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京剧的诞生 与 同光十三绝(上)

时间:2024-04-24

木匠

今年是京剧诞生230 周年。关于京剧的诞生,当今论者,都是以“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之肇始。那“四大徽班进京”又是怎么一回事?

话说1790 年9 月25 日,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随着乾隆皇帝生日的临近,为能营造出一种四海升平的盛世图景,宫里宫外,都在积极地做着准备。祝寿活动,自然是少不了唱大戏的。其时,京城云集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戏班子,有原来就在京城的,也有从外地赶来的。京城一下子涌入了这么多的戏班子,原有的戏园子可就不够用了。于是,很多班社进京后,就在街头临时搭起了戏台。据说当年打入了秋之后,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梁桥,每走两三百米,就能看到一个戏台,南腔北调是声声入耳,生旦净丑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宫里每天也会派人出来巡视一番,望能在这些戏班中发现几个好角儿,如果有看上的,就会叫去宫里演出,而角儿们也都超希望自己能被看上,不仅因为去宫里演出,能得到很多赏钱,更因为去宫里演出,要是运气好的话,能得皇上的赏识,就能进入南府(也叫升平署,是内务府下的一个掌戏曲演出的机构),当上内廷供奉。那以后就每个月都能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粮了。在这些戏班当中,有一个虽是从扬州来的,但唱的却是徽戏的三庆班。

当时,三庆班的台柱子名叫高朗亭,是一名优秀徽旦。刚进京时,他三十左右,正值巅峰,《日下看花记》(也名《判花偶录》,小铁笛道人著,小铁笛道人系一嘉庆年间在京为官的苏)说他“体干丰厚,颜色老苍,一上氍毹,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三庆班甫一亮相京城,就以其优美的声腔(主要有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和小调九大类)和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上至王公贵胄,下到平民百姓的高度赞扬。祝寿演出结束以后,三庆班已在京城有了很多的戏迷,于是,就留了下来。由于三庆班的出现,徽班也成为了京城各大戏园子的老板,竞相聘请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随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和春五大徽班,来到京城。后在竞争中,启秀和霓翠两班相继关门倒闭,而三庆、四喜、和春和春台四班,则因为各有各的长项,比如:三庆的轴子(指该班演出的连台本戏是最好的)、四喜的曲子(指该班演出的昆曲剧目是最好的)、和春的把子(指该班演出的武戏是最好的)、春台的孩子(指该班的童伶是最好的),而形成了鼎足而立之局面。再后来,随着汉剧(也称楚调)、梆子戏(主要是秦腔戏)和高腔戏演员的不断加入了徽班唱戏。慢慢的徽戏唱腔在它原有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楚调、秦腔的高腔的曲调,至此,他们的演出徽戏已与过去的徽戏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就这样诞生了。

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清末,“四大徽班”就都已成为了历史(三庆班是四大徽班中最后一个解散的,时间大约是在1890年),而京剧却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而京剧,其实也不光是京剧,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戏曲,说到底,看的都是角儿。所谓角儿,就是那种在舞台上,一张口、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人回味无穷的明星、大腕。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一种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地位,不是由角儿创造的。要想它长盛不衰,就必须老有这样的角儿涌现出来。要是哪天没有这样角儿了,那它就是再有着怎么辉煌的历史,也会很快就衰败下去,直至消亡。京剧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就是因为它代代都有这样的角儿涌现出来!那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京剧的第一代名角。

要说京剧的第一代名角,就不能不说到一幅名叫《同光十三绝》的画。这幅画是晚清的一个名叫沈容圃的民间画师画的一幅工笔戏曲人物肖像长卷,他在这幅画中,一共画了十三个剧装人物。他们分别是:郝兰田在《行路训子》中扮演的康氏(后排左一)、张胜奎在《一捧雪》中扮演的莫成(前排左一)、梅巧玲在《雁门关》中扮演的萧太后(后排左二)、刘赶三在《探亲家》中扮演的村妇(前排左二)、余紫云在《彩楼配》扮演的王宝钏(后排左三)、程长庚在《群英会》中扮演的鲁肃(前排左三)、徐小香在《群英会》扮演的周瑜(整个画面最居中位置的)、时小福在《桑园会》中扮演罗敷(前排右三)、杨鸣玉在《思志诚》中扮演的闵天亮(后排右三)、卢胜奎饰《战北原》中扮演的诸葛亮(前排右二)、朱莲芬在《玉簪记》中扮演的陈妙常(后排右二)、谭鑫培在《恶虎村》中扮演的黄天霸(前排右一)和杨月楼在《四郎探母》中扮演的杨延辉(后排右一)。

