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刘争 奚照寿
摘要 培育“两懂一爱”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的保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程,了解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侧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改革、加快资源库建设、构建新型培育体系、营建优良的政策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侧;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0-027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75
Abstract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ed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with “two understandings and one love” is the guarante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and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introduced.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supply side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were analyz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to promote curriculum reform,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pool, to build a newtype cultivation system, and to build a good policy environment.
Key words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Cultivating the supply side;Cultivation system
江苏是一个经济和农业大省,***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期间就充分肯定了江苏农业。但是江苏作为农业大省要成为农业强省和农业现代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1]。而实现江苏农业的现代化在于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就要多在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上下功夫[2]。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于高校和地方的合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江苏13所涉农高职院校之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一直紧跟地方经济发展精细对接行业需求,屡次被江苏农业农村厅表彰,该校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缩影[3]。鉴于此,笔者通过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程,了解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侧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改革、加快资源库建设、构建新型培育体系、营建优良的政策环境等建议。
1 学校情况
1.1 学校概况
1.1.1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306.67 hm2,校舍建筑面积57万m2,形成了以凤凰路校区为主体、以畜牧科技园和中药科技园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办学格局;拥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室200多个,建有多个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109.24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
1.1.2 办学状况。学校设有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物药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围绕农牧产业链设置42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品牌(骨干)特色专业11个、省重点專业群建设点4个;现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4 000多人,继续教育在校生4 000多人。
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状况 学校专门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一是实施双百工程从全省农业教育(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科研和技术推广等部门遴选100名相关领域理论功底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吸纳100名地方农技人员、农民创业典型、优秀家庭农场主和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共同组建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
二是优化办学条件,改善继续教育办学环境,在现有基础上,努力建成能够实现现场录制,满足移动学习和在线培训的现代化办学条件的培训专用教室1~2个,完成中药科技园100人培训规模条件的建设工程,增加培训学员活动室的建设项目。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体系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省、市级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培训的虚拟网络教学环境,研发此类项目基于智能终端的在线课堂、互动课堂、认证考试、跟踪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4],“十三五”期间,实现年平均到校培训4万人次,尝试开展在线培训项目,保证培训人员数量提升的同时,努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培育品牌。
四是建设培育基地,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参观学习培育基地两大基地建设,采用与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每年按照学员培训工种、创业项目、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等在江苏省内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个基地,优先与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和学院紧密型合作企业共建。
五是提升培训质量,稳步招生规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高端技术人才储备。到“十三五”末期,新增2~3个本、专科涉农专业,在盐城和宿迁两地增建2个校外教学点,保持成教学生规模稳定在4 000人左右。
六是加强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依托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国家级宠物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等资源,围绕畜牧兽医、宠物医学2个专业,开发多样化的模块式课程资源库,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建成具有特色的、系列化的培训教材资源库。
1.3 具体措施
1.3.1 服务乡村振兴,打造中高职衔接教育品牌。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中高职衔接为抓手围绕地方行业发展与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农民为中心,以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学历双提升教育。在全国首创中高职衔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模式,与地方农广校共育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8年已经与盐城东台、苏州昆山农业农村局签订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培育150名新型职业农民,又与兴化市、盱眙市、滨海市等地达成合作意向,拓宽培育范围的同时,对函授专业课程设计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积极落实“学分互认,经费统筹,弹性学制,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并组织教师编写授课教材,多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3.2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与农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强化与地方农广校和农业企业战略合作,搭建农业行业继续教育平台,共同制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规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标准。同时,合作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共建继续教育实践实训地,探索产学结合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5]。
1.3.3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学校以满足农业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为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优势,以提升从业人员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和科技文化素养为重点,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化”,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依托,在调研分析行业所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岗位知识、工作技能、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基础上,将知识点整理归纳,形成课程知识体系[6]。
1.4 取得成效
1.4.1 总体规模及培训模式。2018年共计开展来校培训84期,到校培训人数9 125,培训总人次达4万人,培训到账经费1 090万元。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校建立“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依托学校教学、师资和产学研基地等优质资源,全面开展继续教育现状调研和培训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类型、层次、岗位的培训学员发展实际,开发培训指南,研制培训课程,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构建科学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大力开发合作培训、创业培训、国际培训、社区教育等新型培训模式,积极拓宽培训项目,并将培训合作向苏中其他区域延伸。
