资料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考核方式简单,实践环节薄弱,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严重脱节等。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认为毕业以后只能从事种植业,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农学毫无兴趣,他们认为农产品贸易学课程可有可无,上课的参与度不高,使该课程逐渐边缘化,这完全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设计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3]。笔者对农产品贸易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从而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农产品贸易学课程教学体系,以期为培养农学基础扎实、农业政策清晰、国际贸易与实务素质高、农业创新能力强的农产品贸易卓越人才提供保障。

1 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和更新

农产品贸易学课程内容广泛、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既要突出其基础理论性,又要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前,农产品贸易学选用教材是蔡贤恩主编的《农产品贸易学》(2005年),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同时,也给学生推荐了温思美主编的《农产品国际贸易》(2011年)、庄佩芬主编的《农产品国际贸易》(2011年)和田运银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精讲》(2012年),这些书籍主要讲述的是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政策、效应和贸易争端等,偏重于贸易学和经济学,对于农学专业背景的学生有一定难度,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针对农学专业(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的培养目标,结合农产品贸易学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现有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贸易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筛选、设计和优化。此课程总学时数为4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2学时,课程实践10学时(图1)。

针对课程课时少、内容繁多等问题,将农产品贸易学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相对稳定的知识和理论确定为主体内容,每章的时间分配有所倾斜,如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和第七章是教学主体,应设置更多学时。第四章和第八章是更新较快的内容,可以适当安排较少的课时。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案例、视频、道具等要求教师必须与当前的国际形势、信息技术发展、国家政策、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和先进性。

图1 农产品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Fig.1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2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实践

笔者在课堂上大力提倡“学生参与”,变“填鸭式”教学为“主动性”“参与性”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广泛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结合理论与现实的教学方法[4]。对于该课程而言,可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章节很多。选择好的案例,案例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是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5]。例如,第四章“农产品信息”中分析“如何改善我国农产品信息市场?”,笔者运用2个案例“农产品信息滞后与过度供给—以土豆滞销为例”[6]和“整合信息资源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以蔬菜为例”[7],清晰地引导学生从“研究背景、存在的问题、怎么建设?”引出“我国农产品信息市场现状”和“如何改善其现状?”,让学生感同身受,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在讲述“农产品市场国际竞争力”概念及其运用时,笔者运用“我国水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研究”[8]这一案例,将其评判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及其计算公式一一呈现,让学生根据评判指标分析其结果,综合不同的评判指标得出文章结论以及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或国际贸易现状应该怎么做。学生在案例中掌握“农产品市场国际竞争力”的评判指标,也分析和了解我国水果的国际贸易形势以及如何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问题引导和情境设置问题和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基本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要以建立问题情境为背景,提问目的明确。此外,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连贯性和系统性[9]。

第三章“农产品价格”,导课时笔者询问学生是否去过菜市场或超市,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接着问“猪肉的价格、蔬菜的价格、米或面的价格如何?”,激起了大家的兴趣,然后提出本章要学习的几个问题:“①农产品价格怎么形成?②农产品收购价、批发价和零售价等是怎么回事?③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是什么?④农产品如何定价?⑤什么策略能使农产品价格趋于稳定?”,然后正式进入教学。第六章“农产品国际市场”,笔者设置以下情境:“吃货们”可以尝到瑞士的巧克力,喝到美国的可口可乐,吃到澳大利亚的牛排,泰国的榴莲和龙眼,大快朵颐肯德基和麦当劳的炸鸡块等,甚至延伸到“除农产品之外的产品”,如早上起床倒上一杯产自新西兰的牛奶,穿上新疆生产的棉花为原料而在美国制造的耐克衣服,坐着用来自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生产的部件组装的公交车去上学。学生对这些情境是十分熟悉的。这时候教师提问“你可以享受世界各地商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归纳,进入此章的学习。

2.3角色互换,寓学于教为了更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当给学生机会“寓学于教”,让学生当“教师”,教师当“学生”,角色互换[10]。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纲(易懂,在互联网、图书上容易找到资料)给学生,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围绕不同教学内容,查找相关资料,自学备课,共同制作PPT,挑选代表给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讲授。随后教师对学生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及补充。通过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第八章“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教学内容包括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农产品概念、转基因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和评价、转基因农产品的评价与管理、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的法规。这些内容涉及到学生已经学过的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知识,而转基因食品的新闻和相关资料学生很容易找到,大家也十分感兴趣。笔者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围绕上述内容开展,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此章的教学。

2.4开展主题研讨式教学主题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11]。例如,在分析频繁发生的“菜(谷)贱伤农”这一主题时,教师先播放一系列新闻、视频和照片,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情况,激起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纷纷发言,得出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然后,具体分析“供需理论、均衡价格等”以及“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不对称”等,找到“菜(谷)贱伤农”背后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什么策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更多实际的生产活动,激活学生思考和提高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套期保值”主题的讲解时,笔者先抛出几种进行农产品贸易时现货商可能遇到的情形:“①农场主:收获季节产量丰收、价格下降、利润降低;②贸易商:签订购货合同,进口大豆到岸后现货价格下降,进口商出现亏损;③油脂厂:货源紧缺,价格上涨,压榨成本增高,利润下降或亏损;如何防范这些风险”,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同受感,引出“套期保值”这一主题,针对上述情形,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考和反馈从概念、经济原理、运用对象、具体操作到利弊学习“套期保值”。