这十三个人都是活跃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也就是京剧诞生的过程当中,北京京剧舞台上的名伶,可以说他们都属于是京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当然,并不能说京剧就是他们这十三人开创的,与他们同时代的名伶还有不少,比如余三胜、张二奎、汪桂芬、孙菊仙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这“十三绝”究竟有何了不起的:

一、程长庚

程 长 庚(1811 ~1880)名椿,字玉珊,“长庚”是他的艺名。他是安徽潜山人,幼时家贫,11 岁时,来到北京,进入三庆班学艺,后又拜了春台班当时米喜子为师。不久,米喜子又把他送到了保定,让他在盛成科班学习了一年昆曲。回京以后,他就在三庆班唱戏了,并很快就以《文昭关》和《战长沙》,唱红了。

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时已当上内廷供奉的三庆班台柱子的程长庚对此是义愤填膺,为表达抗议之情,他毅然脱下戏装,退出了舞台,随后,便回了安徽老家。

三庆班在失去了他这个台柱子以后,票很快就卖不动了。老班主陈金彩特派管事赵德禄前往程的老家,恳请程回京复演,并许以班主之职。程到底是不忍看到一班跟他一起唱戏多年的老少爷们,由于他的离去,因没戏演,而缺衣少食,终答应了老班主的请求,回京接任了三庆班的班主。

程回来后,三庆班的上座率马上又恢复到了从前。程在当时,不仅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还被同行们推举为了北京梨园协会“精忠庙”的庙首,更一度以一身兼任了三庆、春台、和四喜三班的总管。

1880 年1 月24 日,一代“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在北京去世,享年69 岁,死后被葬在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北侧。由于年代久远,程长庚没有留下录音,书载其唱、念,柔寓于刚,发声吐字,讲求字正腔圆,直腔直调,沉雄爽朗,不事花哨,安徽的乡音较浓。唱腔,脱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为“皮黄调”,乡音较浓,尤擅“脑后音”。其做工身段,一招一式,尚皆遵循老徽班的演法,绝不逾矩。其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

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群英会》《伏虎》《战樊城》《鱼肠剑》《举鼎观画》《让成都》《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风云会》《战太平》《法门寺》《长亭会》《文昭关》《状元谱》《庆唐虞》《钗钏大审》《八大锤》《战长沙》《临江会》《华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关》《千里驹》《梅玉配》《探亲》《孝感天》等《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镇潭州》《状元谱》和《群英会》等。除老生戏外,他还能反串一些花脸、小生。另外,他的昆曲唱得也很好,曾演出昆曲剧目《钗钏大审》等,亦颇受好。

在培养学生方面,因“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和卢胜奎、武生泰斗杨月楼、青衣泰斗陈德林等人,都曾在他创办的三庆班科班学过戏,所以他们也都可以算是程的弟子。说起程长庚对学生的培养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天,老程在三庆班科班里见到了谭鑫培,就叫他唱一段《文昭关》来听听。谭就照着程的腔调唱了一段。可他压根儿不具备老程的嗓音条件,唱得是既费劲又不是味儿。老程听了,就问他是自己要这样唱的,还是师傅教的,谭答是师傅教的。老程一听大怒,立刻就把教戏的师傅叫了来,数落道:“他不是我的嗓子,你何必压着他学我,以后只许你替他说词儿吊嗓儿,不要再给他说腔儿了。”教训完师傅,又转脸又对谭说:“以后嗓子还要跟着他好好练,至于使什么腔儿,你只管就和自己的嗓门儿,掂掇着唱,唱出来我来给你归置。”

