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教育移民的石漠化地区生态可持续恢复研究

时间:2024-05-22

陈燕丽

(广西区土壤肥料工作站,广西南宁 530007)



基于教育移民的石漠化地区生态可持续恢复研究

陈燕丽

(广西区土壤肥料工作站,广西南宁 530007)

摘要笔者分析了广西生态移民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现状,认为广西石漠化地区已经总体上实现了生态逆转,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民。同时也指出广西石漠化地区移民存在严重的回流现象,进而探讨了教育移民的重要意义。教育有助于提高移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助于培育未成年人,帮助他们今后走出石漠化地区,更有助于提高留守居民的技能,改变其生态意识,提高现有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教育移民,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强调应建立石漠化地区青少年教育基金、青少年中高等教育发展基金、青壮年就业培训基金,以及石漠化地区生态培训基金,通过教育补助提高石漠化地区人群的素质与技能,实现永久性移民。

关键词石漠化;移民;生态教育;效益;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石漠地区的人口数量超过了石漠化地区的土地承载力。相关研究表明,峰丛深洼地区人口容量为50人/km2,高山盆地为50~100人/km2,峰林平原地为100~200人/km2。要治理石漠化,就必须先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尤其对未成年人未来成长作用最大。生态教育指通过生态型的技术教育,使农民掌握高效的利用生态资源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教育补助有利于提高石漠化地区人群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保障他们在城市就业中做得下,留得住,能发展,实现永久性的移民。生态教育能提高石漠化留守群体的技能,提高对石漠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共同推动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笔者基于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移民与石漠化治理的现状与不足,探讨了教育移民对于石漠化地区生态可持续恢复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了促进教育移民,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研究区概况

广西的石漠化地区主要位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连片贫困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区域,主要是峰丛深洼地区。广西列入国家级重点扶贫的28个贫困县基本上都处于石漠化地区,人口1 009万,平均129人/km2,低于全区218人/km2,但远远超过了峰丛深洼地区的人口承载力,人口占广西的19%,土地面积占33%,耕地面积仅占20%,人均耕地面积与全区持平。由于石漠化地区的土地质量比较差,而且分散破碎,粮食单产低,平均仅为3 885 kg/hm2,仅相当于广西平均水平的56%,粮食供应量仅为全区平均的47%。仅粮食供应一项,石漠化地区就需要迁出将近一半的人口[1]。由于人口过多,超过了石漠化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导致过剩人口为了生存只能进一步破坏石漠化地区的植被,石漠化地区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其人口承载力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人口过多,过度索取石漠化生物质资源,土地承载力不足。

2研究区移民与石漠化地区治理问题

2.1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总体上已经实现了逆转国家林业部2012年《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 200.2万hm2,比2005年面积减少96.0万hm2,减少了7.4%,年均减少面积16.0万hm2,年均缩减率为1.27%。其中广西的石漠化治理成效最大,广西石漠化面积192.6万hm2,占全面石漠化面积的16.0%,仅次于贵州和云南。7年中广西共减少石漠化面积45.3万hm2,减少了19.0%,占全国石漠化减少面积的47%,年均减少3.5%,比全国高出2.22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石漠化现状公报》)。其中仅2008~2011年3年间,广西就对列入国家实施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中的广西的天等、都安等12个县投入资金28 164万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1万hm2,平均每公顷投入资金2 600元。

2.2广西石漠化地区实现生态逆转的途径据测算,广西封山育林区域对广西石漠化土地逆转贡献达51%。封山育林是利用石漠化地区原有植被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自然恢复,意味着人类对石漠化地区的生物质资源的索取和破坏降至最少。以天等县向都镇地区进行统计,石漠化地区一个人口一年需要碳薪约1 000 kg,相当于中度石漠化地区1.7 hm2地的一年生物增长量。实行封山育林后,一般5年左右时间就基本实现了灌草覆盖,10年后则基本实现林灌覆盖,生态效果非常明显,而成本仅为人工造林种草的1/10~1/6。广西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逆转,与广西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和输出劳务高度相关。截至2014年,广西共从石漠化地区生态移民11万人,外出务工340万人,相当于直接减少了35%的人口,减少了40%以上的生物获取量[2]。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土地的流转,以山地换耕地,增加了留守居民的相对优质土地,从而减少对山区植被的破坏,对广西的石漠化逆转起到重要的作用。

