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要点

时间:2024-05-22

刘超

水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钻心虫、蛀秆虫。二化螟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对水稻产量影响严重,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水稻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形成不同的受害状。以幼虫钻稻茎为害,发病先期枯心,既而死穗,后期秕粒增加。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有效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对促进水稻丰产丰收具有重要意义。严重的能造成绝产。

1.形态特征

成蛾雌体长14-16.5mm,翅展23-26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瘦圆筒形。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长13-16mm,宽3m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全体淡褐色,具红棕色条纹。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黃褐色或褐色。区3-4代,20-24℃地区4-5代,高于24℃地区5-6代。以4龄以上幼虫在稻桩、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茎秆内、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

2.发生特点

二化螟幼虫为害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且田间危害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幼虫在稻茬和稻草内越冬,于5月上旬化蛹,下旬羽化。成虫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6 月中旬见一代幼虫蛀食叶鞘,出现枯鞘。7月中旬出现枯心,幼虫可转株危害,8月上旬危害茎杆,出现白穗。

3.为害特点

1、幼虫钻蛀稻杆,因为害部位和生育时期的不同表现而不同。初孵幼虫危害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蛀入稻茎为害,分蘖期造成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灌浆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钻蛀孔圆形,孔外常有少量虫粪,一根稻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甚至过百头,杆内虫粪较多。一般一头幼可危害3—5株水稻。

4.繁殖特点

稻桩及小麦、大麦、蚕豆、油菜等冬季作物的茎秆中;均温10—15℃进入转移盛期,转移到冬季作物茎秆中以后继续取食内壁,发育到老熟时,在寄主内壁上咬l羽化孔,仅留表皮,羽化后破膜钻出。有趋光性,喜欢把卵产在幼苗叶片上,圆秆拔节后产在叶宽、秆粗且生长嫩绿的叶鞘上;初孵幼虫先钻入叶鞘处群集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钻入茎秆,3龄后转株为害。该虫生活力强,食性杂,耐干旱、潮湿和低温条件。主要天敌有卵寄生蜂等。

5.防治要点

由于水稻二化螟越冬几率比较大,虫龄不整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防治水稻二化螟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

5.1稻草处理

二化螟的越冬虫源主要来自稻草,因此稻草处理是防治二化螟的关键。将前一年的稻草处理掉,或在这个时期对剩余稻草进行白僵菌封垛处理,这样可以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轻当年病害的发生。

5.2生物防治

在二化螟蛾成熟期投放性诱剂,将雄性虫吸引后导致雌性产卵不孕,减少受精卵数量,降低孵化率,减轻危害。在使用二化螟性诱剂时,每亩地投放药剂3枚并将药剂放入塑料袋中悬挂在水稻苗上10公分。

5.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二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幼虫蛀入茎杆内,一般药剂防治效果较差。二化螟幼虫从孵化到蛀入茎秆需要大约半个月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防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二化螟的防治重点在时间的把握上,掌握好施药时间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当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药剂的有效时间一般为5~7天,打早了虫卵未孵化为幼虫,药剂不能发挥作用。打晚了幼虫蛀进茎秆,即便是虫子死了植株也活不成。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化学药剂主要用20%杀虫霜水剂每亩150~200克兑水喷雾或甩施,也可拌土撒施;也可用5%杀虫丹颗粒剂每亩1000克撒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