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京剧的诞生与同光十三绝(中)

时间:2024-04-24

木匠

四、杨月楼

杨月楼,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1844 年出生,安徽怀宁人。他的父亲杨基旺(杨二喜),是个卖艺的拳师(一说为清道光年间徽班的武旦演员)。清咸丰间,他随父亲在北京天桥卖艺,得到徽剧名角“忠恕堂”堂主张二奎的赏识,被收为徒,使习武生,后和同门师兄俞菊笙(京剧武生“俞派”的创始人)一起,成为了张二奎的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

咸丰末年,他满师后,初在上海搭班。不久,回到北京,搭在春台班唱戏,同治十三年(1875 年),杨月楼再度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不料,却因感情问题,惹下一桩官司。回京以后,他又被程长庚约入了三庆班,程长庚对其艺术、人品都很欣赏。时,程已至暮年,除为三庆班的班主外,还担任着精忠庙(梨园公会前身)的庙首,由于体力、精力都已大不如前,是故每以三庆班事托杨代管,杨亦不负所望,将班中之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光绪四年(1878 年),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又被选为了精忠庙庙首。1880 年,程长庚去世以后,杨月楼也顺理成章地接掌了三庆班。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杨月楼又与著名京剧小生王楞仙一起,被入选升平署,成为内廷供奉,多次为慈禧太后演出。

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杨月楼在北京宣南右顺胡同其寓所中病逝。书载其弥留之际,还将其子三元(即杨小楼)托孤给了他的盟弟谭鑫培,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后来,小楼在鑫培的精心培养下,也成为一代京剧宗师。杨月楼是京剧武生“老杨派”的创始人,他体形魁梧,嗓音宏亮,其唱在宗张二奎的“奎派”基础上,又兼收了程长庚的“程派”和余三胜的“余派”之长。行腔、道白,都很讲究字韵,扮相也是仪表堂堂,故有“天官”之誉,并以武戏文唱而著称。另外,由于他的猴戏演得特别出彩,所以又有“杨猴子”“美猴王”之称。其代表剧目武戏有《长坂坡》、《恶虎村》和《贾家楼》等,文戏有《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也称《回龙阁》)和《五雷阵》等,猴戏有《安天会》《水帘洞》和《芭蕉扇》等。

关于杨月楼当年在上海惹下的那场官司的始末,大致如下:话说,杨月楼同治十一年十二年在上海演出时,有一对其时住在上海的广东香山籍韦氏母女,为其艺术所倾倒,一连来看了他三天戏。韦女名阿宝,年方十七,对他可谓一见倾心。归后,便自行修书一封与他,约他相见,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年庚帖,这意思就是说愿与他结为夫妻。月楼初时,怀疑有诈,未敢如约。韦女遂病,且日见沉重。其父长年在外经商,并不在上海,其母心疼女儿,遂遣人请月楼请至家中,月楼与韦女见面后,甚感投缘,遂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就在月楼开始筹备婚礼之时,事为韦女之叔父所知,以良贱不能通婚之礼法,坚予阻拦,且对韦女严加看管,不许她再和月楼见面,并将月楼所下聘礼,悉数退还。

韦女伤心之下,欲寻短见。月楼亦是无计可施,韦母忽然想起沪上抢亲风俗,遂和杨月楼商量用此法来完成这桩婚事。然则月楼前脚刚将阿宝“抢走”,韦女之叔后脚就报了官,说月楼私拐良家妇女。于是,就在月楼与韦阿宝婚礼之时,一帮县差赶来,执月楼与韦女,并从月楼处起获韦氏母女衣物首饰七箱,据传有四千金。当时,负责审理此案的上海知县叶廷春亦是广东香山籍人,很可能是得了韦女之叔的好处,升堂后,问没两句,就给杨月楼上了杖刑。幸亏当时沪上有一名叫沈月春的对月楼亦是十分爱慕的名妓,事先买通了差役,才使月楼没有被打残。韦女也因在堂上一再坚称自己之嫁月楼,完全是出于自愿,而被当堂掌嘴二百。二人均被收监,说是在要等韦父回来后,再行判决。因杨月楼是当时的红伶,此案一出,立时轰动了上海滩。其时,舆论分为两派,一派以地方绅士为代表,他们言激词厉,以“端风化”为由,要求严惩当事人,并进一步主张“正本清源,谢禁妇女看戏”,一派则是呼吸了沪上新风气的市井文客,他们持论宽松,在同情韦、杨的调子里,更多流露的是对前者的不以为然。没想到最后为月楼澄清了冤屈的人,竟然是慈禧太后。不过,这个案子最后判得也是稀里糊涂的,参与制造此案的人,也都未受到一点影响,照样高高兴兴地当官搂钱。而月楼出狱之后,再去寻韦女时,已是人去楼空,大约她一出狱,就被其父带回了原籍,从此,再无消息。