1.4.2 培训主体。学校主要承接教育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区域农广校的各类培训,培训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包含基层农技技术人才、现代生产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负责人、青年家庭农场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农产品电子商务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家畜繁殖員等;2018年还组织在校涉农大学毕业生2 600 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培育“两懂一爱”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1.4.3 学生学习效果。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2018年学校共培训学员9 000余人,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这些学员回到地方大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如党的十八大代表唐慧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动物疫病防治技能大赛冠军侯斌等。学校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培育出了数以万计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基层农技骨干,学员们思想解放了,技术提升了,信心坚定了,成为了振兴乡村的先行者和带领百姓致富的领头羊[8],如家庭农场+合作社+电商模式的践行者唐玮,返乡创业当岛主、农村沃土绽芳华的夏吉萍,勇做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夏思成等。显著的办学成效受到了社会的一直认可和广泛赞誉。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社会服务贡献50强”榜首,继续教育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5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先进集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农业网、《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江苏农村经济》《农家致富报》等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报道近300次,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2 质量保证
2.1 制度建设 自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来,学校就制定并实施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社会培训实施办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技能鉴定站管理办法》等制度章程,并随着国家和省政策的调整而重新修订相关制度,保障农民培育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2.2 资源建设
在成人教育资源建设中,学校从微课视频、重点专业建设、精品网络共享课程建设、课题申报、教学成果申报等方面加强成人学历教育专业资源建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积极融入到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加强成人教育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共建设了17个微课程学习项目,方便不同专业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解决了社会学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冲突,初步实现信息化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目前着力推动宠物养护与训导和园林园艺2个函授专科专业建设,申报省级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完成2个专业6门课程的精品共享课,积极提升专业资源建设力度[6];由于成绩突出,2018年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选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先进集体,并表彰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奚照寿为此项工作的先进个人,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考核中也连续4年被表彰为先进集体。
3 创新特色
3.1 实践特色与模式创新
为贯彻落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要求,学校首创“中高职衔接”模式,培养熟悉农业、热爱农村,具备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社会培训紧紧围绕江苏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依托学校教学、师资和产学研基地等优质资源,创新“三方互融,政校联动”培训机制,探索实施“三联动”“四个一”“五工程”等多种培训模式,并取得实效,获得学校级、省级各类课题多项,继续教育教学成果分别获得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全国职教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3.2 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果等情况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和现场教学点的建设,实施“双百工程”,从全省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等部门遴选100名相关领域理论功底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吸纳100名农民创业典型和地方行业专家,共同组建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9];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40余门,对优质课程实施全程录像,建设资源信息数据库,培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现代奶牛场挤奶技术》《抗菌兽药合理使用》《猪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4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件分别荣获2018年省农民培训优秀教学资源一等奖,无偿将材料提供给学员用于指导实践和生产;培训教师参与江苏農民培训系列教材编写,其中主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互联网+现代畜牧业》等教材10本,参编14本,为培训学员提供规范教程,提升培训质量,引领培训新发展。
4 问题挑战
4.1 面对的新挑战、新需求
(1)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也在发展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呈现出了“供给侧”结构问题,在数量上充足但内容上不足,供需呈现出不匹配的情况。
(2)江苏省内,甚至我国普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各地对培育内容和组织方式要求不一、需求不一。而目前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多以生产技术为主,内容多为成熟的种养技术,高层次、新科技的内容偏少,培训方式多以面授为主。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大力构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农民更加需要市场服务、互联网应用、加工营销等生产环节之后的经营或保障性服务培训,目前这方面的培育内容较为缺乏,无法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10]。
(3)培育手段多停留在线下阶段,线上培训资源不足。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农民手机上网接收信息、学习知识逐渐成为主流,农民通过互联网接受培训的理念和技术也已愈加成熟,而在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互联网资源落后于实际需求,通过网络进行培育的内容不够丰富,方式方法也不够多样[11]。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在培训上学员遴选与组织难,培训周期长,农学矛盾严重。培育经历与享受相关惠农政策也没有有机结合,无法提高农民参训的吸引力;在培训手段上线上培训开展较少,资源也较少无法满足培训的需要而现有课程体系与授课模式已渐渐不能满足农业行业技能提升和综合能力提升的要求。
(2)在学历教育上二级学院在成人学历教育管理,特别是专接本的管理中发挥了有效作用,但在管理过程中,继续教育秘书等人员的作用还没能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体单位的主体作用也未能施展,导致目前来校培训工作仍然依赖于继续教育学校开展,无法面对来校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工作难度和压力。
5 对策与建议
5.1 发展对策
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服务国家战略,立足江苏、服务西部,响应“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资源;服务高端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开发教学资源,加大线上课程资源库建设力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全时空、全地域教学。增加成人学历教育办学的灵活性,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继续加强学校优势专业建设,做到优势更明显;资源适当向社会需求旺盛专业倾斜,做好“供给侧”改革补齐短板。
5.2 政策建议
(1)对农业类专科学校校中岁数较大的函授学员(45周岁以上),计算机和英语的统考上应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其参加专科学习,提升农民素养。
(2)紧跟国家政策方针,立足“乡村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紧跟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工作,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从配套资金、学员招收、办学灵活性方面给予农业类学校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郭静,臧志军.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7(35):38-42.
[2] 吕云鹏,葛长城,徐宁,等.涉农专业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几点体会: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例[J].山东畜牧兽医,2017,38(1):57-58.
[3] 姜雪忠.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展望[C]//加快培育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经验交流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老教授协会,2015.
[4] 夏璟璟.农产品“互联网+”成时尚专业互联网平台呼之欲出[J].上海农村经济,2019(2):24-26.
[5] 韦永立.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1):296-300.
[6] 卢志同,高小军,刘少伟.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25-127.
[7] 蒋洪.新时代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的思考与探索: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12):190.
[8] 钱小莉,袁华根,费汉华,等.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的创新与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时代农机,2017(7):197-198,200.
[9] 何正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报告[R].2017.
[10] 顾媛.供需不匹配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需改进[J].中国食品,2018(3):122-123.
[11] 韦永立.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1):296-3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