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孟召博 张延飞
摘要 加强优质生态农产品的供给,是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当前市场上流动的农产品普遍存在面源污染严重、产品供给同质化、产品质量较低;而遵循生态系统系统规律,生产的高质量农产品,却面临这缺少品牌認证、供给成本较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不足等问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阐述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路径,剖析其生态“有价”的合理性,探索更有利于其有效供给的路径。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生态农产品;供给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0-0244-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65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eco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an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eriou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homogeneous supply of products and low quality of products in the market. However, following the law of ecosystem system,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brand certification, high supply cost and insufficient willingness of consumers to buy, which lead to “bad currency expels good currency” phenomenon.B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duction path of ecoagricultural products, analyses the rationality of its ecological “valuable” and explores the path more conducive to its effective supply.
Key words Supplyside reform;Eco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 path
习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应该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划,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维护。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正逐渐从“求温饱”转变为“求环保”,由“求生存”转变为“求生态”。可现实中优质生态农产品的供给与公众需求差距明显,高质量生态农产品供给明显不足,而低质量产品供给过剩,这种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偏差逐渐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短板”。江西省作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份,需要紧紧围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目标,努力提供更多的地域性生态农产品,探索生态“有价”的供给路径,着力促进生态农产品价值的合理实现。
1 文献综述
廖福霖[1]介绍了生态产品的概念,从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市场交易体系构建、产业化经营4个方面分析生态产品实现的路径,提出了要建立生态资源产权、生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市场以及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姜亦华[2]总结了无锡市通过供给侧改革,强化智慧环保、利用市场推动、开展全民治理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供给的经验;周宏春[3]把生态产品分为市场配置和非市场配置的,非市场配置的通过公共财政来支持;沈茂英等[4]梳理了生态产品的概念、类型特征与价值构成,提出了依托农户提供的生态产品,作为生态资本,进行价值实现的生态扶贫构想。于浩等[5]认为应该通过征税来承担生态产品供给的成本,通过最严格的制度,促进生态产品的最有效供给。杨军[6]指出农业供给侧改革,其实质就是用改革调结构,用结构促供给,最终实现满足数量、质量、结构、资源生态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供给模式。柯伟等[7]认为产品质量标准缺失、难以量化严重影响了生态产品供给的质量,究其原因是生态自然供给与人为供给难分,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生态农产品投入的资本化和投入的量化。王家显[8]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符合资源环境的生态农产品供给。张孝宇等[9]基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数消费者有意愿购买低碳认证的农产品,但仅愿意多支付6%的费用,而且消费者的性别、教育程度、绿色商品认可度、购买农产品地点等因素都会影响生态农产品的供给。
生态农产品是以遵循或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实施适度开发原则,依据生态食物循环链规律,生产的无污染、纯绿色、高质量的农产品[10]。由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很多产品周期比较长,成本高于普通农产品,而消费者对其认知水平不同,辨识能力有限,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补齐农产品质量的“短板”,探索生态农产品生产供给的新路径[11-12]。
2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流转成本不断上升
根据调研发现,农业生产成本偏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省内经营格局的细碎化以及小规模化,导致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2018年农业科技進步贡献率仅为58.8%,远低于沿海省份;另一方面,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江西省耕地已有39.7%被流转,流转成本明显上升,如城郊和小城镇开发区域、旅游地区,土地流转用于非农经营,流转价格大多超过了15 000元/hm2。而且近年来“毁约”“退租”“非粮化”等现象出现苗头,上述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供给侧改革的难度和压力。
2.2 面源污染不容小视
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情况不容小视,主要由于农田施肥、农药、工业废气、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的未处理排放,直接导致土地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化肥的使用量居高不下,农药利用率持续走低,比如2017年九江的“镉大米”事件。土壤安全是农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农业污染逐渐成为“三农”发展的“短板”,资源要素价格和环境代价过低,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耗费没有纳入到成本中,导致农业的部分产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的。
2.3 农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结构“短板”凸显
江西省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偏差比较严重,产品结构单一,中低端农产品产量过剩,经常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而特色农产品、生态农产品产量明显不够,供给不足。比如水稻、柑橘、常规水产等农产品供应居高不下,2017年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94%;柑橘类水果产量占水果产量的89%;常规水产总量占水产品产量60%。当前中低端产品不但利润比较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其供给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体验的生态农产品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生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解决供给质量与消费者需求的错位问题。