2.3广西石漠化地区移民存在严重的回流现象在生态移民中,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移民地耕地不足,固定资产投入巨大,种植养殖技能转换,社会资本丧失等因素,导致生态移民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而生态移民一旦短期内不能克服困难,实现脱贫,在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家庭压力下就很容易出现回流。据统计,百色移民5年内回流的生态移民将近40%[3]。生态移民回流造成国家对移民地财政投入的损失,也使移民丧失了几年的时间,财产损失巨大,使回流移民更加贫困。而且由于生态移民迁出后,土地已经通过流转方式转移给留守居民,一旦移民回归,必将造成土地的重新配置,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广西石漠化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而言具有相对劣势,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主,从事低端就业,当年老和丧失基本劳动能力时,不得不返回石漠化地区,这批人的比例将在70%以上,导致外出务工人员被迫投入大量的财产用于农村地区的房地产建设以防后顾之忧,从而导致大量的财产闲置和浪费。为了避免土地丧失,只能低水平地利用即有土地资源。

3教育移民的重要意义

3.1提高移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石漠化地区大部分为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社会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且由于贫困,导致石漠化地区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整体素质、知识技能、商品意识、维权意识、就业能力相对较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先天不足。在东部地区的劳务输出中,移民主要从事低端职业,收入虽然比石漠化地区高,但相对于城市生活需要仍然不足,往往是出得去,做不住,留不下,一旦年龄老化和丧失劳动能力,将被迫返回家乡。通过教育培训,特别是对中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男性的技工培训,女性的保姆培训,在满足东部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获得职业保障,在城市中生存下去。

3.2培育未成年人,助其走出石漠化地区实践证明,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在城市立足的可能性更大,比例更高,即使回到石漠化农村地区,由于受过中高等教育,也容易接受生态知识,有相对较高的能力,能够高效地利用石漠化资源,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广西的石漠化地区虽然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基础仍然非常薄弱,而且很不巩固,每年都有大量的初中生流失。因家庭经济困难,能够接受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较低,只能低龄和无技能外出务工。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收益高,个人投资成本高的经济行为,而且九年义务教育以外的中高等教育费用很高,培养一名高中生,学费加生活费及其他费用,平均一年需要8 000元以上,培养一名大学生,平均一年费用在10 000元以上。因此,完成大学学业加上高中的学习、生活费用,至少75 000元,相当于广西石漠化地区普通农民人均年收入的20倍以上[4]。在目前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频现,而且石漠化地区学生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先天不足,就业难度更高,导致高等教育的回报率相对下降,致使石漠化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思想泛滥,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投资意愿下降,从而造成了受教育程度低,无技能就业,务工收入低,不能在城市立足而回流石漠化地区,家庭贫困,子女受教育程度低的贫困恶性循环,这一贫困群体最终还得靠国家、社会扶持。只有通过政府、社会的外部介入,才有可能打破这一贫困怪圈,从而实现家庭贫困,外部介入(教育资助),子女受教育程度高,有技能就业,务工有保障,脱离石漠化地区,摆脱贫困的良性循环。

3.3提高留守居民的种植养殖技能和石漠化资源利用率公地悲剧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要因素,在石漠化地区无法承载既有人口时,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对石漠化地区生物质资源和土地的争夺,以及石山资源的非产权化,导致大量开荒行为发生,无节制野外放牧行为不断出现,石漠化地区生物质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主要表现在石漠化地区的土地过度开垦(垦殖程度达到石山的25°以上),过度礁伐,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过度野外放牧等[5]。广西石漠化地区居民的人均耕地面积与广西持平,但耕地单产却仅相当于广西平均水平的56%,除土地质量因素外,种植技术也是很大的原因。通过生态教育,培育农民的生态技术,砌墙保土,坡改梯,家庭水柜,地膜覆盖,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有效改变了耕地的质量,提高产量。如天等县实验区,改造后的梯田产量增加了30%以上;通过生态教育,放弃放养野牧方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草食圈养畜牧业发展,能有效减少对石漠化生物质资源的索取。如忻城县实验区通过种草养殖业发展,1 hm2牧草地能够养殖约23只山羊,相当于1.3 hm2山地的效益;通过种植替代,以果树,多年生粮食作物替代玉米、水稻等短期作物,有效减少耕作次数,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如东兰凤山通过石山板粟种植、三江的油茶种植,有效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结合[6]。

3.4改变留守居民的生态意识,采取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人类对石漠化地区生物质资源的索取除了种植和养殖外,最主要的就是碳薪的索取。以天等县向都镇地区进行统计,石漠化地区一个人口一年至少需要碳薪1 000 kg,大约相当于中度石漠化地区0.3 hm2地的一年生物增长量。通过生态教育引导农民使用新的能源技术,如节能灶建设,就可以省掉30%以上的碳薪量,建设使用沼气池则可以省掉80%以上的碳薪量。在扶绥县渠黎镇实验区,建设沼气池并正常使用的家庭,其耕地种植收获后的秸秆就已经满足全家碳薪的需求,不需要再上山礁伐,从而保障了封山育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4通过教育移民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建立石漠化地区青少年教育基金,保证其顺利完成基础义务教育虽然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免费,但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大规模撤并,导致农村家庭子女被迫远离家庭求学,生活成本增加,很多家庭无法负担,或学生生活支持不足导致营养不良,身体发育迟缓。通过在国家贫困地区扶贫基金中列支建立石漠化地区青少年教育基金,实施生活补贴工程,进行义务教育干预和营养干预,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使身体素质、知识文化方面达到或超过平均水平,保障其顺利完成基础教育。以按小学平均生活补助1 500元/a,初中2 000元/a计算,广西28个贫困县66万名初中学生和95万名小学生年共需要资金27.5亿元。