3 考核评定

多元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素质[10]。因此,在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要将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因素考虑进去,使各种新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合理体现,也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持续进行。农产品贸易学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课程实习、课堂展示、课后作业和其他(出勤、回答问题等)按3∶3∶2∶1∶1的比例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突出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考察和评价,使学生真正重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彻底改变过去过分重视期末突击、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课程考核成绩的组成中,笔者引入了“课堂展示”环节和设置了开放式课后作业。

3.1课堂展示在上第一次课时,笔者提出“课堂展示”,即每次课开始前6~10 min,让学生自由组队,主题与“农产品贸易”相关,展示的形式多样化(播报新闻、演讲、小品、照片展示和串烧等)。学生以组为单位,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采用上述形式展示该组的内容。在展示过程中,学委为其拍照和录像。展示结束后,由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课后成员再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和修改,将研究报告交给教师保存。期末汇总时,同学们选出最喜欢的作品,并适当给予奖励。这种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主动关注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与农业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研究、概括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这一教学形式也受到学生的喜爱,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教师在其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教学素材,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3.2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学生必须完成4次以上的课后作业或测验。笔者设计了开放式的课后作业或测验,不仅紧扣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查阅各类资料,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对贸易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学习完第五章“农产品期货”后,布置的作业是“套期保值的哪几种类型,各自的利弊是什么?假如你是农场主或农产品贸易商,如何利用套期保值来实现农产品贸易的规避风险?假如你是一个县级或乡镇负责农业生产的领导,如何运用期货市场来服务‘三农’?”。这类课后作业或测验的布置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加深了其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提高了学生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实践教学环节

广州地区发达的社会经济和繁荣的国际贸易活动为学生感知和体验农产品贸易的实践提供了机会。但这些机会和资源如何运用,如何与理论知识以及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是教师需要把握的。笔者根据学生的需求,优化实习内容,设计体现农学特色的农产品贸易能力训练。笔者将农产品贸易学课程实习分为两大部分:主题实践(占80%)和基地参观(占20%)。具体流程见图2。

在执行主题实践时,教师需要进行实地踏勘,并与市场的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制定出具体的主题实践计划;设置了3类:①试验调查类。学校周边市场(2个超市和2个传统菜市场)某几种蔬菜的产地来源、价格、销售情况、品质(颜色、大小、新鲜程度等)和质量安全(杂质、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②市场信息调查类。低价值农产品市场(海印江南粮油食品批发市场)和高价值农产品市场(广州芳村花鸟鱼虫大世界)的规模、国际贸易、农产品的种类、品牌、产地、包装、价格、广告宣传和网络平台等。③产品策划和营销类。以校园品牌的农产品为主题,调查、资料整理归纳等,并运用所学农产品贸易学知识(农产品品牌、农产品信息市场、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进出口等)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相关策划。开展实习时,根据各组的实习安排,教师需跟踪其进行第一次调研,引导学生认识、观察和描述贸易现象等,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实习笔记和撰写实习报告等,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实习内容,并使其执行。随后的几次调研,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进行调研。汇报和成绩评定时,可进行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通过主题实践,笔者清晰了解到学生希望能够将实习成果和收获充分展示出来,而不是仅通过纸版的“实习报告”机械地展现。

在执行基地参观时,教师根据农学特色的农贸人才培养要求选择基地,以“休闲农业或有机农场”为主要选择。教师进行实地勘察,并与实习基地负责人员商议有关事宜,并根据实习内容和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实习性质、实习地点、时间安排、实习内容及要求、考核办法、实习期间应遵守的记录、经费预算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和咨询,如农场的发展历程与规模,设备,产品类别、品质、品牌、认证,产品生产和经营状况,客流量,电商等,引导学生认识、观察、做好笔记和收集照片、视频等资料。野外参观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归纳和总结、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

图2 农产品贸易学课程实习的具体流程Fig.2 The concrete practice process of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cuts

5 结语

重新构建和改革的农产品贸易学课程在2011、2012、2013和2014级农学专业农贸方向总共187名学生中进行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显著改善。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4次教学排名中,笔者均排在学院前25%,分别为第7名(共54人)、第12名(共54人)、第5名(共73人)和第5名(共68人)。这些良好的评教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农产品贸易学课程教学的肯定。随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农贸方向学生表示此课程的学习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的兴趣,认为从事农业生产和贸易是比较有前景的工作,毕业后会选择从事农业工作,这证明此次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构建的农产品贸易学教学体系是一套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能够培养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今后将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此课程的教学中,为进一步培养农学基础扎实、农业政策清晰、国际贸易与实务素质高、农业创新能力强的农产品贸易卓越人才提供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