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下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及改革研究

时间:2024-05-22

安小鹏 侯金星 宋宇轩

摘要 动物生产学是动物医学、草业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涉及猪、牛、羊、鸡等畜禽品种的繁育、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畜牧场设计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的高级畜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还存在知识体系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基于此,以动物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切入点,分析了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下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路径,以期为今后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动物生产学;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0-02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70

Abstract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that must be learned and mastered by students majoring in animal medicine, grassland science and other related majors. It covers the breeding, nutrition and feed, feeding management, livestock farm design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of pig, cattle, sheep, chicken and other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rain senior animal husbandr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skill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such as the aging of knowledge system, the singleness of teaching means, the insufficiency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weakness of teachers,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perfected urgentl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took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path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Key words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Teaching model;Innovation strategy

  

新時代下,畜牧业亟需既有创新思维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动物生产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畜牧人才的巨大需求。动物生产学是动物医学、草业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涉及猪、牛、羊、鸡等畜禽品种的繁育、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畜牧场设计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的高级畜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还存在知识体系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基于此,笔者以动物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切入点,分析了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下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路径,以期为今后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动物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动物生产学是面向动物医学、草业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其突出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有关畜牧业生产方面的前沿理论和信息,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全面掌握牛、羊、猪、鸡等畜禽的生产要点及生产环节[1],在具备基本的动物生产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2]。

2 目前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体系老化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动物生产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但动物生产学课程内容多年未更新,没有及时吸纳一些最新的农业科技理论及成果,特别是对地方优良蓄种及西方先进技术的推广和介绍不足,知识体系严重老化[3]。现行《动物生产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知识与最新养殖模式出现脱节,部分教材内容甚至有悖动物生产实际,并且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也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既缺乏足够的新颖性,也不具备实际的生产指导作用[4]。例如,一些教材中仍然采用巴布科克氏法测定乳脂肪含量,但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已很少使用,这就导致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学习,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零距离”上岗要求。

2.2 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都是围绕教室和实验室来进行,且无论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存在较多问题。在理论教学方面,基本上是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亲密互动,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5],教学方面则大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缺少探究与思考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某种程度上看,“准备—讲解—演示—验证—写报告”已成为多数学校实验课的固定模式,且前期准备活动多由教师一力承担,学生鲜少参与,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模糊记得实验过程,而对实验的前因后果还一知半解。此外,动物生产学实验涉及畜禽生产的各个环节,许多实验需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对于这类实验多数情况下都是选取某一时间段进行集中授课,导致大量实习内容被省略。以鸡的胚胎发育这一实验为例,由于孵化周期长达21 d,教师一般不让学生参与孵化的全程操作,这样即使学生发现了异常的胎蛋,也不知道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2.3 实践教学不足

受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所限,加上教师本身实践经验不足,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参与实践实习锻炼的机会有限[6-7]。动物生产学实践不仅需要精液品质检定仪、乳脂率测定仪等基本仪器设备,也需要使用一些价格较昂贵的设备,包括超声波背膘测定仪、胴体瘦肉率测定仪、蛋白高度测定仪、蛋壳厚度测定仪、光电反射式色度仪、肌肉嫩度测定仪等,而上述仪器设备只有少数学校能够配备齐全。此外,校内外实习基地不足也是影响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原因。动物生产学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需要学生亲自到生产一线参与学习和锻炼,但由于畜禽要注意疾病传播问题,再加上畜禽易受到人群惊扰而产生应激反应,会对养殖安全及养殖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多数企业对学生实习较为抵触,即使是一些校企合作企业也严格限制学生出入,很多生产环节都不允许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者限定操作次数,如果操作失误也没有机会重来,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学校如果选择自建实习基地,则会遇到场地、资金、污物处理、疾病防控等一系列难题,这些都使得学校实践教学的开展面临较大困难,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8]。

2.4 师资力量薄弱

动物生产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社会服务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而部分学校没有充分结合该学科的特点来制定人才招聘计划,盲目引进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使得学校科研能力强而教学能力不足,尤其是实践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不能得心应手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习实践活动。部分学校由于过度追求科研业绩,集中力量大搞学术研究,导致教学与科研出现失衡,甚至形成教学断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3 新时代下动物生产学教学模式创新及改革路径

3.1 优化教学内容

3.1.1 突出重点,把握目标。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统编教材,也可以采用教材与多种教辅参考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具体内容安排上,要把握核心重点,着重讲解重要畜禽(如猪、牛、羊等)的关键饲养技术,同时以各畜种为主线,重点介绍饲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9-10]。例如,在猪的饲养管理方面,应当以种母猪为切入点,全面讲解母猪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及要点,此后在讲解公猪的饲养管理技巧时,对于与母猪饲养管理相同的部分则可以简要带过,对于不同的部分给予重点分析和讲解,这样既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3.1.2 强调实践,综合提升。对于现有的一些验证性实验项目,可进行适当删减或改造,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所占比重。例如,可以新增“蛋品测定比较实验”,利用学校新购置的蛋品测定仪对多个不同的鸡蛋品种进行测定,并与以往的实验测定方法进行对比,最后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处理测定数据,从而将蛋品质测定由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改造为综合性与创新性的实验。

