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4-05-22

殷明月,宋华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分析

1.1 产品规模和产品数量 普益财富发布的资料显示,2009~2014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银行在2014年发行的理财产品比2013年增加一半以上,其中2014年第一、二、三、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分别为1.53 万、1.7 万、1.78 万和1.944 万款;募集资金规模也从第一季度的9.95万亿元,到第二季度的10.07万亿元和第三季度的11.14万亿元人民币,第四季度募集资金规模虽未公布统计数据,但估计还会稍有上升(图1)。

1.2 收益类型 2014年银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多,市场占比居高不下,而发行的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和保证收益型产品则与2013年变化不大,仍占市场百分之十几的比例。

1.3 收益率 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尽管较2013年超过零点几个百分点,但除了2014年年初的1~2月份产品收益率达到峰值,其他月份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月下行。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化最为明显,从8.16%一路降至了5%左右。同时,投资限期为30天内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是波动较大,虽在2月份达到4.97%的高收益率,但后期收益率变化起起伏伏,最终还是在11月份回落至4.33%(图2)。

1.4 预期分析 2014年12月中旬,为了应对年终考核,回笼资金,在“年末效应”的作用下,6%以上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大量发行,收益率在年末总体上升。但在2014年9月,银监会发布了月末存款偏离度指标,在此政策下,银行以后希望通过“月末效益”和“年末效应”抬高收益率来吸引资金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由于2015年央行再次降息的预期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再加上近日来股市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分流等不利影响,2015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预期会一路下跌。

从总体上讲,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除了政策的影响,还面临互联网金融对资金抢占的巨大压力,再加上整个金融市场中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等多重影响,银行理财产品若持续低收益率的态势,很有可能在2015年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会有所萎缩。

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财产品定价模式不完善

2.1.1 定价模式单一。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因此,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基本都是原本存款的客户,他们将存款利率和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比较。故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会优先参照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来考虑,主要采取“定存基准”,即以同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

2.1.2 灵活性较差。2014年11月,央行再下调利率来平衡社会储蓄、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由于银行产品定价灵活性较差,面对每次央行突然的政策变化,大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都会出现偏离公允价格的现象。

2.1.3 产品定价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理财产品的研发者不参与营销,掌控定价权的研发人员又受制于自身产品知识、投资偏好和对市场了解程度的影响,难以作出迎合广大投资者的定价决策。而一线营销人员又无权参与产品定价,这就容易导致研发的产品与市场和客户需求脱节。

2.2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因其产品呈现多样化,且收益率较高,流通性强,安全性也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保障,所以赢得了很多投资者的青睐。然而,商业银行虽然不断推出新的理财产品,但仍沿用以往的收益模式,很多大同小异,让投资者可选择的类型并不多,不能完全抓住投资者的各种需求,创新程度远不如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

2.3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2.3.1 资金期限错配。商业银行通过融入低成本的资金,向高收益且期限长的项目放贷或者投资来从中盈利,但这样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流动性风险。就目前情况而言,投资者更加愿意去投资短期的理财产品,而银行大部分存款来源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购买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大量销售短期理财产品从长远看导致了银行资产的不稳定性。如果大量投资者突然停止购买或赎回理财产品将对银行造成巨大冲击。

2.3.2 银信交叉风险。为规避贷款规模限制,追求高收益,商业银行将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在发展银信合作的理财业务模式时也应警惕其风险。

2.3.3 政策性风险。信托类理财产品受国家政策变化影响较大,这就决定了银行在做这方面业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程度的风险。

2.4 信息不对称 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大多是不太懂得金融知识的普通民众,但是银行销售人员在对其进行销售过程中,为了让理财产品取得客户的信任,通常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抑或避重就轻地介绍产品风险。部分商业银行销售人员并未在售前、售中和售后对投资者进行完整的信息披露,不能及时向客户告知理财产品的净值变化和盈亏状况等重要信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理财的风险程度,使投资者处于不利的地位。

2.5 从业人员素质差异大 商业银行在任用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时,通常不太注重从业人员的学历或者工作经验。但是,销售理财产品并非普通的销售工作,它需要专业的金融人员,具备专业的素养,了解其中的运作流程和潜在风险。然而,银行的规章制度也并未明确要求理财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相关从业资格,从而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工作中不能严控风险,不仅使客户自身利益受损,也使银行流失掉客户资源[1]。

3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对策

3.1 产品创新,准确定价

3.1.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政策变化,迎合客户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进行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创新,并针对不同的客户人群,根据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价格。

3.1.2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不仅要了解理财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和其他银行同质产品定价,更要听取一线营销人员的建议,做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讨论和决定,最终确定价格。

3.1.3 制定一套完整精细的定价机制。包括事前市场调研、事中跟踪评价、事后查找不足,及时修改弥补不足。

3.1.4 结合专业知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定价应该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利用专业的评定方法,结合金融人士的科学研究,更加规范评定理财产品的价格。

3.2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3.2.1 完善规章制度。对国家来说,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对银行自身来说,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导向,完善相关规则制度,倡导合规经营。从产品设计研发、发行到售后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有对应的制度依据,符合现有法律、政策监管要求,做到每个步骤都合法合规。

3.2.2 建立动态的风险评估体系。从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到风险化解,围绕理财产品设计研发、发行上市、售后服务、到期兑付等环节,进行动态管理,环环相扣。

3.2.3 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银行要有充分的资金流动性,确保产品到期兑付,并且兼顾风险与盈利。同时,要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在理财产品风险管理流程中融入流动性风险的预判、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

3.2.4 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不仅平时要注意防范风险,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一套操作性强并具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3.2.5 完善与监管部门的合作机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要涉及到外汇市场、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等多个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监管体系混乱。因此,银行业与监管部门之间需要一种更有效的合作方式来共同防范风险,对银行理财市场的运行进行充分的监督[2]。

3.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3.3.1 加强监管。监管机构要完善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银行也要自觉的针对风险和收益情况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

3.3.2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在事前,要向客户充分揭示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得有所隐瞒,并且在产品存续期内,应及时向客户汇报产品的盈亏情况和所面临的风险性,便于投资者及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3]。

3.4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4.1 积极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从业人员要具备扎实的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公关交际能力,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3.4.2 加强培训。提高和充实现有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培育新的技能,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3.4.3 严格的惩戒机制。不仅应该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还应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从业人员如若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为追求销售业绩而误导投资者的行为,一经发现,应追究从业人员的责任,如果对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应予以开除处分。

[1]曹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29 -40.

[2]孙鑫.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9):76 -77.

[3]黄志云.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2(3):36-3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