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覃英克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都易感,但对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其使发病猪只胃肠粘膜受损、脱落,肠道菌群失衡,条件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继发大肠杆菌病,从而加重病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可高达80%。现将某猪场猪流行性腹泻与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从2017年10月份开始,哺乳仔猪开始发病,先是一头仔猪发病,逐渐蔓延至同窝和邻窝,2到3天整栋发病,如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甚至全场发病。发病后,该场使用乙酰甲喹、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进行综合治疗,效果不佳,出现大批量死亡,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以该场2018年4-6月份生产为例,平均月产1547头,病死高达1244头,病死率达80.4%,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多万元。
2 流行经过
猪流行性腹泻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春季多发,夏、秋季发病较少。据多年统计,本地区从12月至次年的4月为该病的高发期,主要侵害14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感染率高达100%,继发大肠杆菌病后,死亡率可高達80%,保育猪感染率和病死率相对较低,育肥猪和种猪可零星发病但很少死亡。
3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出生后第一或第三天开始发病,病初出现呕吐,紧接着水样腹泻,粪便恶臭,第四天后出现脱水、眼球下陷,常于腹泻几天内因脱水衰竭而死亡,呈死亡率高特点,其次是保育猪。育肥猪和种猪仅呈现精神沉郁、少食等较轻症状,如无其他疾病继发感染和护理得当,极少死亡。
4 病理变化
剖检见胃内有大量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鼓胀,肠壁变薄,绒毛变短、萎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内内容物成糊状,肾脏有弥漫性出血点,心、肝、脾、肺实质器官无明显病变。
5 实验室检验
5.1病原学检测
仔猪1的猪瘟、蓝耳、圆环、伪狂犬的病毒均为阴性(-),流行性腹泻病毒为阳性(+);仔猪2的猪瘟、蓝耳、圆环、伪狂犬的病毒均为阴性(-),流行性腹泻病毒为阳性(+);仔猪3的猪瘟、蓝耳、圆环、伪狂犬的病毒均为阴性(-),流行性腹泻病毒为阳性(+)。
由此可以看出,3头仔猪未感染这四种病毒。3头仔猪病料的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强阳性,说明检测仔猪腹泻与该病毒有直接关联。
5.2 血清学检测(见表1)
由表1可知,养殖场的猪瘟、圆环、伪狂犬、口蹄疫等免疫抗体均达到标准要求,但蓝耳抗体较低,发病风险极高。
5.3 细菌学检测(见表2)
用麦康凯培养基从小猪肠系膜淋巴结中分离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如下:
由表2可知,该场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敏感,其中高敏药物有8种,分别为头孢西丁钠、左氧沙星、四环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粘杆菌素,但呋喃唑酮禁用于动物产品,粘杆菌素禁用于动物生长。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在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药物, 添加多维, 确保控制好饲料尤其玉米霉菌毒素含量和优质水源, 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和高档维生素等。
6.2 严格消毒
猪场场长是第一责任人,各级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消毒工作,生活区每月大消毒1次,生产区道路两侧每周消毒2次,圈舍每天消毒1次,消毒前,应彻底清除剩余的饲料、污物等,圈舍门口及过道铺生石灰。猪舍采取一次性全进全出,全出后彻底消毒并需空栏一周。
6.3 隔离
立即对全场仔猪按发病情况进行隔离、分群、减少人员流动等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
6.4 免疫接种
对发病较轻和未发病的仔猪紧急免疫普莱柯生物公司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按说明书使用)。全场种猪、保育猪”一刀切”后海穴紧急免疫普莱柯生物公司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间隔21天后,再次免疫该疫苗,以达到免疫保护作用。
6.5 采取净化措施
根据养殖场布局,按照“疫苗免疫-淘汰-净化”程序,并按照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隔离场净化方向,隔离场作为该病毒最后污染地,最终达到全场病毒净化目的。
综上所述, 按照上述方法开展综合防控措施后,2018年该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场仔猪存活率达到90%以上,为该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一百多万元。
(作者单位:558400贵州省荔波县农业农村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