2.4 产品附加值少、缺少品牌效益
江西省农产品大多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延伸不够,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2018年江西省农产品加工率仅为60.9%,远低于全国66%的平均水平;江西现在拥有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广昌白莲、鄱阳湖水产等知名品牌农产品,但是整体来看“散、小、弱”的局面仍然存在,品牌与产量不协同,即有品牌的产品,产量跟不上;有产量的又缺少品牌拓展能力。
2.5 市场需求不足、生态意识薄弱
省内局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客观现象,生态农产品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支持,成本要高于普通农产品;而省内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规模较小,其产品的需求弹性要高于普通农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个人偏好的影响(图1)。
图1中,S1和D1分别为生态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S2和D2分别为普通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N点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均衡点,而M点为普通农产品的市场均衡点,可见生态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均高于普通农产品,因为生态农产品的供给成本较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供给不足,而其需求又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者偏好息息相关。
3 基于供给侧视角下的生态农产品供给路径研究
生态经济是均衡环境和经济的协调,生态农产品的供需也要基于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其价值的顺利转化,“两只手”各司其职,践行“两山”理论。
3.1 构建生态农产品市场机制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政府立足于增加供给的角度,制定相关的政策,提高供给,刺激需求。首先,加大技术支持,提高劳动生产率,2017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6%,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世界平均值的76%,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5%,美国和法国的2%。其次,建立生态农产品鉴定标准,给予符合生态条件的农产品贴牌确认,严格打击假冒生态产品,确保其鉴定标准的权威性,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解决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后,构建生态农产品市场机制,创新政府和社会合作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产品交易市场,鼓励社会民众参与到生态农产品的全过程[13]。
3.2 树立生态观念,增加生态农产品供需弹性
树立生态大农业思维模式,转变依赖破坏性环境换取农业产品的发展方式,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民发挥特有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秉承“生态·有机”的理念,遵循生态食物链的模式进行生产活动,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态种植、养殖水平。从生产的角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技术支撑;从需求的角度,农产品中加入土壤、种植环境、产品含量、生产周期等生态优势,农产品有了独特的“生态”性,才不容易被替代,也才能获得较高的附加值[14-17]。
3.3 加强城乡融合,推动资源要素流动
生态农产品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政策、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支持,我国农村扔处于“失血”“贫血”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资源合理流动渠道未完全打通,应该建立城乡二元制度体系,通过人才政策引导、土地流转、农业社会服务、入股分红、职业农民培育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带动资源的合理流动,让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向农村流动,让农村得到更多的支持,得到反哺,逐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
3.4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聚焦消费者需求市场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强对生态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尤其是着重强调对生态农产品利己属性的宣传,传播生态消费理念,提高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加强对生态农产品的认同感,进而增加支付意愿和购买水平。利用线上线下多平台进行信息宣传,线下利用大小超市、菜市场作为生态产品的推广渠道,线上利用微信、淘宝、京东、在线直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品宣传活动,信息能真实有效地传达到消费者,引导其参与进来,提高购买意愿。
参考文献
[1] 廖福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J].绿色中国,2017(13):50-53.
[2] 姜亦华.生态产品与环保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乡村科技,2017(2):88-89.
[3]周宏春.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J].绿色中国,2017(15):58-59.
[4] 沈茂英,许金华.生态产品概念、内涵与生态扶贫理论探究[J].四川林勘设计,2017(1):1-8.
[5] 于浩,郑晶.微观经济视角下生态产品最优供给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5):3-7.
[6] 杨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思路与任务[J].农学学报,2017,7(2):96-100.
[7] 柯伟,张劲松.质量量化:生态供给侧的结构性困境与改革[J].学习论坛,2017(5):47-52.
[8] 王家显.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问题与对策[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1):15-18.
[9] 张孝宇,马莹,马佳,等.大都市居民对低碳农产品的认知情况与支付意愿研究:基于上海市低碳蔬菜的实证[J].上海农业学报,2019,35(3):116-122.
[10] 孙爱真,周紫林,李敏.生态产品供求的总体框架[J].保山学院学报,2015(3):86-90.
[11] 孙志.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与机制构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78-84.
[12] 陈辞.生态产品的供给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J].生態经济,2014,30(8):76-79.
[13] 左海霞,李万明.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122-125.
[14] 程宝良,高丽.论生态价值的实质[J].生态经济,2006(4):32-34,43.
[15] 胡安水.生态价值的含义及其分类[J].东岳论丛,2006,27(2):171-174.
[16] 卢彪.生态学视域中的生态价值及其实践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3(9):20-23.
[17] 钱俊生,彭定友.生态价值观的哲学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10):13-15,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