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网师园“殿春簃”小院文人造园意境探析

时间:2024-05-22

陈 行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网师园“殿春簃”小院文人造园意境探析

陈 行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发展背景,针对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小院的造园意境进行研究,从匾额点题、浮窗见志、曲径通幽、理水藏源、会情书斋、网师寄意6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殿春簃”小院营造意境的方法,从而达到丰富和完善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的目的。

文人造园;意境;网师园;殿春簃

意境是我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创作者把主观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波动和理念联想[1]。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追求仕途而不得志的文人常抱隐世思想而退居田园、游山玩水,进而引发山水自然审美意识觉醒。文人雅士“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开始了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将人格精神寄于意境创设的山水诗画流行时代[2]。

当诗画不再充分满足隐士们寄托独善其身的精神需求的时候,由于任职期间的财富积累、乡间富豪的资助或邀请等原因,许多诗人画家都曾参与造园活动,因此,文人往往同时兼具诗人、画家、造园家的身份。“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的私家园林必然讲究诗情画意,注重意境的营造。因此,针对文人造园意境的研究是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成果的丰富与完善。苏州私家园林多为文人墨客所作,文人造园讲究诗情画意,喜好托物言志,注重营造意境。由于网师园“殿春簃”具有文人造园的代表性,且当今针对园林意境的具体分析研究较少,多为概括性的统述,因此笔者以网师园“殿春簃”小院为例,探究其造园意境,以期为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意境提供参考。

1 网师园简介

网师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属于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宋淳熙初年(1174 年),自称柳溪钓翁的史正志把他的花圃命名为“渔隐”,后宋宗元于旧址筑厅建堂,名其“网师小筑”,将自己比作渔夫,以“网师”自号。之后网师园虽然几经易主,但基本延续了一种放浪于江湖、隐逸世事之外的渔夫主题[3]。

网师园占地0.67 hm2,以园林为主体(占地约0.53 hm2),与近4.00 hm2的拙政园以及占地2.00 hm2的留园相比,面积很小[4],但其间园林艺术手法多样,园林基本要素兼具,被陈从周先生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图1)。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殿春簃”为原形建造了中国式庭院“明轩”,次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蓝本,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户,从而使中国园林闻名于世[5]。

图1 网师园平面Fig.1 The plan of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2 “殿春簃”景点造园意境分析

“簃”是指高大楼宇旁的小屋,“殿春”指春末。“一声啼鴂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宋,邵雍)——“殿春簃”的名称即由此诗而得[6],意指暮春时节芍药花开的美丽景色。

“殿春簃”小院的平面布局如图2所示。整个庭院占地约666.7 m2,但造园要素“五脏俱全”,其艺术魅力在于“小巧而精致”。“殿春簃”书斋按传统方式坐北朝南进行布置,屋后有天井,屋前连接由“登云石”引入的石质平台,南部为整个景点的主体院落。院落虽然占地面积小,但空间的虚实对比明显,植物、园建、山石、水体要素俱全。每个元素虽然数量不多,但造园者布局巧妙灵活,富有节奏和韵律,可谓“贵不在多而在于精”。

图2 “殿春簃”小院平面Fig.2 The plan of the Peony Study

2.1 匾额点题 《管子·心术》有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7]。 在古典园林中,匾额点题是常见的园林手法,也是文人雅士借以直抒胸臆的传统手段。匾额大多由古人的诗句、典故凝练而来,是园主人对所处环境中景致、情境、心境的概括性提炼,契合造园意图,能够抒发园主人的情怀,用以探求“画外”的隽永含义[8]。

“殿春簃”小院的入口上方题有“潭西渔隐”4字,“潭”指代网师园中部的彩霞池,“西”表明了“殿春簃”小院的方位,“渔隐”二字传达了网师园园主自诩“渔夫”,并意图在市井里建造园林式宅院以享受“诗情画意”的隐居生活的主旨,含蓄地暗示“殿春簃”小院是网师园意境表达的核心(图3)。

图3 “潭西渔隐”匾额Fig.3 Tanxi Yuyin plaque

“殿春簃”小院入口背面与“潭西渔隐”匾额正对的位置题有“真意”二字,传神地解释了虽然经历多次园主更替而造成的改建,但“潭西渔隐”仍然是网师园贯穿始终的宗旨,再次强调了“殿春簃”小院是网师园意境表达的核心(图4)。

图4 “真意”匾额Fig.4 Zhenyi plaque

2.2 浮窗见志 自洞门进入“殿春簃”小院之后,与连廊相连的粉墙之上开有4个形式各异的窗框。由靠近洞门自远离洞门的方向依序布置1个六边形和3个圆形的窗框,六边形窗框内饰为最简单的“冰裂纹”,象征着园主人朴素而简雅的隐居生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雅士虽然因仕途不得志而选择隐居,但却并非胸无大志。网师园主人在反映这个看似矛盾又能够被人理解的情节时,刻意于六边形窗框之后布置3个被逐渐抬高的圆形窗框,在形式上进行转换,以“圆”意“元”,通过3个连续的圆形窗框暗喻着对子孙后代能够“连中三元”的期许,也通过将窗框逐渐抬高的方式含蓄而委婉地表达着对子孙后代能够步步高升的期望(图5)。

图5 “殿春簃”入口连廊Fig.5 Entrance corridor of the Peony Study

2.3 曲径通幽 陈从周先生曾说“隔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9]”,园林布局讲究步移景异,曲径通幽。“殿春簃”小院入口旁有一可于其中穿行的叠石假山(图6)。叠石假山与粉墙门洞相接,通过门洞可直接进入叠石假山内部,沿着假山内部的通道行走,可到达“殿春簃”小院南部的“涵碧泉”。

