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22

李会成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将“三农”问题再次置于突出的地位,总结了以往农村发展经验,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金融生態的概念及理论内涵

关于金融生态的概念,有不同的声音,主要从四种理论进行定义,分别是比喻论、内外因素综合论、价值论、仿生论。比喻论将金融生态采用生态学的概念来定义,金融业主要面临的几种环境,包括法治、市场、制度、经济各个层面的环境;内外因素综合论则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外部的因素,包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信用等,和金融业的内部结构及内部因素和外部结构因素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价值论出发,认为金融生态能够反映金融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的价值关系;从仿生论出发,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与自然界的生态有相似之处的社会形态,是一个类似网状结构的与其他要素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四种理论出发点都有其可取之处,本人认为农村金融再生态视域下来说,由农村的金融主体(涵盖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及供给者)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共同组成,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动态平衡系统,其包括了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法治建设和相关制度及民俗等。人作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要素和环境也都或多或少带有人的印记。例如,农村金融产品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都是活动着的人,农村的金融组织和监管者也都是活动着的人。农村的金融环境是融合了人活动的历史和现实所产生的,这其中包含了乡村本地的政治和文化,经济情况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二、我国农村生态金融政策的探索过程

我国农村生态金融政策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改革开放起,我国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去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我国关于农村生态金融政策的探索主要有四个标志性的阶段,分别是农村金融政策体系建构的试水期、初步形成时期、完善时期、优化时期,在不同的阶段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建构的试水期,提出了“把信用社下放给公社办不对,要把信用社办成真正集体的金融组织”,后面进行一系列的信用社改革,在接受国家金融政策的领导下,信用社要实行自负盈亏和独立核算。这一时期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农村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在初步形成阶段,国家已经明确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初步建立了在合作金融的基础上,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进行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体系完善主要集中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去完善农村金融政策,如适当的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减免税收和贴息等优惠政策;优化时期更是发布一系列深化的农村金融政策,进一步明确农村的金融职能。如对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和改造,鼓励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并大力推行扶贫工作,完善金融扶贫的服务相关机制。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下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小康社会不仅是全面消除贫困,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更是为了人民都能有富足的小康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40多年来,将近7亿的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各地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下开展一系列的扶贫工作,目前实现了六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还有四千万贫困人工尚未脱贫成功,这些贫困人员的脱贫任务更加难以开展,更为困难,因为这些人口多集中在重度贫困的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农村工作做起,深化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更快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和农村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收入渠道也增加许多,收入也在随之提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保障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差甚远,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涌入发达的城市中,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且农村土地大多无人耕种,造成荒废,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的金融市场必须要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但当今农村金融市场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改革和升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金融市场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组成,这些主体的缺点日渐明显,其发展速度慢、规模难以扩大、服务能力和盈利的水平长期处于同一状态,必须要进行改革和转型。其次,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应用新科技和新技术,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不断的创新和优化服务平台、产品类型和业务,科学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开发农村金融市场,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乡村振兴的战略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四、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金融生态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金融生态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但在农村金融内部的生态系统有着非自然运行的特征,外部环境系统的建设也受到阻扰,因此农村金融生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没有与“三农”发展紧密结合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基本成形,但主要组成部分依旧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辅之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涉农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布局相对较为合理,但主要问题集中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产权关系上。如,一些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方针相对不够先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把控过多,企业的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等。由于企业的经营核算机制相对较为落后,没有将经营管理的目标与金融机构的现实发展进行紧密的结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内部控制和管理没有严格的约束标准,且没有具备合理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没有根据“三农”的实际情况进行运行,两者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同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农户的抵押物和信息不对称,造成其不能达到金融机构的抵押和贷款的各种要求;二是因为农业类投资的回报率相对较低,期限相对较长,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投到农村地区和农业相关产业上。以上两个原因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不能更好的服务“三农”。