五、谭鑫培

谭鑫培,名金福,字望重,鑫培乃是其艺名,堂号英秀,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1847 年4 月23日)出生在武汉市江夏区大东门外谭左湾,祖籍湖北黄陂。其父谭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

谭鑫培是一位对京剧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作用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主工老生,亦工武生,是京剧史上第一个正儿八经的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之所以说“谭派”是“京剧史上第一个正儿八经的老生流派”,是因为之前所说的程长庚的“程派”、余三胜的“余派”等,都尚存在着许多徽剧的特点,与我们今天听到的京剧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其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有“京剧鼻祖”“伶界大王”之称。行内向有“无腔不谭”之说。现有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它们分别是《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

1905 年,谭鑫培还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谭鑫培10 岁随父入京,11 岁入小金奎科班,初习武丑,后改武生、文武老生。1863 年出科。23 岁搭三庆班,以演出《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中的马童,得到“大老板”程长庚的赏识,委以武行头。

1879 年,谭鑫培与孙彩珠(当时一个很有名的青衣演员)一同赴沪,挂在金桂茶园演出,专演武生戏。时,秦腔方盛于上海,有陈彩林者,亦在金桂演出,倾倒一时。谭不得志,遂于翌年春天返回北京,矢志研究皮簧唱腔。鑫培本为三庆班武行头,其音左嗓,故称之为“谭叫天”,但这其实并非是对他的赞誉。

1884 年,谭鑫培再二度赴沪演出,这次是与名净大奎官(刘万义)同行,初搭三庆茶园,后改搭丹桂。老生武生两门抱,大受欢迎。此后,鑫培又先后三次赴沪演出(生平共五次赴沪演出),均轰动一时。

1890 年7 月11 日,已成长为业界翘楚的谭鑫培,又与陈德霖、孙秀华、罗寿山一起,入选了升平署当差,成为内廷供奉,领四品白石项戴。

1917 年4 月14 日,北京官府为了欢迎广西督军陆荣庭,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设盛宴唱堂会,谭鑫培也被要求上场。时,鑫培已年过7 旬,且有病在身,遂婉言拒绝,不料,却因此触怒当局,便传出话来,如果不去,不但不会释放他的孙子谭霜(因犯案在押),还要拉他去一起坐牢。并且,派了4 名巡警上门,名为迎接,实则押送,鑫培不得不勉强扶病而去。到场一看,戏码贴的竟是全本的《洪羊洞》,又吃一惊,因为这正是他的师父程长庚生前唱的最后一出戏,触景生情,便有大难临头的预感。以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已实在是唱不了全本了,经再三请求,方被允许从“探病”一场唱起。他拼了老命,全力以赴,唱、做一丝不苟,演得那叫一个精彩纷呈。但是一到后台,就伏在桌上,再也站不起来了。被人抬回家后,就一病不起,终于5月10 日上午8 时,病逝于他在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 号的寓所,享年71 岁。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据熟悉“谭派”艺术的著名票友陈彦衡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演《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时,除注意人物形象的逼真,更讲求艺术这美,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独树一帜的创造。在当时的“老生三杰”中,孙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取胜;汪桂芬的唱善用“脑后音”,以雄健刚劲取胜;谭鑫培的唱,则是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谭的唱腔不但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人唱法之大成,而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诸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他将这些音调都巧妙地融于了京剧老生的唱腔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自成一家。又因鑫培早年曾习武生,武功根底坚实,身手矫健,所以无论是演靠把戏、箭衣戏,还是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另外,他创造了很多独门的技巧,如《四郎探母》里的“吊毛”、《战太平》里的“虎跳”、《八大锤》里的“断臂”、《李陵碑》时的“卸甲丢盔”、《当锏卖马》中的“耍锏”和《翠屏山》里的舞刀等。

