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海安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22

张小青

摘要 就海安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品一标”;现状;对策建议;海安县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8-299-01

“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全面推进“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推动海安“三品一标”发展,笔者对海安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发展现状

1.1 认证规模稳步增长 海安县自2002年始组织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申报,2003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经过十多年发展,海安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认证数量及基地面积逐年增加。截止2014年底,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271个,其中,无公害253个、绿色9个、有机9个。建有“三品一标”生产基地4.93万hm2,占全县耕地比重91%以上。

1.2 监管力度逐步增强 加强“三品一标”管理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品牌信誉度的重要手段。海安县自2007年始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活动和“三品一标”企业专项检查活动,县镇两级重点检查获证单位产地环境、生产操作、投入品使用、记录、产品检测以及标识使用等环节,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检查人员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规范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行为。推行“三品”获证单位承诺加自查制度。所有获证单位均签订承诺书,同时通过举办相关知识、认证培训,明确一名内部内检员在各镇(区)督促获证单位切实履行承诺、认真自查,建立获证单位诚信档案,探索“三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3 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三品一标”生产主体通过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隐患,从而确保获证产品质量安全。海安县接受国家、省级农业“三品”的质量抽检合格率99%以上。县级从2003年开始实施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也是逐年提高并趋于稳定,从2003年的94.9%(定性检测)提高到2014年的98.8%(定性检测)、97%(定量检测)。畜禽产品质量稳定,监测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

1.4 功能作用日益显现 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组织地方和生产主体制定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加速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地大多为连片种植和具有一定规模,全县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社、种养大户认证等为载体、逐年增加,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全县涌现出“龙顺”、“季和”、“德心”、“秋月”等一大批大米生产加工、畜禽养殖、蔬菜瓜果生产的农产品品牌。“三品一标”证书是许多大中型城市农产品入市销售的便捷条件,本地“三品一标”产品销往全国一二线城市,部分企业还建立了农产品品牌专营直销店和代销点,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入国内市场。其中,以“龙顺”牌有机米、“黄金”牌有机米为代表,连获数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优质米博览会金奖。“三品一标”培育了市场品牌,助推企业提档升级;拓展了消费市场,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2 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2.1 规模总量仍偏小 海安县虽然认证产品数量逐步增长,但规模仍较小,如10个产地,拥有15个产品证书;也存在有产地无产品现象,海安县是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推进县,起步早、进展快,2003年始组织统一认定产地,2007年后才对新申报主体实行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全县仍存在有产地无产品现象。另外,认证发展易于认证登记的产地产品也已逐渐认证登记,工作推动难度将加大。

2.2 品牌公信力有待提高 “三品一标”整体品牌公信力仍不够强,发展“三品一标”在于通过品牌号召力带动引领生产者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获证产品标识使用率不高,“三品一标”企业产品虽已全部购标,但获证主体尤其在蔬菜上,受延长产品上市时间、用工成本、加贴标识局限性的影响和收购商、消费者产品需要规格不等问题,制约了获证产品使用标识。二是仍有少数获证主体诚信意识不强、标准化生产措施不能持续到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三是由于消费习惯和经验,消费者仍凭感官因素来判断是否购买产品,“三品一标”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未能生效,影响获证产品质量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

2.3 监督管理力度待加强 随着“三品一标”数量快速增长,监管任务越来越重。但现有人力、物力都明显不足,监管任务与责任不相适应,在对“三品一标”进行检测时,也不能确保在同一时段对所有获证产品进行抽检。另外,大部分地区对农业部门在市场流通中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至使“三品一标”标志使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2.4 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三品一标”企业均为中小企业,特别是蔬菜种植基地,大都是流转土地签订租赁协议的,存在不稳定现象,有些还是国家或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对象,企业在申报及复查换证过程中要承担标准制定、档案记录、产地监测、产品检测、购买标识等费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负担,近年来,省级、县级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补助费用与实际支出费用仍有偏差,影响了“三品一标”的发展。

3 发展对策建议

3.1 理顺思路共谋发展 从发展方向来看,目前发展“三品一标”仍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继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力度,按照认定工作新规定、新要求,对符合要求的产地加快产品认证步伐,稳定发展已认证企业,做好复查换证工作。实时更新,开展“三品一标”调查摸底工作,鼓励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开发、发展家庭农场、农产品生产企业,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对实力弱的主体进行引导扶持,优先培育、壮大生产基地、扩大企业规模,紧密结合各类农业项目、标准示范创建,积极组织动员申报认证,做到符合要求的加快申报,条件不足的积极指导创造条件申报,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报。

3.2 强化品牌培育和消费引导 实现品牌价值做好消费引导,是推进“三品一标”品牌战略的核心目标。要充分利用展览交易会、对接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宣传“三品一标”发展成果,在报刊、电视等各类媒体和会议上予以推介,进一步增强“三品一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帮助企业拓展消费市场,培育市场品牌,研究推广“三品一标”营销网络,对不适宜包装的鲜活农产品,鼓励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设立专销区、专柜等,并增挂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标识牌。

3.3 加大监管力量及检测频率 一是动员全员全程管理,动员农业部门内部各专业站、所在做好技术推广、指导工作的同时,对“三品一标”企业也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综合协调、粮油园艺、畜牧、水产、宣传培训、监察分级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管理,上下联动、信息畅通的监督管理网络。二是加大社会监督,建立“三品一标”专项举报投诉制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及时做出回应和提醒消费。三是加强监督抽检力度,除“三品一标”各级部署的检测任务和年检工作外,县级要加大专项抽检力度,镇级要加大速测力度。将“三品一标”农产品纳入县镇两级监督抽检范围,实行月检或季检制,不定期开展定量检测工作,对检测不合格产品,立即开展溯源处置。对在产品质量抽检及执法检查中判定不符合“三品一标”要求的,严格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坚决淘汰出局。四是强化标志监督检查,加强本地生产企业和市场检查次数,确保标志使用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3.4 加大激励政策 一是对镇级考核激励。“三品”认证及到期换证及食用“三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比重作为每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对当年“三品”认证工作考核排名前三、组织推动成效显著的镇级及个人,作为工作推进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给予表扬。二是根据新形式制定适宜的“三品一标”奖励政策,并趋于常态化。根据情形加大奖励力度,对新申报认证企业、续展企业和产品、产地到期复查换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资金和物资补助(如:每年发放一定的生物农药等);对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给予各类项目申报优先考虑;开展示范评选活动,挖掘全县“三品”各产业排头兵,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三品一标”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晓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