图6 “殿春簃”入口旁的叠石假山Fig.6 Rockery at the entrance of the Peony Study

整个游览路径狭小而幽静,当游客从叠石假山穿出之后,映入眼帘的即是幽静素雅的景色,园主人通过空间开合关系的对比强化游客的感知,以求带给游客“别有洞天”的体验。由此可以看出造园人将曲径通幽的意境进行了精致巧妙的物象化,同时通过绵延的叠石假山通道将位于“殿春簃”小院南面粉墙的叠石相连,创造出绵延不断的山脉意向。用“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移天缩地”做法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经典意境。

2.4 理水藏源 山水画中对山水的处理极为微妙,而山水在园林中的建构亦不是毫无章法,二者同样讲究“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2]。

“涵碧泉”位于“殿春簃”小院南端,“涵”即取滋养和润之意,“碧”强调泉水的清澈明净,“泉”意指此处为水源。涵碧泉为理水藏源艺术手法的典型运用,通过与粉墙相衔接的太湖石遮挡住泉源口,让人无法直截了当地观察到水的源头,从而产生似乎泉水隔墙相通的联想,起到了“笔断意连”的作用,营造出“水有源而无尽”的意境效果(图7)。

图7 “涵碧泉”小景Fig.7 The view of Hanbiquan

2.5 会情书斋 彭一刚先生曾说: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10]。苏州私家园林中常用匾联的形式对所要表达的意境进行提炼与概括,含蓄委婉地将所要营造的意境进行传达,再通过游客对匾联的自行品味而将游客带入到自己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殿春簃”书斋前为院落,后为天井,是“殿春簃”小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院空间相对开敞明亮,造园要素运用完整,天井则主要通过置石和植物配置的方式表达宁静秀雅之感。园主人在书斋内读书不为追逐名利而仅为自得其乐,在享受素雅恬静的隐居生活的同时,也迷醉于字海书香之中。书斋中名家题写的匾联“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意指主人摒除功利之后,读书就像欣赏窗外四季景致的变化一样,充满乐趣[11]。“殿春簃”书斋在美景和人文的共同作用之下,显然已成为园主人摆脱尘世浮华的精神寄托。

2.6 网师寄意 “殿春簃”小院的院落铺装从细节上反映了“网师”二字的寓意。地面铺装呈交织的网状,用砾石和瓦片进行分割与填充,并在“涵碧泉”和“冷泉亭”附近的地面铺装上利用瓦片、瓷片制作出装饰鱼、虾的图案。与中部核心院落“彩霞池”里的观赏鱼虾形成呼应,一个是有生命的活体观赏鱼,一个是抽象的装饰鱼图案。虽然两种“鱼”一实一虚拥有着不同的外在形式,但却富含韵味,并为网师园增加了不少乐趣[12]。地面铺砖也以“鱼”这一点睛之笔在形式元素上与“网师”的“捕鱼”行为呼应,打造出富有情趣的渔夫主题(图8)。

图8 “涵碧泉”旁鱼虾铺装图案Fig.8 Fish paving pattern next to Hanbiquan

图9 “殿春簃”小院整体意境意向Fig.9 Overall artistic conception intention of the Peony Study

3 结语

正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殿春簃”小院通过艺术处理手法的应用、匾额及诗书的点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集中地体现了整个网师园所要表达的“放浪于江湖,隐逸世事之外”的渔夫主题。于本身面积狭小的网师园之中创造性地营造出“园中园”,并以之对整个网师园进行概括与总结,仿佛让人看到了潺潺流水自“涵碧泉”涌出,周围山脉绵延,绿树葱葱,园主人畅游其中尽享“渔夫”之乐的情景(图9),从而为后世造园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经典江南私家园林范本,也为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发展留下了珍贵的遗产[13]。

[1] 施韵.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造园的意境表达:以拙政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1(9):175-176.

[2] 吴朝霞.山水诗画和文人造园[J].艺术·生活,2007(2):53-54.

[3] 安琪.网师园历史进程中的空间表现[J].中外建筑,2014(7):61-63.

[4]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5] 薛立尧,张沛.江南私家园林布局与造景共性分析:以留园与网师园的比较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7):107-109.

[6] 贺评.游精品园林 品吴地文化:网师园艺术特色浅析[C]//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1998.

[7] 计成.古刻新韵:园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8] 杨可涵.山水有清音:从江南古典园林匾额看文人造园心境[J].中国美术,2015(6):112-114.

[9] 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0]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1] 张俊玲,姚琳.网师园的园林文化气息[J].山西建筑,2010,36(27):347-349.

[12] 董则奉,关文灵,李东徽,等.网师园中的“鱼”及其象征意义[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4):356-360.

[1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Analysis of Literati’s Poetic Gardening Conceptions with the Peony Study i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as a Case Study

CHEN Hang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ts theories, does a research on the poetic conception of the Peony Study i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from six aspects: inscriptions on the plaques, the windows, the tranquil and winding paths, the water-designing, sentiment sustenance study the study structures with whole Master-of-nets Garden.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expects to summarize the ways of creating the poetic world in the Peony Study so as to enrich and perfect the researches on theori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iterati garden; Poetic conceptio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Peony Study

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2015YC025)。

陈行(1991-),男,云南建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理论。

2016-10-14

TU 986

A

0517-6611(2016)31-0165-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