由于鑫培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其代表性的剧目有:《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

为了让全新BMW X5保持卓越的全地形性能,新一代BMW xDrive智能全轮驱动系统配合全新底盘首次搭载在X车型上。这套系统能够根据驾驶情况更高效地在前后轮之间分配驱动力,从而充分提高车辆驱动能力、灵活性以及稳定性。同时全新BMW X5还提供越野套件,例如调节范围达到80毫米的空气悬架,电控后桥差速锁,含有4种多地形选择的驾驶模式选择等等,不仅满足了用户对驾乘舒适性的需求,更让越野性能和公路操控性更上一层楼。

谭鑫培的弟子虽不是很多,其正式弟子好像仅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 人,但私淑者却极众,传人大致分为新老两派,“老谭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又宸、谭小培(其五子)、贾俊卿、孟小茹、罗小宝、贯大元和贾洪林等。“新谭派”则是孙谭富英(也是谭小培的独子)在其祖艺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而形成的。

票界学谭者,则有红豆馆主、夏山楼主、王雨田、王君直、王庾生,乔荩臣和程君谋等。言菊朋早期的表演,也都是学谭的。后来,他也都是在继承“谭派”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自己的流派(余叔岩也是如此)。

其他行当的演员,如武生杨小楼(杨月楼之子,也是老谭的义子),旦行的梅兰芳、王瑶卿等,也受其启发和影响颇大。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就曾说过:“谭鑫培先生是与我的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时代的人物。谭老先生念在与我曾祖父的交情上,100 年前,就与我父亲一起演出过《桑园寄子》,当时谭先生已经65 岁了,而我父亲才19 岁。直到谭老先生生命的最后半年中,还为提携我父亲,与他合作演出了《汾河湾》《四郎探母》等,这为我父亲以后的成名,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以后我父亲又和谭富英先生有过多次重要的合作。可以说我们谭、梅两家的渊源,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

另值得一提的是,谭家从谭鑫培算起,到现在的谭正岩,已历七代,七代(加在一起有小50 人)都从事同一剧种、同一行当的表演,且一脉相承的,这不光是在京剧史上,恐怕全世界的戏剧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六、徐小香

他的父亲是清朝某部的郎官。他自幼随父住在北京,因酷爱小生艺术,而私淑当时的昆曲名师曹眉仙,学习昆曲小生。其父故后,又投到“吟秀堂”潘氏门下继续习艺。13 岁登台,便名噪一时。

据说当年他学艺时,十分刻苦,每日演毕归来,都是“首不免冠,足不去靴”,自拉自唱,直到满意为止。平时和人说话,用的也基本是京剧的道白,又“时复对镜哭笑,以自察其形貌……”如是者八年,终于学成了文武之艺。

徐小香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被程长庚以重金聘入了三庆班,此后,便长期与程长庚一起在台上演“对儿戏”,可谓铢两相称,相得益彰。

徐小香能戏极多,几乎所有的小生戏,无论文武他都能演。他的唱用的虽然仍是宽、尖嗓相济的“雌雄音”,却一扫过去小生唱腔过于柔媚、近于女音的缺点,“雌音”中带有“刚音”,让京剧小生的唱腔从此和旦角的唱腔有了明显的区别。他也是第一个把小生唱到了主角的人。所以,说他是“京剧小生的创始人”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在做上,徐小香也有很多绝妙的创造。比如他在《凤仪亭》中扮演的吕布,在与貂蝉相会时,只见他把头一低,再向左一扭,那吕布盔头上右边的翎子就会从貂蝉的脸蛋上轻轻滑过,就见那翎子再顺着劲儿,绕到他的鼻子边上,他再顺势吸气一闻,这一套动作下来,吕布此时心旌摇荡、轻佻缠绵的心理活动,就被展现得活灵活现了。又比如《八大锤》中的陆文龙,持双枪与四个使锤的宋将开打的路数,也是他的精心设计,他的这套动作至今仍在使用。其代表剧目除《凤仪亭》和《八大锤》外,还有《拾画·叫画》《惊梦》《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和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的连台本戏《三国志》等。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 年),他卖掉了在北京的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卒于1882 年(一说是卒于1902 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其中尤以程继仙最为神似。后为京昆一代小生泰斗的叶盛兰和俞振飞,也均是程门弟子。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