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冷竹生物特性

时间:2024-05-22

杨胜军 余永富 胡窕 余德会 王泽文 杨绍琼 张林 陆代辉

摘要[目的]了解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冷竹的生物特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冷竹出笋时间至成竹时间段的生物特性。[结果]出笋时间为4月上旬,结束时间为5月中旬,6月上旬开始展叶,7月底成竹;冷竹笋死亡率为58.8%,成竹率为41.2%;适当对竹笋进行采集可促进竹笋的新生;4月中旬至下旬为竹笋盛产期,5月上旬产笋量逐渐下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年平均冷竹笋产量达0.373 kg/m2,全年总生长量为2 113.70 t。[结论]试验结果为合理采笋和保护野生资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冷竹;生物特性;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9-008-02

Abstract[Objective]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Method]By us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ampling plots investigation metho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ngzhu in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rom shooting to mature period were studied.[Result]Shooting was from early Apr. to midMay, leaf unfolded in early Jun., matured in late Jul.; the mortality was 58.8%, mature rate was 41.2%; appropriate collection of bamboo shoots could promote the rebirth; from midApr. to late was bamboo shoots rich period, the yield in early May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annual average yield was 0.373 kg/m2, total increment in whole year was 2 113.70 t.[Conclusion]The experiment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harvesting of bamboo shoots and protecting wild resources.

Key words Lengzhu;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雷公山自然保護区是以保护台湾杉以及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1],自1982年建立保护区以来,区内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其中“冷竹”资源是常绿阔叶林林下灌木保护的一种,该种为竹亚科(Bambusoideae)方竹属(Chimonobambusa)的一种,查阅相关分类资料[3-4],但未鉴定出物种名(该研究称其为冷竹)。冷竹生长在高山阴冷的地方,竹笋鲜美可口,每年4月当地群众进山采笋,称其为“冷竹”,并将生长地取名为“冷竹山”。目前,关于冷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鲜见报道。鉴于此,笔者研究了冷竹的生物学特性,旨在为合理采笋以及保护野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南部桃江管理站辖区冷竹山,总面积为566.67 hm2,生长海拔在1 650~1 800 m,伴生种主要有水青冈、杜鹃、五角枫等。地理坐标为26°20′25″~26°25′00″ N,108°12′00″~108°20′00″ E,属中亚热带润湿气候,具有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雨雾日较多、光照少等特点。年降雨量超过1 400 mm,其中4~9月较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10月至翌年3月偏少,约占全年降雨量的20%。年平均气温为14.3 ℃,7月最热,均温为23.5 ℃,1月最冷,均温为3.6 ℃;活动积温为4 110.0 ℃;基岩类型为变质岩,发育土壤为山地黄棕壤,酸性,土层深厚。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种子植物有137科349属592种,且植被垂直分布分明[1-2]。

1.2 研究方法

2014年,采用问卷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走访当地社区群众,发放问卷,了解冷竹生长时间和范围。并踏查勾绘1∶10 000地形图冷竹分布情况,再已林改软件绘图求算面积。分别在冷竹分布范围不同海拔梯度设置1个3 m×6 m的固定样地,且每个样地均分为A和B 2个3 m×3 m正方形样方,共计样地3个,合计6个小样方。A样方按出笋时间段每月的上、中、下旬定期观察记录出笋时间、测量地径、生长高度、结束时间以及成竹时间等因子;B样方按出笋时间段每月的上、中、下旬采摘统计出笋数量和重量。样地设置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数密度

分别对1、2、3号样地中冷竹成年竹数量进行统计,株数密度分别为3.10、4.00、3.60株/m2,平均为337株/m2。

2.2 样方A调查结果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冷竹出笋时间为4月上旬,结束出笋时间一般为5月中旬,6月上旬竹笋开始展叶4~5片,7月底成竹,成竹后,一般为15~16层36~42枝条361~866片叶,最小地径为0.50 mm,最大地径为2.50 mm,平均地径为18.99 mm,平均株高为512.41 cm(表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4月上旬至中旬冷竹生长缓慢,5月上旬至中旬冷竹生长迅速,部分新竹出现自然断尖和死亡,断尖的新竹到5月下旬全部死亡,样方平均出新竹17.3株,死亡数为10.3株,死亡率为58.8%,成竹数为7.0株,成竹率为41.2%(表3)。

2.3 样方B调查结果 通过未采集竹笋A样方和已采集过竹笋B样方进行比较,A样方中新生竹笋平均达17.3株(表3),B样方新生竹笋平均达85.6株(表4),表明人为采集竹笋可促进竹笋的新生。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4月上旬开始出笋,产量低,4月中旬至下旬为盛产期,5月上旬产笋量逐渐下降,年平均产量达0.373 kg/m2,全年总生长量为2 113.70 t。

3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表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冷竹出笋时间为4月上旬,结束时间为5月中旬,6月上旬开始展叶,7月底成竹;冷竹笋死亡率为58.8%,成竹率为41.2%;适当对竹笋进行采集可促进竹笋的新生;4月中旬至下旬为竹笋盛产期,5月上旬产笋量逐渐下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年平均冷竹笋产量达0.373 kg/m2,全年总生长量为2 113.70 t。

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冷竹山海拔1 600 m以上只生长冷竹笋,1 600 m以下生长狭叶方竹,分界线较明显,而与同在保护区内相邻的雷公山,1 600 m以上生长的是狭叶方竹,并非冷竹,后续试验需进一步对冷竹生长的环境(土壤、空气、温度等)进行观测调查。

另外,下一步研究可继续对冷竹在出笋期上、中、下旬各时间段观测地径、笋高、出笋量等,更进一步掌握冷竹生长情况以及人为活动对冷竹的影响。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仅分布冷竹资源566.67 hm2,首先森林火灾可能导致毁灭,其次放养牲畜对冷竹有所破坏,再次每年过度采笋可致其资源量减少。冷竹笋是再生资源,通过调查发现人为适当影响可提高其生长数量,可按全年总生长竹笋量允许当地群众限量采挖销售,不但能有效保护冷竹资源,而且能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參考文献

[1]张华海,张旋.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144-152.

[2]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131-146.

[3]耿伯介,王正平.中国植物志:第9(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676.

[4]李永康.贵州植物志:第5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267-33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