3.1.3 及时更新,讲求时效。随着畜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与动物生产学课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为了体现知识在课程教学中的前沿性与先进性,需要学校和教师时刻关注动物生产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及时将畜禽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教学体系中,开发能反映学科前沿且具有本校特色的动物生产学教材[11]。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过程中,要围绕“更新内容,提高水平”这一总体目标,着重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材经典内容进行进一步凝练,重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二是融入最新的动物科学技术,并将其与经典内容有机结合、渗透在一起;三是注意体现各工艺、方法、技术之间的交叉与联系。

3.2 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应摆脱对“粉笔、黑板、教材”的过度依赖,积极引进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互动性与能动性,通过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对话、观摩,形成教学相长、共同提升的课堂局面。以互动教学法为例,要求教师立足教学计划大纲,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紧扣教学重点、激趣性强且富含新意的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答案,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与提问,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点,学生也应当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组织安排,并结合教学计划要求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12]。例如,在讲授养猪学课程前,可先向学生介紹国内养猪业的发展现状,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养猪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在讲解养猪关键技术前,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当前最新的养猪技术有哪些、目前阻碍养猪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课下实践调查的方式找出问题答案,并在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在体现知识应用性的同时,有效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学习能力。

其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包括多媒体组合教学与网络精品课程教学2个方面[13]。前者要求教师定期到养殖基地进行参观与取材,对畜禽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拍照,并将重点环节拍摄成小短片,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的环节,应进行重点拍照和录像,然后从所得照片、短片中筛选代表性强、教学展示效果好的部分组合到多媒体课件中,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或设置一些关联性的问题,供课堂教学使用。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加上内容取材自生产一线,这种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是对课上教学的有效延伸,要求教师广泛搜集素材,录制微课视频并上传至网络中,对于课上掌握不全面的地方,学生可在课下时间通过网络观看微课视频,也可以通过动物生产学专题论坛或留言栏目进行疑难问题的讨论与提问,这样教师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渠道来为学生解疑答惑,实现教学空间的有效扩展[14]。

3.3 扩建实习基地

在校内实验室建设上,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时引进当前技术岗位中常见的一些仪器和设备,确保学生掌握的实验技能与企业需求相符。在校外实习基地扩展上,为了解决企业普遍抵触实习生的问题,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实习生管理,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技术、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还可以采取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的方式,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校企双方的资金负担,另一反面也避免了学校自建实习基地所遇到的污物管理、疫病防控等问题。学校在安排学生去基地实习锻炼的同时,也可以在基地合适的地方安装摄像头,并接入校园网络,实时播放生产现场画面。学生通过远程观测基地生产情况,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生产实况,动态更新和调整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研究解决生产问题、改进技术路线,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基地生产实践中,实现校企双赢。

3.4 丰富实践途径

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实践不必拘泥于现有的实验室项目或实习实训项目,也可以扩展其他形式的实践内容[15]。例如,学校可以制定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内容且获得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各类面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科研培训计划以及校内外与动物生产学相关的协会或社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下乡实践,在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活动中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投身畜牧事业的决心。

3.5 打造双师队伍

一方面,学校要配置合理的教师梯队,在教师人才的引进过程中兼顾教学与科研需求,让不同年龄、职称、学历的教师合理分工,有序开展科研、理论教学及实践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尤其是高学历、善科研但实践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到畜牧企业、养殖基地等生产一线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与较高施教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与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人才,为教学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16]。

3.6 改革考评方式

动物生产学课程考评宜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减少机械记忆得分,提高实践成绩所占比重,建议各部分成绩的构成比重如下:笔试50%,实验20%,论文10%,实习20%。其中,理论测试由学校在期末组织统一进行;实验课则根据操作性与设计性实验的不同,采用实验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既考察学生的實际操作技能,又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与口述能力,最后由教师综合打分;实习成绩可以采取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实训教师共同打分的方式。总而言之,考评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4 结语

总而言之,动物生产学课程改革是培养综合创新型畜牧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安小鹏,侯金星,宋宇轩,等.畜牧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家畜生态学报,2016,37(12):90-93.

[2] 时晓丽,向小娥,汪薇,等.动物生产学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58-159.

[3] 许腾.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5):91-93.

[4] 李改英,廉红霞,乔瑞敏,等.《动物生产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家畜生态学报, 2016,37(8):91-93.

[5] 曾勇庆.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动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0(10):64-65.

[6] 李淑红,王京仁,成钢,等.《动物生产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7,38(10):94-96.

[7] 金锡九,张敏.畜牧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144-145.

[8] 李淑红,王京仁,成钢,等.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6):63-65.

[9] 魏曼琳,孙德成,武迎红.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2):217-218.

[10] 庞卫军,孙世铎,杨公社.《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13,32(2):73-74,77.

[11] 李永洙.动物生产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3):135-138.

[12] 马巍,王春强.双向式教学在畜牧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9):115.

[13] 李亚奎,张鹤亮,张兆琴,等.《猪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1):71-73.

[14] 李美玉,宋春阳,王述柏,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动物生产学”课程为例[J].教书育人,2013(21):74-75.

[15] 孙宝丽,谢青梅,付晓兰,等.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6):91-93.

[16] 李永洙,孙培明.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224-2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