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淮安区气象为农服务现状与优化对策

时间:2024-05-22

郑 陶, 卢 波, 施仕国, 于 波, 纪以剑, 管晓惠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气象局,江苏淮安 223200)



淮安区气象为农服务现状与优化对策

郑 陶, 卢 波, 施仕国, 于 波, 纪以剑, 管晓惠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气象局,江苏淮安 223200)

摘要总结了淮安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取得的成效,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不断深化和加快发展淮安区气象为农服务提出积极对策。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防灾减灾;对策;淮安区

淮安市淮安区地处淮河下游,江淮平原和黄淮海平原交界处,京杭大运河横贯其南北,苏北灌溉总渠东西向穿境而过。淮安区处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较丰富。淮安区农业经济发展蓬勃,农副产品已形成蔬果、家禽、生猪、水产、林木5大主导产业,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定点种植基地、生猪生产百强县区,也是江苏省绿色食品园区[1]。气象与农业的高产高效、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民的增产增收都息息相关[2]。淮安区主要气象灾害有大风、冰雹、暴雨、寒潮、干旱、高温、连阴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如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笔者总结了淮安区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对策建议。

1淮安区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1.1取得的成效

1.1.1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淮安区党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气象事业发展,部署气象现代化和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2013年淮安区政府成立淮安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建设的实施意见》(淮政发〔2013〕174号)、《关于印发淮安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淮政办发〔2013〕99号)。2013年起,淮安区党委、区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年度完成率纳入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并出台《淮安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2014年淮安区政府成立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1.1.2坚持“融入式、合作式、共建式”工作机制。淮安区政府定期召开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各相关部门对照量化考核指标,加强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分工,突出重点,准确把握实施进程,确保全面完成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气象部门主动与农业委员会、应急办公室、报社、民政、交通、环保等9家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队伍、基础设施、调查、会商、产品制作和发布等方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合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和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1.1.3全面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1.1.3.1加快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按照中国气象局和省市局统一部署,开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工作。升级改造国家级气象观测场地,国家级观测站自动站实现“一主一备”。建成苏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林集湿地生态农业园5要素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升级白马湖农场区域自动监测站,实现全区25个乡镇、农业园区自动气象灾害监测站全覆盖,淮安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初步建成。加强有关气象平台、设备、网络、预警设施等的运维保障。

1.1.3.2研发针对性的服务产品。组织业务服务技术人员主动到苏嘴农业示范园区和和白马湖农场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现场调研(田间调查),及时了解特色气象服务需求和服务开展情况,加强特色气象服务产品研究和开发,不断丰富和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内涵以及质量和效益。研发并发布了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等防治措施,特色农业(塑料大棚)蔬菜、西瓜等10多种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开展了夏玉米高温防御技术研究和玉米免耕机播增密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针对性地开展夏玉米和瓜菜大棚设施农业等农业气象服务。

1.1.3.3开展直通式服务,做好重要农事气象保障工作。初步建成包括电话、传真、手机短信、广播电视、“96121”、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为农气象信息发布网络。开通“淮安区气象”微信公众号、“淮安区气象”官方微博,拓展气象服务新媒体渠道。气象农业服务信息可以快速高效地传达到村、社区“三大员”和信息员手中,有效解决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时指导农户生产,有效地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1.3.4加强与外部门沟通合作,更好地融入并服务地方发展。淮安区气象局作为区防汛指挥部、淮安区高考招生委员会、大气污染防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气象为农服务、淮安区粮食生产联耕联种工作领导小组等成员单位,在应对暴雨、寒潮、大风、冰雹、大雾以及台风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1.4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1.1.4.1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成白马湖上游引河、头溪河等中小河流的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及12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制定和完善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完成暴雨、高温、雷电等8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达标单位达到10个。

1.1.4.2强化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淮安区政府出台《淮安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与区电视台、报社合作,建立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绿色”通道。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淮安区三农气象服务”村务通信息化平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高效地传达到村、社区“三大员”和信息员手中,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覆盖面。

1.1.4.3加快形成“两个体系”建设长效机制。2013年淮安区编制委员会发文在全区25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增设“气象协理员”岗位,具体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各乡镇已明确1名乡镇领导分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行政村气象信息员100%全覆盖。成立了气象、农业等涉农部门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联盟,负责开展全区农业气象的决策咨询和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指导。

1.1.4.4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组织气象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现场发放防灾减灾资料、“明白卡”等科普宣传资料,提高农民的科学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了解他们对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对气象服务工作的评价和意见并加以改进提高。在苏嘴现代农业园和马逻2个示范点建成了气象科普宣传栏和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气象谚语路边导向牌,进一步弘扬气象文化,传播气象知识,科学防灾减灾。

1.1.5扎实推进中央“三农”服务专项。加强与农业等部门的合作,采取调研、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形式,开展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先后选定了苏嘴农业现代产业园和马逻村作为气象为农服务创建的示范点,开展夏玉米和瓜菜大棚设施农业等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同时积极争取申报了2014年中央财政“三农”专项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淮安区夏玉米生产气象保障服务。通过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的创建,逐渐积累了创建和为农服务的工作经验,以点带面向全区辐射、带动推广,在全区建立有效的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通过项目的实施,初步凝炼了“气象助力崛起江淮,服务贴心稳产增收”的服务理念,气象为农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服务内容和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接地气,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1.2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气象预警服务信息传播手段仍显落后,各乡镇建设气象电子预警设施以及财政经费保障不足,农村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建设离村级“100%”全覆盖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二是气象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有待提高,特别是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三是专家联盟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如何更好地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研发更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四是气象信息员、气象协理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有待加强,需要提高气象信息员应用气象信息开展服务的能力。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与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尽快落实农村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和气象数字预警大喇叭建设、气象灾害监测设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气象信息员等保障经费。按照量化考核指标要求督促各乡镇抓紧完成气象电子预警设施建设,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的建设和服务工作。继续做好苏嘴农业现代园、白马湖农场等示范点的建设和服务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2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综合利用各种分析资料,提高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提高短时、短期、中长期的气象预测能力,提高区域自动站、小气候站的气象数据在为农气象服务中的应用能力。继续做好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提高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快捷性。

加强专家联盟建设,完善会商制度,共同协作研究特色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和不同发育生长期、生产环节应对各类天气状况的措施。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方面的培训工作。加强“三农”服务产品开发,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深化气象服务的内容,开发系列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对农业气象服务的个性化需求。

2.3继续重视“三农”气象服务的信息宣传工作加大对气象服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和支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淮安市淮安区地方志办公室.淮安区年鉴(2014)[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19.

[2] 王舒琪.延津县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思考[J].河南科技,2014(11):215-216.

[3] 邓见英,曾海鹏,胡国强,等.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3):7924-7926.

作者简介郑陶(1988- ),女,江苏淮安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地面气象观测、气象为农服务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21

中图分类号S 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5-196-02

The Status Quo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in Huaian Area and the Related Reflections

ZHENG Tao, LU Bo, SHI Shi-guo et al

(Huaian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uaian City, Huaian, Jiangsu 223200)

AbstractThe achievements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was summarized in Huaian area.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weak links were researched.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deepen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in Huaian area.

Key words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agriculture; Disaster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Huaian Distric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