关于谭鑫培的唱,程长庚在世时曾说:“子之声太甘,近于柔靡,为亡国之音也。我死后,子必独步。然吾恐中国从此无雄风也。”谭答:“弟子安能独步?不有孙菊仙在前?”程道:“不然,菊仙之声固然壮,然其味苦。味之苦者,难适人口,非若子之声甘能醉人也。子且记之,三十年后,吾言验矣。”

二、卢胜奎

卢 胜 奎(1822 ~1889),本名不详,胜奎是其艺名,江西人(一说安徽人)。绰号“卢台子”,系京剧老生“奎派”的创始人。另外,他也是京剧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卢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中人交往,后因参加科举考试不中,遂入梨园。那个时代,读书人玩票可以,真正下海,进入梨园,不是什么露脸之事。是故,他在进入梨园之后,就隐去真名,时京剧艺人张二奎正红得发紫,于是就取了“胜奎”这个艺名。卢在下海以后,初次登台,就得到了三庆班主程长庚的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学艺,宗余派(余三胜),后成为程的得力辅弼。谭鑫培年轻时,常与他配戏,做功身段,都受其影响颇深。

卢唱、念、做俱佳,行腔平整稳练,尤以扮演诸葛亮最擅胜场,时有“活孔明”之称。相传有一次,他演《空城计》,上台后,才发现扮演司马懿的演员没有来。只好临时找一个能唱司马懿的演员,火速前来救场。但找演员、来了以后扮上,都需要时间!他只好在台上现编词,尽量拖延时间。就见他端坐在城楼之上,从唱完“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就开始加词,直到见见“司马懿”出现在上场门上,这才唱出了结句,“闲无事在敌楼亮亮琴音,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后有人计算过,那天,他一共加了108 句唱词,竟一口气将一本《三国》唱掉了大半,不仅句句合辙压韵,而且文词典雅,足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文化修养。

三、张胜奎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工老生。张胜奎的资料很少,当为“十三绝”当中,资料最少的一个。仅以这为数不多的资料来看,张胜奎的嗓子应该不是很好,有人说他是“嗓音幽细,淡而不朗”,不过行腔还是颇为流畅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云遮月”嗓儿(但就是这种嗓儿,也有很多人爱听,比如后来的“四大须生”之一的余叔岩,就是这种嗓儿)。所以,张的戏都不是以唱功取胜的,而是以念白和做工取胜。其念,每一句的感情都很饱满;其做,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神态都很逼真。

张经常演的戏还有一个《四进士》,他在《四进士》中扮的宋士杰,被当时观众认为是演得最好的。

张胜奎搭了很多班。最早,他是在四喜班中唱戏;成名后,就和张二奎一起,组织了一个双奎社(张二奎是班主,他是班里是第一老生);后来,他又自己成立了一个阜成班,自己当了班主;再后来,阜成班倒了,他又搭了谭鑫培的同春班,给老谭唱二路,可以说是老谭最硬的里子。据说老谭对他极为推崇,两人一起唱《四进士》,都是谭演毛朋,张演宋士杰。要知道,这出戏的主角可是宋士杰,而非毛朋。

谭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伶界大王”,登台唱戏,从来都是他来演主角,但在这出戏中,却是张的主角,等于谭给他来了二路,由此可见他在谭心目中位置。

谭鑫培唱《搜孤救孤》,肯定是扮程婴,但他演出戏,一定要张胜奎来扮公孙杵臼。甚至谭还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张胜奎的公孙杵臼,我就不演这出戏了。

张胜奎还有一出好戏《徐策跑城》。他在这出戏中,有一个徐策在见到薛刚带来的人马,个个兵强马壮时,由于内心感动十分兴奋,而做出的须眉皆动的动作。这个动作可谓是把徐策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他演到这里,台下都会叫好声雷动。

另外,张的名剧,还有《一捧雪》《清风亭》《马义救主》《三字经》《审刺客》《盗宗卷》和《骂杨广》等,其中,尤以《一捧雪》最为人所称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