4.2建立石漠化地区青少年中高等教育发展基金,促进青少年接受中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在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只接受初中以下教育是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只拥有初中学历的人难以在城市就业中获得较高收入。应该通过建立石漠化地区青少年中高等教育发展基金,帮助他们完成中高等教育。①推动初中毕业生的中等职业技工教育。初中毕业生年龄一般在15岁,身体发育不完全,就业能力不足,只能从事低端职业,而且处于青春期,叛逆性强,在没有学校教育和家庭管教的背景下,容易走向歧途。我国东部地区对技工的需求不断增加,供不应求。通过教育资助、生活补助、就业实训补助等,帮助石漠化地区的初中生完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在城市中生存并发展下去,不至于像父辈一样,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就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还得返回农村。②推动建立高中及大学教育生活补助。高等教育是实现贫困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高中高校生活补助、奖学金制度、贫困生补助、教育贷款等,帮助石漠化地区学生完成高中和高等教育,并引导他们在大学毕业就业后进行积极回报。从都安县三只羊乡的调查来看,接受大中专教育的学生,95%以上在城市就业,而且就业稳定性程度相对较高,也基本能够做得下,留得住。如果有80%以上的初中生能够接受中高等教育,仅此项措施,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将可实现每年11万人直接转入城市。以给每个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学生生活补助3 000元/a计算,平均每人总补助不到15 000元,仅相当于生态移民人均财政支出的1/10。

4.3建立石漠化地区教育培训基金,对青壮年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青壮年群体已经进入劳动就业部门,环境决定了其不可能长期脱离就业岗位,只能接受短期技能培训。通过建立石漠化地区教育培训基金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青壮年进行就业培训,提高他们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一是技工培训,通过对接受技工教育的青壮年进行补助,委托培训学校和技工学校进行短期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并推荐就业,如保姆、社工、美容美发、电工电焊等行业。二是职业场所培训,通过工厂企业对青壮年进行职业岗位培训,并给予相关培训补助,培训后顶岗就业,如电子产业、百货行业等。

4.4建立石漠化地区生态培训基金,对留守群体进行生态培训,提高石漠化资源利用效率由于家庭、个人能力的限制无法外出务工,以及生态移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等因素,导致有部分群体仍然留在石漠化地区生活。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年龄、知识技能、生态意识方面处于劣势,对石漠化生物质资源的索取更加无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生态培训内容包括:一是种植养殖技能培训,提高其土地利用效率和养殖效率,增加收入;二是选择适应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种植养殖替代技术,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三是能源利用技术培训,提高节能灶、沼气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石漠化碳薪资源的索取;四是农业工程技术培训,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坡改梯建设、家庭水柜建设,改善小生态环境,促进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可持续恢复。

参考文献

[1] 何有良.中越共建跨境旅游区的探讨[J].开放导报,2011(3):22-28.

[2] 胡业翠,方玉东,刘彦随.广西喀斯特山区贫困化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8):192-197.

[3] 刘彦随,邓旭升,胡业翠.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J].山地学报,2006(3):228-233.

[4] 胡业翠,方玉东,江文亚.广西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化空间相关性及互动效应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5(10):105-110.

[5] 莫源富,奚小双,夏日元.广西都安县三只羊地区与贵州罗甸县大关地区岩溶石漠化进程对比分析[J].中国岩溶,2007(10):291-296.

[6] 朱志旅,黄进说.百色市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10(6):12-15.

[7] 何有良.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4):722-728.

作者简介陈燕丽(1978-),女,广西平南人,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基础科学及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03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3-312-03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Based on Educational Immigrants

CHEN Yan-li

(Guangxi District Soil and Fertilizer St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The status of Guangxi ecological immogrants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governance was analyzed, it was thought that Guangxi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has achieved the ecological reversal,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migration. It wa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re is a serious phenomenon of back-flow,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al migration was discussed. Education can improve immigrants’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also can improve left behind residents’skills and change their ecological awareness, improve utilization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engery. On the basis of this,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migration and restoring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were proposed. Youth education fund, teenager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fund, youth employment training fund, ecological training fund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rough education grants to improve residents’ quality and skills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the aim was to realize permanent immigration.

Key wordsRocky desertification; Immigrant; Ecological education;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