2、农村金融信用及服务体系建设不充分

分散化是农村的经济形态的重要特点,其特点导致农村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管理,农村的信用环境与城区的信用环境相比较为低下。主要原因有两个层面:一是信用意识不够,金融信用在农村地区缺少宣传,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对于金融行业的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民间借贷成为农民在需要资金时候的主要选择,农村民间金融借贷一般是通过亲戚朋友,借贷通常采用借条和口头信用的方式,主要属于以道德为约束保障,但民间借贷的契约精神和信用价值没有贯彻到位,会出现借贷方出现资金紧缺或者违约不还的问题,容易造成法律纠纷。二是借款人违约的成本较低,贷款失信、挪用等不正当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这就使得公共信用文化和刚性的信用制度难以建立,影响了农村金融资金在农村农户和农业的投资。三是农村金融担保系不够健全,担保的水平較低,无法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信贷规模,担保公司的风险把控能力较低,担保的成本较高,这些都制约了农村金融融资需求的扩大和发展。

3、农村金融管理及配套机制建设不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管理机制构建不充分,严重制约着金融供给主体的支农水平。”这也是农村生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首先,当前的农村信用社系统中的不良资产置换工作任务量极大,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问题,省联社和地方行社的关系倒置问题十分严重,目前尚未探索出一条有效的结构性改革道路。其次,政府性的金融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性银行在没有激励约束的情况,保留涉农投资力度,对农村的普惠性政策信贷的支持力度较低;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投资中,发达地区和优势产业占比较高,而农村金融地区的占比较低,贫困地区的占比更是异常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的配套机制也不完善,农村金融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如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面较小,覆盖率较低,且功能呈现单一化的缺点,跨机构之间的连通机制和兼容机制落后。此外征信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农村金融信息平台,对农村的信用评级和财产信息采集工作不到位,征信体系和信用记录十分少,甚至没有。农村的金融人才更是严重缺乏,没有建设农村金融创新人才、科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4、农村网络借贷平台具有多重风险

随着网络的兴起,农村的网络借贷平台顺势而生,这也体现了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速,且对其规范不足,没有对平台的性质及融资渠道、业务进行详细的规定,导致出现不少问题。农村网络借贷平台本身无法提供担保和征信的服务,主要是提供信息中介,更无法进行自我融资。平台主要提供各类信息的发布,异化的农村金融平台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农村借贷平台必须进行科学的转型,规范农村借贷平台,稳定农村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五、乡村振兴视角下推动农村金融生态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1、提高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农村金融生态化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协作配合。要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在机制和制度上有效保证农村金融生态化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根据当地农村金融生态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现实,鼓励和支持相关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网点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投资和发展,比如通过减免税收政策,对乡镇银行的扶持等举措来扩大农村的金融规模。其次,财政支农的力度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的发展与政府财政支持息息相关,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和地方财政的调节作用。另外,要完善农业相关保障机制。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为减少农业和农民风险,应当对农业保险服务的种类和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升级,以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减少因为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害。

2、营造健康的农村金融信用生态环境

首先,要积极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加大农业生产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及效益,对农村金融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革。要对农村的有效担保物进行创新型统计和归纳,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相关制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立专业的农业信贷担保类公司;适当的降低政府控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盈利目标和要求,降低担保收费标准,并扩大其业务的范围;通过宣传金融信用知识等,来提高农民的金融信用意识,不断营造更为健康合理的农村金融信用生态环境。

3、完善农村金融管理及配套机制

加大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及服务渠道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并根据农村金融网点低覆盖率和功能单一的现实问题实行一系列的扶持补贴政策,不断引导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完善金融基础性设施,比如POS机、ATM机。其次,鼓励农户增加电脑端和手机客户端使用金融相关的产品。适当拓展农业发展经营规模,完善整体的服务基础类设施的建设工作,在网络金融、自助金融以及移动金融等层面加大新型电子服务渠道的建设。

4、创新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随着互联网和金融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必将占据着重要的部分,政府要通过及时、积极、有效的引导农民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的方式,充分发挥其政策的规范制约作用,从法律层面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加强风险控制,防止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野蛮生长,创建安全可靠的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规范。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尤为重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作者单位:541004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