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粮豆轮作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时间:2024-05-22

杨扬 王蛟洋 杨剑虹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面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广大豆玉米轮作,合理的粮豆轮作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平衡土壤养分,减少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研究不同大豆玉米轮作方式,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土壤重量含水量均呈现增高趋势。生殖生长期土壤重量含水量为降低趋势。大豆耗水量低于玉米,粮豆轮作耗水量低于玉米连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要产区之一,玉米、大豆、水稻是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但水资源不足,属于半干旱地区,典型的雨养农业,传统耕作方式中,玉米和大豆的连作使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下降,加剧了农药化肥的使用。

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农业生产的研究重点。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部提出在镰刀弯地区进行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提出种地养地相结合结合型,恢复东北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以及玉米和杂粮杂豆轮作。合理的粮豆轮作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平衡土壤养分,减少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

1、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中国气象局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41°09′N,121°10′E,海拔27.4m)进行,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属典型温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9.5℃,1月平均气温-8.0℃,7月平均气温24.4℃,年均降水量568mm,试验地点地势平坦,土壤种类属平地淤黄土,土层较厚,土壤颜色为淡黄棕色。土质不沙不粘,其透水性和保水性较好。上层0-30cm为中壤土,40-70cm为重壤土,80-100cm为粘土,酸碱度为中性,地下水位为2-6m,土壤pH6.38,土壤养分有机质23.59g/kg、硝态氮4.04mg/kg、氨态氮22.34mg/kg、速效磷94.58mg/kg和速效钾0.09g/kg。

同时播种玉米和大豆,播种方式为机播,分别利用前茬种植的玉米和大豆地块,形成玉米—玉米、玉米—大豆、大豆—大豆、大豆—玉米、裸地对照等五种轮作方式,采用相同施肥量,与大田相同的田间管理方式。每隔10天利用人工土钻烘干称重法分别测量五个地段分层次的土壤含水量。生物量测定按照玉米和大豆的发育期,分别在三叶、七叶、拔节、抽雄、乳熟、成熟和三真叶、分枝、开花、鼓粒、成熟测定叶面积和分器官干鲜重。考种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玉米和大豆分别测定果穗长、果穗粗、秃尖比、株籽粒重、百粒重、理论产量、茎秆重、籽粒与茎秆比和株荚数、空秕荚率、株结实粒数、株籽粒重、百粒重、理论产量、茎秆重、籽粒与茎秆比等项目。

2、结果与分析

播种时5种轮作方式土壤重量含水量接近,大豆茬口略高于玉米茬口,出苗前不同轮作方式土壤重量含水量变化一致,玉米三叶期和大豆三真叶期之后,出现明显差异性变化。营养生长期降水量较多,作物耗水量较小,土壤重量含水量均呈現增高趋势;8月中上旬出现阶段性干旱,土壤重量含水量急剧下降;生殖生长期降水量偏少,作物需水量增加,土壤重量含水量为降低趋势。玉米由于根系较深,能够吸收深层水分,尽管出现阶段性干旱,但土壤重量含水量变化不过于激烈,玉米连作在生育期内土壤重量含水量变化最为平缓。大豆相对玉米根系较浅,生长耗水吸收浅层土壤水分较多,出现阶段性干旱时,大量消耗土壤水分,造成土壤重量含水量急剧降低。总体来看大豆种植地段土壤重量含水量高于玉米种植地段,生育期结束后土壤重量含水量为大豆—大豆>玉米—大豆>大豆—玉米>玉米—玉米。

3、结论

大豆生长耗水量低于玉米耗水量,大豆根系较玉米浅,消耗浅层土壤水分和降水多于玉米,玉米消耗深层土壤水分多于大豆,同等情况下抗旱能力强于大豆。

大豆不适宜连作,可能造成病虫害增加并造成减产。玉米可以连作,对产量影响不大。但玉米连作序列中加入大豆种植能够增加土壤水分蓄存,并能提高作物产量。

综合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和土壤水分利用率考虑,两茬玉米一茬大豆轮作方式是本区域的最佳轮作方式。

(作者单位:1.121000辽宁省锦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2.121000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